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za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等三部专著;出版词典、教材共三本;出版散文集《蓝眼睛黑眼睛——我和我的洋弟子们》。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2006年荣获“全国十佳知识女性”。

1.讀《渔夫和金鱼》


  在天津第二中学的大礼堂里,一个头发卷曲,剪得短短的小姑娘,正在朗声地诵读着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
  在蔚蓝的大海边,
  一所破旧的房子里,
  住着一个穷苦的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 。
  有一次,老头儿向大海撒下鱼网,
  一次次他捞上的只是海草,
  最后一次,他网到一条小金鱼。
  小金鱼竟跟人一样开口哀求起来:
  “老爷爷请你放了我吧!
  我会给你贵重的报偿。”
  “小金鱼,上帝保佑!
  我不要你的报偿,
  你游到蓝蓝的大海去吧,
  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吧。”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跟前,
  说了金鱼的事,
  老太婆指着老头儿就骂:
  ‘你这傻瓜,真是个老糊涂!
  哪怕要只木盆也好。’
  于是老头儿走向蓝色的大海……
  老太婆后来一次次地叫老头要了大房子,又做了贵夫人,还做了女皇。最后当老头儿告诉小金鱼,他的老太婆还要做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一句话也不说,
  只是尾巴在水里一划,
  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老头儿回到家,
  他前面依旧是那间破泥棚。
  她的老太婆坐在门槛上,
  她前面还是那只破木盆……”
  朗诵诗歌的小姑娘就是我。普希金用他多彩的笔叫我永远记住了深刻人生道理:人永远都不要心存妄想。不属于你的,永远不属于你。是你的,你要珍惜。
  知足,世界最昂贵的快乐才属于你。
  至于诗人以贪婪的老太婆作比,来抨击沙皇对人民无尽的掠夺, 以及对俄国封建农奴制的批判,那是我后来才理解的。
  童话是孩子心灵的梦园。我第一次读普希金真的是新鲜又好奇。我是孩子。记得那时,我就想看看这个人,他怎么能写出这么有意思故事?
  后来读他的书,我又有了越来越多的“想知道”。普希金何以成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何以成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而普希金怎么三十八岁就结束了他辉煌的人生?
  我想知道的真多。

2 读《皇村回忆》


  我真的到俄罗斯时,已远远走过了青涩,到了不惑之年,可我还有许多疑惑。伟大诗人有怎样的童年?
  到莫斯科,我把行装放在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后,立即去拜谒儿时就想看的地方——普希金故居。
  那是一所普通的淡蓝色二层楼房。1 7 9 9 年,普希金就出生在这里的贵族家庭。童年,他的法国家庭教师给了他良好的启蒙教育。八岁时,他就可以用法语写诗。他家中藏书丰富,父亲的朋友又多是社会文学名流。英卓们的造访和指教使普希金从小就深得文学的沐浴。农奴出身的老保姆也常给他讲述民间故事和传说。普希金不但熟练俄罗斯语,他对民间创作也发生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农奴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深深地埋下了种芽。
  普希金十二岁时被送到彼得堡皇村学校读书,一读就是十二年。
  彼得堡我去了。在彼得堡皇村,我住在一个俄罗斯朋友的家中,那使我有充足的时间去看普希金特别值得回忆的皇村。
  皇村是沙皇彼得一世妻子叶卡捷琳娜的宫庭园林。皇村中学就设在这里。
  在学校,普希金深受未来十二月党人的影响。虽然他们还都在青少年时期,但心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这时,普希金的诗歌才能也初露端倪。他的考试之作《皇村回忆》大放异彩,深受诗坛巨匠杰尔查文的赞赏。普希金英年就走上诗坛,而且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我少年时读《皇村回忆》,至今还能记住那些诗句:
  沉郁的夜的帷幕,
  悬挂在轻睡的天穹。
  山谷和丛林安息在无言的静穆里。
  远远的树丛坠入雾中。
  隐隐听到溪水,潺潺流进林荫;
  轻轻呼吸的是叶子上沉睡的微风
  ……
  普希金写的就是景色优美的皇村。
  我到皇村,曾在那里徜徉良久。它与法国凡尔赛宮花园风格一样,但皇村园林更宽阔广大。一座普希金低头沉思的雕像耸立林中。湖光林色,画景诗境交融,幽静清丽,文学气息浓厚。幽雅的皇家庄园因为诗人的诗而意境高雅。
  诗人最后在《皇村回忆》写道:
  ……颤栗吧
  暴君你的末日已经近了
  你将看到每一个士兵都是英雄。
  诗人昂扬的爱国激情在当时的宫廷诗文中是响亮的惊雷,震撼了人们沉迷的心。
  诗人当时只有十五岁。
  毕业后,普希金在外交部任职。因受十二月党人影响,普希金的诗歌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同情人民。他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意气昂扬诗篇。在黑暗的封建农奴统治下的俄罗斯,普希金的诗像一束燃烧的火苗,点燃着人们企盼光明的心。   沙皇政府很快把他流放到南俄。那是1 8 2 0 年。
  但他的笔没有停顿。他又写出《西伯利亚囚徒》《纪念碑》等战斗檄文,鼓舞在重压下的人们追求自由光明。
  普希金也是照耀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一颗明亮的星。那时,他的著名小说《上尉的女儿》也被翻译到中国。那本书像一股飙风,在我们年轻人,特别是在大学生中掠过,给那一代人以震撼心灵的感动。那记忆甚至影响着我们命运的轨道。

