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进行的“腾龙换鸟”政策在加速对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加工企业的挤出效应,这些加工企业早期进入深圳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正在一步步取消。
对富士康的争夺,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7月13日,继河南10万大招工之后,山东省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面,面向全省急聘3万工人,以解决富士康在烟台分厂的“用工荒”。
山东方面的积极行动,也被认为是渴望在富士康北迁的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此前,已分别有天津、武汉、廊坊等地加入到了富士康项目的争夺。
与富士康的热闹相比,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伟创力则早在5月份就已经宣布,从珠海迁到江西赣州。
这并非是从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的先例,在此之前的转移已经在各地上演。但这两家颇具象征性和影响力的制造业的转移,显然更具有标志性意义。
逃离沿海
和众多白领纷纷“逃离北上广”一样,在企业领域逃离沿海也正在成为潮流。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合约制造服务商(EMs),伟创力已经在中国拥有25个厂区,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深圳、珠海、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城市赣州设厂,还是第一次。
而作为全球最大代工企业的富士康,则更早的开始了这种内迁布局,其在内地的分厂可谓是星罗棋布,既有成都、重庆、武汉这样的中心城市,也有太原、廊坊、中山、烟台、淮安等二线城市或新兴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在大陆的公司有80家左右,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外,在中国其余省份都能找到其投资足迹。
从鸿海公布的一季度季报看,其在内地及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仍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河南的投资,只是其布局中的一个点而已。
成本上升是此次内迁的导火索。在发生十多起跳楼事件后,富士康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涨薪计划,经过6月份的连续2次加薪后,深圳富士康未来一线员工的底薪从900元升至2000元,这一被认为足以导致行业洗牌的加薪幅度,也同样给富士康带来了压力。
在深圳富士康各厂区的工人大约有45万人,加薪之后,意味着富士康每年将新增60亿元的人力成本。这项新增费用占据了去年155亿元净利润的38%。
为了削减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富士康一方面期望与客户沟通提高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以抵消员工工资上调所产生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迁往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也是必然趋势。据一富士康内部员工透露,虽然目前在河南的招工中,基本工资同样为2000元,和深圳持平,“但同样的岗位,应该不会有深圳拿的多,像奖金及加班费一般会根据区域的工资水平来定。”
伟创力所迁入的赣州,最低工资为660元,与珠三角地区有四五百元的差距,抵消交通成本的增加绰绰有余。一个数据是,伟创力如果迁移到赣州,人力成本将降低40%。
而沿海進行的“腾笼换鸟”政策也在加速对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加工企业的挤出效应。这些加工企业早期进入深圳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正在一步步取消,对于这些土地等要素资源日益紧张的发达地区而言,轻型公司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处吾收帐余雁刚表示,腾讯一年利润50个亿,市值三千个亿,占地就两栋楼。这样的企业将是深圳未来鼓励和扶持的方向。
如何抉择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区域内钨和稀土资源非常丰富,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但由于其处于中国内陆地区,且江西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一直以来赣州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都默默无闻。然而,在伟创力的迁移路径中,赣州成为内迁的第一站。
据伟创力赣州项目的负责人刘绍哲介绍。“我们的调研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因为沟通过程很长,包括各方面的,他们的环境、环保,社会治安、交通状况等,几乎涵盖所有的方面。”除赣州之外,伟创力还考察过被国家定位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郴州及其他几个城市。“找了好几个城市,最后综合比较还是在赣州。”
作为伟创力在赣州整个考察过程的全程参与者,赣州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邹大勇认为,伟创力之所以选择赣州,主要是看中了区位、交通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以赣州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涉及到闽粤赣湘4个省9个地区,这9个地区人口总共是4520万,超过江西省人口数量。“赣州的区域性龙头地位,已经显现了。”邹大勇说。
在经济发达地区面临普遍用工荒的形势下,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成为赣州一大优势。这一因素在富士康迁移河南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目前富士康在大陆的80多万名员工中,河南籍员工15.7万人,在富士康的员工来源地中,河南位于第二位。
