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抗日 救国自卫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在《谈谈大学》的演讲中曾喟然道:“记得二十余年前,中日战事没有发生时,从北平到广东,从上海到成都,差不多有一百多所的公私立大学,当时每一个大学的师生都在埋头研究,假如没有日本的侵略,敢说我国在今日世界的学术境域中,一定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可惜过去的一点传统现在全毁了。”1932年,“一·二八沪战”,日军刻意空袭商务印书馆,仅东方图书馆就损失1600万元,使这艘中国近代出版业的旗舰,难再有先前的吨位。“七七事变”后的7月28日,南开大学在日军轮番轰炸下成为一片废墟。日军驻守雁门关及永乐宫时,将城楼与殿宇拆毁后当柴火烧掉了。1942年4月,日军还企图将稀世珍宝《赵城金藏》劫走。
  抗战时期,五台山有寺庙110座,遭日军破坏41座。其间,僧侣们组织了自卫队予以反击,僧人中参与武装斗争者千余人,伤亡数百。佛教圣地,出家之人,之所以有如此大动作的事情发生,原因无外乎二:一则僧众出于爱国之心,国之不存,何談清净;二则形势所迫。五台山地处要害,进可攻,退可守。1937年秋,刚刚在平型关重创日军的八路军115师一部,在政委聂荣臻的带领下进入五台山,这里便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对此进行了频繁的围剿与扫荡。人们只知“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却不知五台山僧侣抗日救国的事迹。115师一部进入五台山后,部队就驻扎在五台山寺庙里。部队刚进入五台山的时候,路过一座大庙前,12个乐师穿着黑色的袈裟欢迎大军进山,聂荣臻领着指战员合掌躬身,以礼相待。到五台山后,他还告诫下属要尊重宗教信仰,要把和尚、喇嘛当作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并要与其结成朋友。为此,他命令住在古佛寺的军政学校、住在海慧庵的军区抗敌报社、住在南山寺的两个团、住在台麓寺的边区政府和住在普济寺的边区银行等单位,都要注意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不得干涉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破坏寺庙设施。同时,还要讲究方法,向僧侣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聂荣臻还命令部队,要爱护五台山的一草一木,保护五台山庙宇不受敌寇和土匪的破坏、骚扰;要在战斗之余,整修庙宇,为僧人挑水砍柴。这些措施使昔日只知念经拜佛的和尚、喇嘛们深受感动。1938年4月,边区政府成立了蒙藏同胞学院,课程主要讲解有关抗战及民族问题,蒙藏文字并用。大批的蒙藏同胞在这里经过学习,走上了抗战救国的道路。1938年7月7日,边区政府又在五台山举办“喇嘛训练班”,以增强喇嘛的抗战情绪,提高其政治认识。训练科目为日本对华政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自卫战争、九月末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前途、汉满蒙回藏的关系、亡省后的东北、宣传方法7种。4月16日,五台山的佛教救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聂荣臻特地前往参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对团结出家人一起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坚持敌后抗战,晋察冀边区决定在1938年1月召开全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会议召开之前审查与会代表资格时,对于五台山的和尚和喇嘛的代表权问题,意见发生了分歧。筹备处有人提出,和尚和喇嘛是出家人,只能烧香念佛,对抗战恐怕不会有什么好处,不必吸收他们参政。参加筹备会的黄敬(晋察冀边区党委负责人)、邓拓(《抗敌报》社社长)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的理由是,和尚和喇嘛也是中国人,有着团结抗日的一致要求。僧人们组织的动委会、自卫队,除挎着刀枪放哨外,还为过往的抗日部队提供食宿,这说明他们也是抗日的,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个问题提交给了聂荣臻,要他最后表态。聂荣臻到筹备处专就这一问题作了发言。他说:和尚、喇嘛也是中国人,他们虽然出了家,但并没有出国。在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之中,我们应该和各民族各阶层紧紧地携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不能因为和尚、喇嘛有宗教信仰,便把他们排斥在抗日的门外。聂荣臻在军政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使和尚和喇嘛很受感动。他们拿起刀枪,在山关隘口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他们倾其寺庙所存,为过往的抗日队伍提供给养;他们敲起钟磬,穿起袈裟,为抗战牺牲的英烈礼佛念经,超度英灵。还有不少的青年僧人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最前线。五台山寺院在全国僧侣中是很有影响力的,新华社为此发出快讯,这一消息在全国僧侣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寺庙还把卫护柴院的枪支捐赠给了抗日游击队,抗日的烽火打破了五台山出家人平静的生活,也激发了他们高昂的爱国热情,当时的晋察冀边区银行为筹集抗日款项发行了救国公债,因为五台山当地农民比较贫困,而五台山的寺庙不仅有土地收入,还有布施收入,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一点,僧侣们积极购买公债。边区政府所在地、台麓寺的喇嘛庙,当时就认购了2000元。
  抗战胜利后,参加自卫队的僧侣们又回到寺庙,重新过起了晨钟暮鼓、吃斋念佛的平静生活。
其他文献
我是山西孝义人,于1951年11月赴朝。那年深秋我们22师正在内蒙古剿匪,我军开垦的大面积荒地上种植的莜麦一望无边,丰收在望。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调我师立即开赴朝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师首长作了简要的动员后,全军顾不得收割将要成熟的莜麦,全力投入赴朝前的准备。按照当时规定,个人照片和私人不用的东西,全部寄回家中。战士人人理成短发,每人发一白面布袋月饼,一把洋锹和一把洋镐,人人写了血书表了决心,要为
