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2系列产品,又称热电同步治疗(Thermo Electric Sync Therapy;简称:TEST)系列产品。其特点是:热电同步、热脉冲和电脉冲同步输出,对人体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温热刺激和电刺激,实现多因子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并具有1+1>2的治疗效果。
那么,1+1>2是怎样提出来的?做过哪些主要研究?近年有何进展?兹将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患者给予的启示
一些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和老年病患者,喜热怕凉。特别是寒冷季节,进行低、中频电疗时,用一块又湿又凉吸水电极垫,贴在患者身上,给患者一种不适感觉。
患者说:大夫,这吸水电极垫能变成热的该多好哇!那样感觉会舒服些。
患者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开始,我嘱咐护士用热水浸湿电极垫,再给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患者还是反映,过几分钟电极垫就凉了。后来,我想法改进仪器电路、电极结构,研制成功热电同步治疗仪。这样不但解决因寒冷带给患者的不适感觉,而且还解决了热疗和电疗同步进行的难题。
二、1+1>2的由来?
单一热疗法、单一电疗法,或者先热疗后电疗,热电同步治疗法,它们作用是否相同?热电同步治疗能否增强治疗效果?
(一)实验研究 我们对70名志愿者进行单次TEST治疗前后,观察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痛阈、耐痛阈、血管容积波等项客观指标,目的在于研究TEST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
1、皮肤温度 TEST实验前后,立即或10分钟内,用半导体皮肤温度计,在室温条件下,测量热电极作用区皮肤温度变化。结果:实验前后皮肤温度,平均升高2.98℃,其中最高值6℃,最低值1℃,经统计学处理P >0.01。
2、皮肤电阻 TEST实验前后,用皮肤电阻计(电压12V电流200μA)测量皮肤电阻,实验后降低者54例,平均降低22Ω,最大值76Ω,最小值4Ω。
3、痛阈、耐痛阈 TEST前后,痛阈和耐痛阈变化。实验后痛阈增高者45例,平均增加0.95mA,最大值3.8mA,最小值0.2mA。(见表1)
4、血管容积 TEST试验前后,检查无名指或足背动脉血管容积变化,试验后血管容积增高者22例,平均增高5.184mV,最大值21mV,最小值3mV;波幅降低者44例,平均8.08mV,最大值20mV,最小值0.5mV;无变化者4例;流入时间延长者12例,平均延长0.03S,最大值0.04S,最小值0.01S,流入时间缩短者30名,平均缩短0.34S,最大值0.16S,最小值0.02S。(见表2)
(二)临床研究
本组观察各种劳损、骨性关节病、腰骶神经根炎、肩周炎等患者120例,分为三组,每组40例。
TEST组 : 方法是先加热电极,将适宜大小热电极置于患部,用尼龙搭扣带固定。然后选择波组,调节温度、电流输出,至感觉阈上或耐受限,治疗时间15~20分钟。
对照组A:应用台座式600W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距离30~60cm,治疗时间20~30分钟。
对照组B:于红外线治疗后,即刻应用间动电治疗,根据治疗部位选用板状或杯状电极,先用密波1~3分钟,再用疏密波或间升波,治疗时间5~7分钟,感觉阈上,一般电量10~20mA。
上述各组每日治疗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此项研究结果说明:TEST镇痛、消肿治疗效果,优于红外线治疗,也优于红外线加间动电治疗,由此得出1+1>2的结论。
三、1+1>2系列研究进展
本着“聚焦精品,追求完美”的构思,1+1>2系列在以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1、热输出方式研究 过去热输出方式简单,只是通过电源变压器、波段开关调控,不但给操作带来不便,而且热剂量难以控制,搞不好还容易造成烫伤。现在生产的1+1>2系列,热输出方式有三种:
① 恒温输出,控制精度±0.5℃;
② 脉冲输出,热脉冲幅值1~5℃,任意可调。
③ 组合输出,热运行方式,恒温→脉冲,比值5′:5′。
这种热输出,医生可根据患者疾病、年龄、个体状况,选择热输出方式。
