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子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废物筐中的“废物”有一把攀枝花甑子,虽然它已经散架了,但甑梆、甑担、甑筛和篾箍、草盖等零部件一样也没有少。我敬佩长辈们的心志,我相信他们把木甑之类的物件保存下来,绝对不是想让这些物件成为古董或是文物。他们之所以不烧不扔,是因为他们不想背“过河丢拐棍”及“饱饭三天就忘了饿肚三年”的骂名。
  去年春节,我带十二岁的儿子回老家。儿子跟他堂兄妹玩捉迷藏的时候,无意中在楼上发现了那只废物筐。当他看到竹碗、木盆、竹槽、木瓢及散了架的木甑时,感到很新奇,就忘了去找堂兄妹,而把竹槽穿在脚上,把木盆扣在头顶,手拿木瓢来到我跟前,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随即告诉了儿子那些東西的名称,又于当天把木甑的零部件用水发了,洗了,并有意让儿子帮忙把木甑箍了起来。第二天晚上,我跟母亲商量用木甑蒸一甑玉米饭,让孩子们尝尝,母亲同意了。
  当我把滚圆匀称且金黄金黄的玉米饭摆上桌子,并辅以四菜一汤的美味时,我儿子及他的堂兄妹们居然只尝了一口就说不好吃,而且还说:“这东西,本来就是喂猪的嘛。”说完,就想离开饭桌。我生气地叫住他们,让母亲给他们讲讲那把木甑都蒸过些什么。母亲眼里噙着泪花,摆摆手说:“算了,算了,别为难他们。如今党的政策好,让他们享享福。但愿那把甑子永远不蒸过去不得不蒸的东西。”
  晚上睡觉的时候,儿子问我:“奶奶怎么哭了?”我说:“奶奶是为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而哭的。”儿子又问:“我们过上幸福日子了,她怎么不笑,还哭呢?”我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因为你们不愿吃玉米饭。”为了让儿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向他讲述了那木甑曾经蒸过苦荞、青稞;蒸过南瓜叶、芭蕉根;蒸过豆腐渣、泥山药;蒸过树皮草根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要比玉米饭难吃许多倍,但曾祖父吃了,爷爷吃了,爸爸及叔叔们也吃了,正是这些东西救了我们的命。儿子虽然没有完全理解,有的内容甚至连听也听不懂,但我还是讲了,特别对五八五九年及“文革时期”,我讲得很是投入,很是动情。因为“越穷越光荣”的口号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想藏藏不住,想抹抹不去。的确,那木甑从我记事开始,就是正常年景,蒸的都是包谷饭,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才偶尔蒸一甑包子馒头或是大米饭。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才陆续有所改善。
  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如今实现电气化了,大多数人家煮饭都用电饭煲。木甑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说那玉米面,就我们寨子而言,自从进入八十年代末期,的确就没有人再用来做玉米饭吃了。田多的,大米已是自给自足。田少的,就用玉米酿酒、喂猪,然后卖了白酒、肥猪买大米。要是哪家设宴吃的米差一点,还会背上吝啬小气的名声。
  木甑,那把闲置了近十年而又被我箍起来的木甑,不知道可曾被母亲及家人又使用过。从各种情况估计,那木甑可能又被放置在不起眼的“废物筐”中,成为一道让人追忆苦涩岁月的风景。
  (选自《含笑花》2014年第2期)
  心湖涟漪
  甑子,是古代一种类似木桶但底部为竹篾编成的向内拱的圆锥状的炊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甑子连同那些难以下咽的野物,陪伴很多人家渡过了难关。如今时代在发展,生活日渐富裕,甑子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苦涩岁月的见证。
其他文献
一直以为,你是自私的,很多时候只想着自己。直到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记得那是六年级的冬至。在我们玩累了后,姑姑笑着说:“孩子们,等着我给你们做水果汤圆吃。”我们都很开心,焦急地等待着。  窗外很冷,寒风在黑夜中“呜呜”地嚎着,仿佛在提醒行人早点回家去。“这天气吃汤圆最好了……”我盯着窗外,出神地自语。  半晌,汤圆便做好了。那飘香的“小白球”光是看着,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汤圆并不多,只有四碗
期刊
【鹅浦风光】  曾经的我总认为美好的风景盛开在遥远的地方,而错过了身边很多不经意的美景;现在的我与鹅浦邂逅,放慢了前行的脚步,竟喜欢上聆听鹅浦的四季的交响曲。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三月的雨像无数黏细的蛛丝,细细密密地斜织着,悄无声息地飘落着,最终幻成迷蒙的轻纱,将鹅浦装点得如梦如幻。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地涂上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点顺着枝头滑落,变出一串串水灵的音符,如同少女轻抚着琴弦,为鹅浦献上
期刊