王冬(化名)是一个在富士康工作了6年的河南籍工人。2004年大学毕业后,王冬就去了富士康,大部分时间在深圳,“现在对郑州的了解还没对深圳多。”相比于郑州,他还是更喜欢深圳,“城市环境比较好一点,机会也多”。
但如果富士康在郑州建厂,他还是选择回来,“还是在家更踏实些。”这个想法在河南籍的富士康员工中比较普遍。在他看来,如果富士康在郑州设厂,肯定会引发一股河南籍员工的回乡潮。
政府的考量
富士康与河南联系始于6年前。不过直到2008年,在河南省公布的重点招商项目中,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IT产业园依然只是“预备项目”。
其间,虽然郑州市专门设立了“富士康投资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并组成了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市政协常务副主席任副组长的高规格服务阵容,但这一项目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在争取富士康的过程中,富士康在河南招工享受到超常规礼遇,在双方还未签订最终协议时,一场席卷河南全省的招工10万人的运动已经悄然展开。
最早爆出富士康在河南招工30万的消息时,一位常年向沿海地区输送工人的人力资源企业负责人称,没有3-5年,富士康在河南很难形成如此大规模。
这一推测显然忽视了政府意志的作用。6月中旬,河南省政府召开了“安排帮助和支持富士康在豫招聘培训10万员工专题会议”,每个地级市都分配名额不等的招工任务,并制定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河南招工目标任务分解表》,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统筹负责,招工进度实行每天一报制,各个地市的招工情况要在每天下午5点前上报到省里。
为了促进各个地市完成招聘任务,河南省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每人2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富士康工作满6个月以上给予每人600元的就业或生活补贴,对组织到富士康工作和实习的相关单位给予奖励。
一位河南就业促进办官员认为,“做好富士康科技集团在豫招聘培训员工,有利于河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了给引进富士康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河南省委宣传部下了一纸禁令,所有本地媒体不准再报道关于富士康的任何消息,包括正面新闻。
除了这些琐碎的工作之外,承接富士康落地的地市,还必须拿出真金白银的配套资金。据一位参与项目的地方政府工人员透露,“条件比较苛刻,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实力,还真满足不了。”
而对于项目引入地的政府来说,则希望通过引进这些制造业巨头,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河南省就希望富士康的落户能填补河南没有重大电子制造业项目的空白。一位河南当地商务系统人士透露,“富士康在郑州的厂投产后,可能还会在周边布局4-5家配套企业”。
富士康对区域城镇发展的拉动也让地方政府羡慕不已。10年前,富士康龙华工业园还只是一个农田遍布的龙华小镇,在富士康几十万大军的带动下,已经变成了繁荣的城市中心社区。如果富士康在郑州的项目最终达到30万人的规模,几乎相当于其附近的中牟县一半的人口。
对富士康的争夺,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7月13日,继河南10万大招工之后,山东省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面,面向全省急聘3万工人,以解决富士康在烟台分厂的“用工荒”。
山东方面的积极行动,也被认为是渴望在富士康北迁的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此前,已分别有天津、武汉、廊坊等地加入到了富士康项目的争夺。
与富士康的热闹相比,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伟创力则早在5月份就已经宣布,从珠海迁到江西赣州。
这并非是从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的先例,在此之前的转移已经在各地上演。但这两家颇具象征性和影响力的制造业的转移,显然更具有标志性意义。
逃离沿海
和众多白领纷纷“逃离北上广”一样,在企业领域逃离沿海也正在成为潮流。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合约制造服务商(EMs),伟创力已经在中国拥有25个厂区,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深圳、珠海、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城市赣州设厂,还是第一次。
而作为全球最大代工企业的富士康,则更早的开始了这种内迁布局,其在内地的分厂可谓是星罗棋布,既有成都、重庆、武汉这样的中心城市,也有太原、廊坊、中山、烟台、淮安等二线城市或新兴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在大陆的公司有80家左右,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外,在中国其余省份都能找到其投资足迹。
从鸿海公布的一季度季报看,其在内地及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仍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河南的投资,只是其布局中的一个点而已。
成本上升是此次内迁的导火索。在发生十多起跳楼事件后,富士康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涨薪计划,经过6月份的连续2次加薪后,深圳富士康未来一线员工的底薪从900元升至2000元,这一被认为足以导致行业洗牌的加薪幅度,也同样给富士康带来了压力。
在深圳富士康各厂区的工人大约有45万人,加薪之后,意味着富士康每年将新增60亿元的人力成本。这项新增费用占据了去年155亿元净利润的38%。
为了削减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富士康一方面期望与客户沟通提高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以抵消员工工资上调所产生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迁往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也是必然趋势。据一富士康内部员工透露,虽然目前在河南的招工中,基本工资同样为2000元,和深圳持平,“但同样的岗位,应该不会有深圳拿的多,像奖金及加班费一般会根据区域的工资水平来定。”