3 读《上尉的女儿》


  第一次读普希金《上尉的女儿》,女主人爱的一笃情深叫我刻骨铭心,感我至魂至魄。
  小说表面写的是爱情故事,反映的是1773年普加乔夫农民暴动的历史。
  青年军官格利涅去俄边塞服役。途中,在一场暴风雪里,邂逅了中年男子普加乔夫。格利涅慷慨送给普加乔夫一件兔皮袄御寒,帮他逃过冻死的劫难。后来,格利涅到了要塞,和要塞司令的女儿玛丽亚相爱,而另一个军官士伐勃林却在暗恋玛丽亚。
  不久,边塞炮台被普加乔夫起义军攻陷。格利涅所救之人普加乔夫原是义军领袖。要塞司令夫妇被处死。玛丽亚和格利涅被俘。同僚士伐勃林则投靠义军,普加乔夫安排他做要塞司令,他借机企图霸占玛丽亚。普加乔夫不忘救命之恩,放了格利涅。格利涅四方奔走,想救出玛丽亚,但最终不成,无奈,他又求救于普加乔夫。普加乔夫得知格利涅和玛丽亚相爱,便在士伐勃林的囚牢里救出玛丽亚。
  后来,沙皇因士伐勃林的诬告,将格利涅下狱。而玛丽亚忠贞不渝,义无反顾,在冰天雪地里奔走求救。玛利亚历经磨难,最终用她最纯洁的爱救出了格利涅。
  书的结尾:普加乔夫因起义失败被处死刑。
  在那高高的绞刑架下,一对贵族青年(格利涅同玛丽亚)一起,和那破衣烂衫,成千上万的百姓一样,虔诚地把泪水和崇敬献给这个把爱分给人民的农民义军领袖——普加乔夫。
  那时我正上大学,春在心中发芽。读书,历史关注得少,对爱动心动肝。玛丽亚的爱给我一生的感动,一生的记忆。我那时并不懂爱情,但我知道了忠贞不渝。
  后来我便经历了在文革风雨中八年的苦恋。再后来,我经历着更苦的爱的磨难。至今,我仍深爱这本书。