2、热脉冲作用研究
(1)有人测定酶系统活性与温度关系,发现活性-温度曲线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温度变化速度和方向。如果温度变化非常快,这种热对机体的刺激,就像机械或电流刺激那样,使机体感受到强烈的热刺激反应。如果机体受到在某种范围内,较长时间热的作用,那么就会产生热适性反应。当然,这种温度必须使机体维持在活性范围之内。热脉冲瞬间变化,可以克服机体长时间受某种温度作用的适应性。
(2)热脉冲作用于人体,就像水疗中冷热交替浴和气泡浴那样,热脉冲波峰温度高,波谷温度低,一高一低温度差,有助于训练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反应能力。
3、电脉冲作用研究
众所周知,传统间动电流属于低频电疗法范畴。低频电疗法因具有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兴奋神经肌肉等作用而著称。但是,低频电疗在治疗技术上,也遇到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首先,是人体皮肤对低频电流阻抗过大,以至影响治疗所需要足够电流量、电流作用深度;其次,是低频电流往往有电解作用,不仅使电极结构较为复杂,而且也给治疗带来不便。那么,能否克服这些缺点呢?人们发现将脉冲电流频率升高,可以降低皮肤电阻。人体组织相当于一个电容器,对交流电显 示容抗,其频率越高,容抗越小。可用下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测定:当电极面积为100cm2时,电流频率50Hz,Xc为3200Ω;然而,当频率上升到4000Hz时,Xc则仅有41.6Ω。
由此可知,应用中频电流,可以克服皮肤电阻,增加作用深度。再者,双相中频电流无极性区别,无需考虑引起电解烧伤,电极衬垫也可以简化。
热电同步治疗仪则是选择低频电流和中频电流两者优点,将中频电流作载波,用低频调制中频电流,既能发挥中频电流对皮肤阻抗小,通过人体电流量大的特点,又能发挥低频电流具有的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兴奋神经肌肉等作用。
四、企盼更新换代产品
当今应用绝大多数低、中频电疗仪,只能输出脉冲电流,不能产生温热效应,无论是美、俄、日、德各国,亦无论是我们国内各大医院,也都是这种状况。但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为了提高疗效,医生常常需要用热疗和低、中频电疗同时治病。由于仪器结构上的缺陷,不得不采用“先热疗后电疗” 方法。这样,不但费时费事,而且影响疗效。因此,当我在一些地区,或学习班上介绍TEST研究情况时,不少人询问何时产品可以问世?从哪里可以买到TEST产品?反映出人们企盼用功能完善的新产品,替换传统功能不全的老产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TEST特点,则在于巧妙地解决上述难题,不但能输出脉冲电流,而且能产生温热效应,使热脉和电脉冲同步输向人体,实现多因子综合治疗,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TEST系列有八种产品:
1、 温热离子导入治疗仪 5、温热干扰电疗仪
2、 温热直流-感应电疗仪 (静态、动态、立体)
(温热电兴奋治疗仪) 6、温热低频电疗仪
3、 温热间动电疗仪 7、温热等幅中频电疗仪
4、 温热音频电疗仪 8、智能温热中频电疗仪
(参考文献从略)
那么,1+1>2是怎样提出来的?做过哪些主要研究?近年有何进展?兹将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患者给予的启示
一些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和老年病患者,喜热怕凉。特别是寒冷季节,进行低、中频电疗时,用一块又湿又凉吸水电极垫,贴在患者身上,给患者一种不适感觉。
患者说:大夫,这吸水电极垫能变成热的该多好哇!那样感觉会舒服些。
患者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开始,我嘱咐护士用热水浸湿电极垫,再给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患者还是反映,过几分钟电极垫就凉了。后来,我想法改进仪器电路、电极结构,研制成功热电同步治疗仪。这样不但解决因寒冷带给患者的不适感觉,而且还解决了热疗和电疗同步进行的难题。
二、1+1>2的由来?
单一热疗法、单一电疗法,或者先热疗后电疗,热电同步治疗法,它们作用是否相同?热电同步治疗能否增强治疗效果?