伟创力所迁入的赣州,最低工资为660元,与珠三角地区有四五百元的差距,抵消交通成本的增加绰绰有余。一个数据是,伟创力如果迁移到赣州,人力成本将降低40%。
而沿海進行的“腾笼换鸟”政策也在加速对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加工企业的挤出效应。这些加工企业早期进入深圳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正在一步步取消,对于这些土地等要素资源日益紧张的发达地区而言,轻型公司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处吾收帐余雁刚表示,腾讯一年利润50个亿,市值三千个亿,占地就两栋楼。这样的企业将是深圳未来鼓励和扶持的方向。
如何抉择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区域内钨和稀土资源非常丰富,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但由于其处于中国内陆地区,且江西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一直以来赣州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都默默无闻。然而,在伟创力的迁移路径中,赣州成为内迁的第一站。
据伟创力赣州项目的负责人刘绍哲介绍。“我们的调研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因为沟通过程很长,包括各方面的,他们的环境、环保,社会治安、交通状况等,几乎涵盖所有的方面。”除赣州之外,伟创力还考察过被国家定位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郴州及其他几个城市。“找了好几个城市,最后综合比较还是在赣州。”
作为伟创力在赣州整个考察过程的全程参与者,赣州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邹大勇认为,伟创力之所以选择赣州,主要是看中了区位、交通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以赣州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涉及到闽粤赣湘4个省9个地区,这9个地区人口总共是4520万,超过江西省人口数量。“赣州的区域性龙头地位,已经显现了。”邹大勇说。
在经济发达地区面临普遍用工荒的形势下,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成为赣州一大优势。这一因素在富士康迁移河南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目前富士康在大陆的80多万名员工中,河南籍员工15.7万人,在富士康的员工来源地中,河南位于第二位。
王冬(化名)是一个在富士康工作了6年的河南籍工人。2004年大学毕业后,王冬就去了富士康,大部分时间在深圳,“现在对郑州的了解还没对深圳多。”相比于郑州,他还是更喜欢深圳,“城市环境比较好一点,机会也多”。
但如果富士康在郑州建厂,他还是选择回来,“还是在家更踏实些。”这个想法在河南籍的富士康员工中比较普遍。在他看来,如果富士康在郑州设厂,肯定会引发一股河南籍员工的回乡潮。
政府的考量
富士康与河南联系始于6年前。不过直到2008年,在河南省公布的重点招商项目中,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IT产业园依然只是“预备项目”。
其间,虽然郑州市专门设立了“富士康投资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并组成了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市政协常务副主席任副组长的高规格服务阵容,但这一项目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在争取富士康的过程中,富士康在河南招工享受到超常规礼遇,在双方还未签订最终协议时,一场席卷河南全省的招工10万人的运动已经悄然展开。
最早爆出富士康在河南招工30万的消息时,一位常年向沿海地区输送工人的人力资源企业负责人称,没有3-5年,富士康在河南很难形成如此大规模。
这一推测显然忽视了政府意志的作用。6月中旬,河南省政府召开了“安排帮助和支持富士康在豫招聘培训10万员工专题会议”,每个地级市都分配名额不等的招工任务,并制定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河南招工目标任务分解表》,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统筹负责,招工进度实行每天一报制,各个地市的招工情况要在每天下午5点前上报到省里。
为了促进各个地市完成招聘任务,河南省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每人2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富士康工作满6个月以上给予每人600元的就业或生活补贴,对组织到富士康工作和实习的相关单位给予奖励。
一位河南就业促进办官员认为,“做好富士康科技集团在豫招聘培训员工,有利于河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了给引进富士康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河南省委宣传部下了一纸禁令,所有本地媒体不准再报道关于富士康的任何消息,包括正面新闻。
除了这些琐碎的工作之外,承接富士康落地的地市,还必须拿出真金白银的配套资金。据一位参与项目的地方政府工人员透露,“条件比较苛刻,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实力,还真满足不了。”
而对于项目引入地的政府来说,则希望通过引进这些制造业巨头,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河南省就希望富士康的落户能填补河南没有重大电子制造业项目的空白。一位河南当地商务系统人士透露,“富士康在郑州的厂投产后,可能还会在周边布局4-5家配套企业”。
富士康对区域城镇发展的拉动也让地方政府羡慕不已。10年前,富士康龙华工业园还只是一个农田遍布的龙华小镇,在富士康几十万大军的带动下,已经变成了繁荣的城市中心社区。如果富士康在郑州的项目最终达到30万人的规模,几乎相当于其附近的中牟县一半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