4.翻看普希金生命的最后一页


  去看普希金在莫斯科最后的故居,是我第二次去莫斯科。在那里,我巧遇一位我在国内的学生。在国外,那是天赐的高兴。
  说来有意思,出莫斯科地铁,正不知去何处去饱眼福,忽然看见我的英国学生戴娜。因为“戴安娜”,我记这个学生的名字特别清楚。我们两人一块惊讶,一块兴奋。惊讶之后,得知我们都是在莫斯科等待机票,她回英国,我来办事,回拉脱维亚。于是我们很快决议:
  “去阿尔布特大街!”
  那里有我最想看的……
  多少年没见了,戴娜长成大姑娘了。她高挑的身材包裹在无袖斗篷里,一股淡淡的法国“拉篮”香水气味,随着她的拥抱也送到我身边。我夸戴娜,戴娜也夸我。她一边摸着我浅蓝色羊绒大衣,一边赞叹不已:
  “哇——淡蓝色。老师,您永远是那么清纯,那么漂亮。老师,您从不豪华。简单,却总是那么高雅。”
  学生边说边摽起我的胳膊,迈开了步子。于是,我们真的漂亮着,像一股香风,随着自动扶梯飘上地面,飘出地铁通道,快乐地上了大街。然而到了阿尔布特大街,我们的心却骤然改变了颜色,变得五味杂陈。
  莫斯科到处都凝固着俄罗斯的文化历史,阿尔布特大街一串仿古的街灯,在白天就显示出了历史的年轮。
  普希金在1831年与“俄国第一美人”娜塔丽娅结婚后,居住在这里,现在,这里是著名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
  故居对面是诗人与夫人携手的青铜雕塑。那是按两人原貌创作的。娜塔丽娅一身婚纱,一脸幸福,典型的俄罗斯美人。普希金身着燕尾服,精神,英俊,略矮于娜塔丽娅。令人感动的是,普希金手上仍像当年一样,拿着一束鲜红的石竹。那是后人不断为他换上的。人们以此表达着对诗人的崇敬与爱。
  那里也有许多惋惜。
  诗人在这里的幸福生活只有三个月。这位“莫斯科第一美人”除了会说法语、跳舞、挥霍以外,她对诗人毫无兴趣,更不用说成为普希金的知音。婚后,诗人除去应付流言蜚语和债务,没有写成一行诗。
  1 8 3 7 年2 月8 日,普希金因法国军官丹特斯故意勾引他的妻子而与之决斗,结果中弹,两天后身亡。时年仅三十八岁。
  其实,这是一场蓄意安排的阴谋。
  俄罗斯民族伟大的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就这样过早地陨落。本来,他还可以给人们留下更多美好的诗篇。如今留下的只有遗憾。
  在俄罗斯,凡普希金的故居,我都去看了。52号的书房和其他故居一样,墙壁上挂着油画、地图。整个墙壁的书架上都是书。书桌上摆放着铺开的手稿和一支蘸在墨水瓶里的鹅毛笔。诗人就是用那支笔,为世界书写了那么多不朽诗篇。
  出了展览馆,我和戴娜在青铜雕塑下久久站立,感慨良多。我的学生说:“如果他不主动要求那次决斗多好。”然而,人生就没有可以重来的“如果”。
  普希金之死即是他痛苦的必然。
  展览馆解说员告诉我,想知道的更多,一定要去看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是,我问得太多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我在上大学时就读过这本书。书中主人公“奥涅金”就是诗人心灵的写照。他写奥涅金,实际是写他自己。
  “奥涅金”在那贵族的上层社会看不到俄罗斯的前途。
  普希金从十二月革命失败中也看不到贵族革命能够改变俄罗斯命运的希望。
  “奥涅金”厌倦了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感到自己是个“多余人”。
  普希金逐渐意识到,俄罗斯并不需要他这样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诗人。他的心里也与日俱增地滋生着“多余感”。
  普希金在被打伤后说过:“我不会害怕,因为我不想活。”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想献身俄罗斯,但没有希望。他活着就是为爱情,为自由而歌唱的,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分明告诉他,俄罗斯没有他的追求。俄罗斯不需要像他这样的诗人。没有人真正地需要他,甚至是他的妻子!
  普希金三十八岁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一场灵魂深处的决斗结束了。书中,他灵魂中那个“奥涅金”彷徨遁世。
  普希金预知:遁世,就是他不得不选择的命运。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了。世界失去了一位光照四射的伟大诗人,俄罗斯失去他们的“文学之父”。
  我读大学时,普希金的书是在我们年轻人的挚爱,甚至可以说,他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
  我和戴娜出了展览馆,站在普希金的青铜像下。想着普希金的死,我们都忍不住流下眼泪。但那天,我这作老师的却不知如何向学生表述。我那时正在人生和事业的鼎盛时期,对人生的残酷没有深刻感知,现在,我真切地知道了:死,不是死者的不幸,是生者的不幸。不幸之深,面对死者的离去,那真是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应的绝望。那是穿透心肝撕裂的疼痛,那种疼痛无药可医。因为生命无法挽回。
  世界的事物唯独面临死亡,一切努力便都徒劳无用。那是真正的无奈,最疼痛的无奈。
  普希留下不朽的诗篇,也留下了无尽的痛惜。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更是十九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他英年早逝,生命再也无法挽回,只有捧起他的诗篇,读他的诗句:“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这是诗人的企望。
