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教育之根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深刻阐述了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在中国的教育中,我们要以文化自觉的精神,提高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一、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的特征决定了教育的特征,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理解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离不开对人的理解。
  1.人的发展,需要文化陶冶
  当我们还在娘胎中的时候,由于胎儿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细胞是孤立的,互相不连接,因而没有记忆,没有情感,不能思考。出生以后,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生长出来的突轴,将大脑神经细胞相连接,才形成记忆,产生思考。这一过程,既是物理过程,又是精神过程。人是物质、精神的高度统一体。
  人的特殊性在于,人=肉体 文化。仅有肉体没有文化是什么呢?是猪、牛,是低等动物。仅有文化没有肉体是什么呢?是传说中的鬼、神、仙。老子在《道德径》中说:“吾所以有患者,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之所以会犯错误、犯罪,是因为人有肉体。有肉体就会有欲望,有欲望就想去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择手段,就会犯错误、犯罪。因此,教育说到根上,就是要让人们用文化去管住自己的肉体,激发个体自我成长的力量,引领个体自我成长的方向。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
  2.学校育人,需要文化奠基
  人的一生是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前一个阶段该发展的内容发展好了,后一阶段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像在麻布袋上绣花,花绣得再好,也不会美观。教育,则是人的自我精神生长、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成长机制。人文互动而相益,谓之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关于教育》一书中所说:“教育的独特使命和价值就在于其能够为人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教育的泡菜理论。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同样的,泡菜水就相当于学校的文化,学校培育人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文化。通过文化,去点燃人的内心,正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办学校就是要办一个氛围,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去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成长。
  不少人对教育有误解。有的学生认为:“我到学校是学知识、学专业的。”甚至有的教师也认为:“我是教知识,教专业的。”将德育置于教育之外,这是对教育的深深误解。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的能力,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等等。正如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一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我们要在广阔的视野中,认识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要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中育人。
  因此我说,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教育即文化,文化是教育之根。
  二、认识文化的本质及特点
  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但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往往缺乏文化视野,忽视文化的作用,甚至背离文化的要求。缺乏文化的视野,这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成材,忽视成人;重视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的培养,忽视思想、智慧的培育。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性,忽视通识性;重视知识运用,忽视自由创造;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教育形式、手段上,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重视他人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背离文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在教育观念上,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一切以应试为目的,学生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在教育方法上,采用物质引诱、棍棒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健康。
  对于上述问题,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对文化育人的意义认识不足以外,还有对文化、文化的特点缺乏认识。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文化的内涵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但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可以说是“人化”和“化人”。“人化”,即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化的自然,凡是被人接触的一切都是文化。“化人”则是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武装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深刻。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它既是名词,更是动词。
  认识文化,还应该认识文化的鲜明特点。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文化的特点:
  1.隐蔽性存在
  一方面,文化是一种有形的存在,随时随地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同时又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弥散性的“有”,看不见,摸不着。如同水中盐,只有喝了才知道它的存在;如同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没有空气,我们一刻也活不下去;如同经济领域中的“市场”,虽是“一只无形的手”,却能成为调节国家经济活动的有力杠杆。因此,文化从内容上看,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从功能上讲,具有迁移性和隐匿性;从影响力而言,对个体行为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制约性。
  2.整体性存在
  文化的整体性存在主要表现为有机的整体,情境性的整体,而不是一种机械式的整体。对于机械式的整体,可以拆开,对局部逐一加以分析,探求局部之间以及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例如,一辆汽车出了毛病,我们可以把它拖到修理厂,将零件拆开的。而文化作为有机整体,局部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关系如水乳交融,并受到情境的制约,不可分离。
  3.差异性存在
  每一个人的天赋不同,经历不同,所处的情境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事物、同一过程,处于同一文化之中,人们的感受、体验及赋予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我们听一场报告,报告人只有一个,报告内容是相同的,但由于听众的历史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关注点不同、听报告时的心情不同,报告内容与每一个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形成的个体文化则大不相同。   4.渗透性存在
  文化是一种渗透性存在,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之中,渗透在人的血脉之中。例如,同一制度在这一单位可以执行,而在另一单位不能执行;在同一单位,这一制度可以顺利实施,而另一制度则不能顺利实施。这是其自身的文化传统、特点所致。又如,各类建筑,是通过自身的外在形态表达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文化。因此,渗透性存在,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正是由于文化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对文化往往难以把握。但抓住了这些特点,就能发挥文化的最大作用。