走一走自己中学时代走过的路。这是母亲几年前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以偿。  我们一家徒步走向那条窄窄的泥土路,那是母亲上学的必经之路。那时经常下雨,原本就蜿蜒曲折的小路更是一片泥泞,母亲家里的自行车派不上任何用场,所以她几乎每次上学都只能徒步行进,靠自己的双脚走完这条七公里长的路。  当我们终于踏上这条小径时,我才意识到,这七公里的路,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七公里。现在的路都是沥青、
期刊
学霸们高考结束了都在做什么?浙江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三·17班的毕业生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他们将班级在高考复习期间的资料汇编成册,制作成“学霸笔记”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的钱再以班级的名义捐赠出去。  这个班,说起来也真牛,高考录取还未正式开始,班上已经有多名同学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拿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3名清华、2名北大、2名复旦、9名上海交大,还有一人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38万元的全额奖学金……  
期刊
门前的栀子花开了,夏天又到了。  午后,阳光射到屋内,我正静静地读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读着,不由得回忆起了我自己的百草园。①  那是三个月前的星期天,我以散心为由,出门随意地逛着。突然,看到了一个小园子,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所以很是寂静,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走进去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花香味扑鼻而来。这园子无人理会,以致杂乱不堪,但在我看来却是世外桃源,是一個
期刊
菲律宾小学生洛德·拉布,家庭贫困,买不起橡皮擦。一次,朋友告訴他橡皮擦是用旧鞋子做的,他脱下鞋子试了试,发现真的可以擦掉笔迹,于是就用自己的鞋子当作橡皮擦修改作业。老师表示,男孩并未因贫困放弃读书,而是比别人更认真,还好心分享“拖鞋橡皮擦”给朋友用。  【素材点击】  这个小男孩家境不好,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热爱上课的动力,他读书相当认真、用功,也很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方法。在感动于小
期刊
有些东西需要丢失,比如那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有些东西不能丢失,比如做人必须具备的诚信品质;而有些东西丢了还需重新捡拾起,比如学习上的自信及曾经的优秀。  自信满满的岁月,充满着诗意的阳光。那年的冬运会上,我参加100米赛跑,轻松夺冠,幸福的笑容陪伴着我站在众人羡慕的领奖台上,我感觉到我很成功,我无比兴奋。平常的体育课上,无论是跑步、跳高、跳远,我总是成为全班同学喝彩的对象,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语
期刊
从小到大,我把外婆家当成第二个家,我对外婆家的熟悉程度完全不亚于自己的家。可是,一次舅舅对我说:“你和儿时相比,不再愿意躲在外婆的臂弯下,反而和外婆越来越疏远了。”我并不以为然,直到那一天——  去年国庆小长假,我终于又回到外婆家。看着外婆期待与兴奋的眼神,我竟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思念,只是叫了声外婆,便径直上楼做作业去了。不一会儿,外婆端了一杯水上来,坐在我身旁,好像是要同以前一样跟我聊些什么,可
期刊
【技法简析】  作为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文化,吆喝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深深烙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老北京随处可闻、五花八门的吆喝,作者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北京街头淋漓尽致的吆喝声,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文章围绕吆喝从不同角度加以叙述描写,使文章充满了情趣。  一、从时间的角度写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的特点、内容。  吆喝,一
期刊
“中国好作业”是上海教育新闻网发起的暑期学生网上公益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为青少年们布置富有特色的暑假作业,自2013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  今年的活动由上海教育新闻网与上海纽约大学联合主办,共推出了十场线下活动,导师也从主打校园扩至社会各个领域。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受邀成为2016年“中国好作业”导师,布置的题目为《“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他请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设计一个崭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