(一)实验研究 我们对70名志愿者进行单次TEST治疗前后,观察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痛阈、耐痛阈、血管容积波等项客观指标,目的在于研究TEST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
1、皮肤温度 TEST实验前后,立即或10分钟内,用半导体皮肤温度计,在室温条件下,测量热电极作用区皮肤温度变化。结果:实验前后皮肤温度,平均升高2.98℃,其中最高值6℃,最低值1℃,经统计学处理P >0.01。
2、皮肤电阻 TEST实验前后,用皮肤电阻计(电压12V电流200μA)测量皮肤电阻,实验后降低者54例,平均降低22Ω,最大值76Ω,最小值4Ω。
3、痛阈、耐痛阈 TEST前后,痛阈和耐痛阈变化。实验后痛阈增高者45例,平均增加0.95mA,最大值3.8mA,最小值0.2mA。(见表1)
4、血管容积 TEST试验前后,检查无名指或足背动脉血管容积变化,试验后血管容积增高者22例,平均增高5.184mV,最大值21mV,最小值3mV;波幅降低者44例,平均8.08mV,最大值20mV,最小值0.5mV;无变化者4例;流入时间延长者12例,平均延长0.03S,最大值0.04S,最小值0.01S,流入时间缩短者30名,平均缩短0.34S,最大值0.16S,最小值0.02S。(见表2)
(二)临床研究
本组观察各种劳损、骨性关节病、腰骶神经根炎、肩周炎等患者120例,分为三组,每组40例。
TEST组 : 方法是先加热电极,将适宜大小热电极置于患部,用尼龙搭扣带固定。然后选择波组,调节温度、电流输出,至感觉阈上或耐受限,治疗时间15~20分钟。
对照组A:应用台座式600W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距离30~60cm,治疗时间20~30分钟。
对照组B:于红外线治疗后,即刻应用间动电治疗,根据治疗部位选用板状或杯状电极,先用密波1~3分钟,再用疏密波或间升波,治疗时间5~7分钟,感觉阈上,一般电量10~20mA。
上述各组每日治疗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此项研究结果说明:TEST镇痛、消肿治疗效果,优于红外线治疗,也优于红外线加间动电治疗,由此得出1+1>2的结论。
三、1+1>2系列研究进展
本着“聚焦精品,追求完美”的构思,1+1>2系列在以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1、热输出方式研究 过去热输出方式简单,只是通过电源变压器、波段开关调控,不但给操作带来不便,而且热剂量难以控制,搞不好还容易造成烫伤。现在生产的1+1>2系列,热输出方式有三种:
① 恒温输出,控制精度±0.5℃;
② 脉冲输出,热脉冲幅值1~5℃,任意可调。
③ 组合输出,热运行方式,恒温→脉冲,比值5′:5′。
这种热输出,医生可根据患者疾病、年龄、个体状况,选择热输出方式。
2、热脉冲作用研究
(1)有人测定酶系统活性与温度关系,发现活性-温度曲线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温度变化速度和方向。如果温度变化非常快,这种热对机体的刺激,就像机械或电流刺激那样,使机体感受到强烈的热刺激反应。如果机体受到在某种范围内,较长时间热的作用,那么就会产生热适性反应。当然,这种温度必须使机体维持在活性范围之内。热脉冲瞬间变化,可以克服机体长时间受某种温度作用的适应性。
(2)热脉冲作用于人体,就像水疗中冷热交替浴和气泡浴那样,热脉冲波峰温度高,波谷温度低,一高一低温度差,有助于训练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反应能力。
3、电脉冲作用研究
众所周知,传统间动电流属于低频电疗法范畴。低频电疗法因具有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兴奋神经肌肉等作用而著称。但是,低频电疗在治疗技术上,也遇到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首先,是人体皮肤对低频电流阻抗过大,以至影响治疗所需要足够电流量、电流作用深度;其次,是低频电流往往有电解作用,不仅使电极结构较为复杂,而且也给治疗带来不便。那么,能否克服这些缺点呢?人们发现将脉冲电流频率升高,可以降低皮肤电阻。人体组织相当于一个电容器,对交流电显 示容抗,其频率越高,容抗越小。可用下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测定:当电极面积为100cm2时,电流频率50Hz,Xc为3200Ω;然而,当频率上升到4000Hz时,Xc则仅有41.6Ω。
由此可知,应用中频电流,可以克服皮肤电阻,增加作用深度。再者,双相中频电流无极性区别,无需考虑引起电解烧伤,电极衬垫也可以简化。
热电同步治疗仪则是选择低频电流和中频电流两者优点,将中频电流作载波,用低频调制中频电流,既能发挥中频电流对皮肤阻抗小,通过人体电流量大的特点,又能发挥低频电流具有的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兴奋神经肌肉等作用。
四、企盼更新换代产品
当今应用绝大多数低、中频电疗仪,只能输出脉冲电流,不能产生温热效应,无论是美、俄、日、德各国,亦无论是我们国内各大医院,也都是这种状况。但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为了提高疗效,医生常常需要用热疗和低、中频电疗同时治病。由于仪器结构上的缺陷,不得不采用“先热疗后电疗” 方法。这样,不但费时费事,而且影响疗效。因此,当我在一些地区,或学习班上介绍TEST研究情况时,不少人询问何时产品可以问世?从哪里可以买到TEST产品?反映出人们企盼用功能完善的新产品,替换传统功能不全的老产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TEST特点,则在于巧妙地解决上述难题,不但能输出脉冲电流,而且能产生温热效应,使热脉和电脉冲同步输向人体,实现多因子综合治疗,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TEST系列有八种产品:
1、 温热离子导入治疗仪 5、温热干扰电疗仪
2、 温热直流-感应电疗仪 (静态、动态、立体)
(温热电兴奋治疗仪) 6、温热低频电疗仪
3、 温热间动电疗仪 7、温热等幅中频电疗仪
4、 温热音频电疗仪 8、智能温热中频电疗仪
(参考文献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