  忘掉他的隕落,能做到吗?
  哦, 想想,诗人还是对的 。
  看看,如今俄罗斯的天,多蓝。
其他文献
刚搬进卧室时,我便考虑着给它取一个名字,想了半天,觉得那些个什么馆、什么阁、什么居虽然风雅别致,但都于我不合适。最后,便返朴归真,美它名曰:“窝。”  听名字——窝,便知道它大不了。的确,它的长不过四米,宽不过三米。但它却完全属于我自己,这便足够了。世界上有多少东西能一成不变地属于你自己一个人呢?为数不多吧?所以,这已经很够了。  推开那扇向西的奶黄色的漂亮的门,便跨进了窝里。里面的四壁连同天棚都
期刊
煙雨溢云水墨愁,青帘渔火映西楼。最美江山花浸月,粉墙黛瓦瑶池羞。  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绘就了属于江南的古老画卷,似乎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融进了这特有的悠然之情。江南是一部曲,弹奏了千载,却终究没有人能够逃出它的朦胧意蕴,或许,能拜倒在江南的青石路上,也是一种诗意的幸福。  江南是一部乐声悠扬的曲子。我们在粉墙黛瓦间歌唱着清幽与喧嚣。江南不需要尘世的繁华,江南不喜欢艳丽的色彩,江南
期刊
我已经很久不吃素面了。  照理说,我应当很喜欢吃素面,因为家里人都爱好,特别是我母亲,每每都能吃好大一碗。可惜我并不喜欢,生素面有着一股咸酸味,而下锅后稍有不慎就会粘在一起,夹生,不好吃。素面向来等不了人,  不抓紧吃就越吃越多。我每次拒绝吃素面,母亲总会很遗憾地说:“你外婆做素面很辛苦的。”  我似乎很久没见到外婆了。  由于路途遥远,我通常只在过年时去一趟,但也不久住,像过客似的只留一夜。昨夜
期刊
上海是出天才的地方,政治上、经济上、艺术上、体育上、文学上都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人物和现象,而刊物上,《收获》就是另一个天才。  几十年来,它卓尔不群,出新思想、新观念,独领风骚,自成权威。  一部豪華时尚的车,驾驶人就是车的灵魂。《收获》的主编、编辑,一代一代,一拨一拨,更是些天才。  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收获》发表了我的作品,曾经给了我巨大的鼓励,从此有了信心。在写作的过程中,《收获》先进的文学
期刊
【作文命题】  请以“ _____,不仅仅是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作文指导】  (一)审题  此题为半命题作文。审题时抓住题眼能让审题事半功倍。题眼“不仅仅”表示对于“享乐”并未否定,除了“享乐”还应有其它感受,那是对“享乐”的超越和升华。横线上可以填的词很多,如旅游、音乐、人生、养花、
期刊
相对于秋天,冬天更多的在于它索寞之中呈现出的不同味道。  那是老酒的味道,与火炉的温暖、年深月久这样的感觉交融在一起。冬天里,事情或許少了许多,你我可以慢下来,不再过多奔波,不再持续辛劳,而是稍稍松弛下来,善待一番自己了。曾经有木炭幽蓝的火苗在冬夜舔着锅底,木柴的噼啪声在火炉中发出,含着亲切,透着童话般的滋味。这之中,你依稀看见父亲在火炉边烤着手脚,也烤着洋芋或者红薯,不多时就有悠悠的香味发散出来
期刊
18  唱戏是庙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庙会的啦啦队。唱戏纯粹是为了给庙会助兴,其意在于让庙会更能吸引人,促使人气足够旺盛。药王山的庙会,比起香山,民间性更强,娱乐性更足。香山吸引的主要是信徒,奔着热闹去的人相对较少。但药王山则不同,它地处州城的附近,又安坐于一州版图的中央,老孺皆可抵达,于是它的人气,犹如森林着火那般熊熊烈燃。而唱戏,形若火上浇油。    观戏者以逛庙会者为主,那么唱戏者为何人?答案
期刊
在2017年9月举办的“文化写作与学人随笔专题研讨会暨李浩作品系列新书出版座谈会”上,几乎每个发言者都会先来一段“我与李浩”的开场白,然后引渡到李浩的为学为人和对他系列新书的评论。轮到我说话的时候,突然间有点语塞,我和李浩之间的“多重关系”,还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的:大学时代,李浩高我两届,应该是我的学兄,我们都来自偏远的陕北,见面以老乡相称。当我二度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读研时,李浩已经先期毕
期刊
谈不及身之微物  近来时常有精神涣散状态,说是人在静下来的时候才会注意到细微的存在,比如我眼前的这些盛开了的蔷薇,还有前几天被汽车运走的身体,看到故乡那棵离我遥远的芦荟和蟹抓兰。说实话,我并不是爱花之人,而我对其的描述只想表达我最近视角落在与我关系并不精密的事物上,大有无所事事,精神寡淡之意。我鲜少与花同框,我觉得一个男人不可离花太近。  五一小假,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个来回,并没有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期刊
各位作家朋友,各位領导:  今年是《收获》创刊六十周年,按照中国的老话说是甲子年。六十年前,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刊物,从此风雨兼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走到了今天。巴金给《收获》制定的办刊方针是“出人出作品”。巴老的话都是这样的简洁和朴素,比如“讲真话”,比如“把心交给读者”。年轻时不懂事,对这些话语并不过心,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悟这些话语中所蕴含的厚重分量。如果把《收获》比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