  三、探索文化育人的路径
  教育即文化,以文化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文化的特点,努力探索文化育人的路径。
  1.围绕育人的三个目标,提供文化教育资源
  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从成人来看,育人有三个目标,即成人,成为中国人,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成人,就是要成为具有文化生命的人,讲道德、守纪律,尊重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国人,就是要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成为先进的中国人,就是要成为愿意为社会、国家、人类发展而奋斗甚至献身的人。
  在文化育人中,需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文化教育资源,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2.重视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基本经典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國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及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的高度统一。
  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主流文化的淡化与多元化思想的流行、高雅文化的缺失与通俗文化的泛滥、价值取向的知“道”与体“道”脱节等问题,要加强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加强民族精神基本经典教育。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基本经典中,如《论语》《老子》等。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就是学习经典。因此,中小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经典。
  3.改革课程结构,推进协同育人
  文化具有整体性和渗透性,教育同样具有整体性、渗透性。从人的素质结构看,素质结构包含德、智、体、美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从品德结构看,任何品德都包含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只有这四个因素都充分发展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而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动态的、变化的。从教育影响看,家庭、学校、社会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因此,文化育人必须整体考虑,加强协同育人。协同育人,首先体现在课程上。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重视课程,首先要改革课程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改革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共性与特性、通识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关系。改革课程结构,当前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重视实践性课程,创设个性化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还要重视其内容结构,就文化育人而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文化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实现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要努力创建优良的学校文化。外界对学生的影响,要通过学校文化作为中介。学校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学校的学科文化,领导者的办学思想,教师的人格、学识,学生的学风等多个方面,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首先,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师生质疑、求真、创新的氛围。优良的学科文化犹如优质的土壤和空气,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相互包容、容忍失败、奋发进取的氛围。制度是学校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制度是社会变革和学校变革之间协调的中介。但是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作用,而制度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制度文化。我们要通过创建优良的制度文化,鼓励师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激励师生奋发进取,为繁荣祖国的科学而献身;促进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类型的学科人才相互合作、相互包容,创造成就、容忍失败。
  最后,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情景”。学校建筑、道路、景观、设施等是物质文化的载体。学校在“书本”中心的知识活动外,一直存着“情景”中心的知识活动,因为“情景”中蕴涵着不可言传的“道”,对情景的体验就是对“道”的把握。因此,在学校物质形态的建设中,要有文化意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从而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情景。
  责任编辑︱李 诗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102例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治疗组(n=51)
成果导向教育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基本思想是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其所谓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取得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思想等
针对三源牌CDMJ-100型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抽真空异常的故障,从灭菌器组成和灭菌流程出发,针对故障的诱发因素提出了相对应的处理方法,介绍了避免抽真空异常故障的可行性保养
随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经营者报酬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本文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对各自的特点作了概括;
摘要:怀疑主义是怀疑普遍事物的确定性与普遍性,是一种有意识的和普遍的否定。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只将休谟哲学、皮罗派哲学明确表述为怀疑论,并认为前者表现为一种唯心论、独断论,而后者没有形成彻底的怀疑论。黑格尔主张把彻底的怀疑论看作绝对精神外化的一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的体现,它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辩证地展现出来的。怀疑主义最终作为一个阶段包含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也只有结合黑格尔
库尔特该分析仪利用库尔特原理对血细胞进行计数,运用VCS三维技术对接近原态细胞的体积、核质比、颗粒特性进行测定和分析,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结果可靠等优点。本文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损伤,许多胫骨平台塌陷或碎裂严重的病例,在医生操作下能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但术后常易发生伤口感染坏死、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为了巩固疗效有时将
网络上风行着这样一个帖子:一首英文诗被翻译成八种不同的中文版,人们不禁感叹汉语的丰富,令人驻足回首起我们自己的文化魅力。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这不仅见于网友竞技,更可以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市场现状的分析,指出在我国农村地区建设营销网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农村营销网络的模式,并对其组成和运作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Based on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入组后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降脂治疗90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