期刊
继成村原名南涧村,1946年因纪念埋葬于该村的抗日英雄郭继成改为现名。地处山西定襄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东山脚下,与五台县相接。一条南北狭长的深谷横贯全村,谷底一条小溪自南向北潺潺而去。300多户居民沿溪两边居住。东西两面依山靠梁,全是十几丈高的悬崖绝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继成村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著名的抗日模范村,号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抗日战争期间,定
期刊
在灵石县夏门村梁家古堡后堡门外,有一座“棲吾身”院,是清道光年间监察御史梁中靖的故居。夏门村距“灵石口”(三弯口)约五里地,因大禹治水打通的石壁所凿之处恰似“门”状,为纪念大禹,故将治水之处三弯口北湖边的这个村庄命名为夏门(见《灵石县志》)。 明嘉靖年间,梁家始祖梁福山(厚光)由陕西渭南县迁居山西灵石县街北里夏门村。从此,梁家人就在这大禹治水、开启夏朝之门、留下祖先足迹的夏门村扎了根。  梁维屏带
期刊
可以说,关公信仰是一种非常典型和普遍的民间信仰。作为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关羽,何以会在历史潮流相互交锋、激荡、融合的漫长展开中演变为一个广为民众信仰和祭祀的神话般人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热衷钻研和讨论的话题。  关公信仰早已成为世俗生活与神灵世界交通的一种经典文化符号,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不断地得以建构、诠释、流传,由此从信仰与秩序的视角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再造中丰富多样的厚重画面。  由郝平、
期刊
说起山西省宁武县城,知道的人很多,谈到宁化古城,人们还比较陌生。宁武,宁化,两个地名,一字之差,两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熟悉宁武历史的宁武县文物馆文博馆员南宁说,先有宁化,后有宁武。宁化是村,宁武是县。  三晋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在宁化村旁流淌了几千年,其实宁化村远在隋朝时已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宁化古城。这里有承接远古、承载历史的实物实证,是个寻古探今的好去处。  山西省会太原有个生产醋的地方叫宁化府。宁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细菌战的刺激下,中国国内发起了一场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这場运动,将现代卫生学中的核心概念“清洁”延伸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1950年代中期所开展的“除四害”,更是将爱国卫生运动推向了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之中。  稷山县是集体化时期全国卫生模范县,它的历史实践表明,地方社会在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时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面向。尤其在1958年以后
期刊
明大同镇所辖分守冀北道的井坪城遗址,在今天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的井坪镇。  井坪城与乃河堡、灭胡堡、将军会堡,共同组成井坪路的“沿边四堡”,共同“分边沿亘三十一里有奇”。根据《山西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第二册记载:“平鲁区共调查长城23段,47334米;堡13座;单体建筑共477座,其中敌台128座、马面58座、烽火台191座。”这些长城均为黄土夯筑,靠近村落或沟壑
期刊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爆发。  举行停战谈判 签订停战协议  实际上,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力促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 年5月,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的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红军派人到西安,得到中央代表林伯渠、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指示和中共关于国共
期刊
归侨故事多,定居在山西阳泉的越南归侨谭业就是一个颇有故事的人。  在采访谭业之前,我同他的儿子、曾任阳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现任阳泉市政协副主席的徐本宁本来就很熟悉。我知道他父亲姓谭,感到好奇,有一次就问他:“你老爸和你怎么不是一个姓?”他回答说:“他原来就姓徐呀。”后来,得知谭业下放到山西之前,曾经在我党情报部门工作过,是昔日的“红色特工”。当特工的有若干个名字是很正常的了。  后来我终于有了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学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没有工农子弟。这是因为在旧社会,工农子弟别说上大学,能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也为数不多。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决定:从195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工农速成中学,招收在职的工农兵分子入学,经过几年培养,把他们送入大学深造。山西工农速成中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  山西工农速成中学,亦是在1950年成立的,选址在太原市桥头街东面的上马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