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考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是我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也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思想,结合目前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机遇,并归纳总结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成功案例。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村域建设 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 就地转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大量的农民将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而受空间发展的制约,城市无法容纳和吸收大量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流动而造成的交通运输吃紧、农业生产浪费以及社会秩序负担沉重等问题,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即所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如何解决新时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且必须解决好的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劳动力就地转移理论。他认为,农业劳动力是否迁移到城市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的概率。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趋势,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下表所示)。
  关于就业概率,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除了考虑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以外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在托达罗看来,发展中国家不仅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也存在严重的失业。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决策就取决于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的收入差距。他通过研究得出,在通常情况下,就业的概率越大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就越大,从而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进而加重城市的失业。因此,他认为单纯依靠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刺激,降低城市就业压力的同时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由于僵化的户籍制度,高昂的房地产价格,根深蒂固的小农乡土情结和一系列权益保障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甚至是到城市的工作人员被剥夺了在城市长久居住的权利。因为他们在城市没有户口,即使有户口也买不起房,造成子女上学、父母赡养以及养老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同时,他们从意识上也不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员。
  1、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伴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出,广大农村便产生了一群无人照料的儿童和年迈的老人。这些孩子长期没有父母的管教,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与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少年犯罪和未成年犯罪活动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在农村还有大量的“空巢”老人,使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妇女化、老年化,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下降,粮食安全问题突出。
  2、运输问题。大量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十分注重传统佳节——“过年”。因此,他们便集中在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单向流动,进而造成运输的季节性波动。长期以来,如此庞大的迁移队伍使交通运输供需严重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危机。
  3、民工荒。根据《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4月24日报道显示,仅北京市劳动力缺口就达12万之多,而其他主要用工地区也相继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缺工现象。大量农民工的季节性和无序性流动是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建筑业、组装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服务负担。
  
  (二)“农民工”问题
  大量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共有的特质是:文化素质低,思想意识落后,竞争力弱。这使他们成为城市当中绝对的“弱势群体”。他们无法同城市下岗工人、待业居民以及新增劳动力一争上下。而现行的社会保障和企业制度只解决城市就业和失业者,只将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纳入了管理和照顾体系。
  1、就业机会。由于受文化素质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约束,农民工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处于被动局面。而城市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行业选择方面,广大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运输、组装等,这类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且无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些行业工作脏、累;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工资低;建设周期长,尤其是建筑业,伴随国内大型建设工程的完成,靠体力吃饭的广大农民工就业前景日趋窘迫。
  2、适应能力。由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节奏不适应,使他们成为城市地道的“外来妹”。再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许多农民工在雇佣关系中得不到保护,很多权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
  3、转移成本。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的机会成本逐渐加大。一是社会经济“通胀”转嫁的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二是交通费用的上涨。三是城市各种税费开支的上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机会成本过大,选择不转移要比转移更经济。
  总之,随着城市下岗工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加上转移成本的增加,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单纯依靠出门打工这种异地转移的途径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和不现实了。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就地转移,减少转移成本,不失为我国目前解决失业问题较为经济和现实的途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历史契机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除了有政策法规支持之外还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社会流动资金注入农业领域。农村建设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融资问题,为此,建立一套良好的融资渠道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前提条件。
  
  (一)跨区域、跨国际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契机
  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化,产业结构的全球性调整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承接的历史机遇。
  自本世纪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受地价、物价和能源、原材料价格以及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的影响,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平台。
  1、省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降低生产成本是这次产业转移最根本的原因。东部作为改革的最前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逐渐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使那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生存空间被压缩。因此,为追求更高利润或继续生存下去,这些产业不得不进行产业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不至于在竞争中淘汰。
  2、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 起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为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许多国外企业纷纷进行改革和重组,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并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并由加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形式上升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主导的结构模式。让改革前沿的东部,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东部地区产业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对策,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加快传统产业的调整刻不容缓,加快技术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势在必行。
  
  (二)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1、农民工返乡创业。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地区产业转移,加上人们发展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外出打工者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迹象十分明显。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创业为家乡”的新景象,这有利于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2、大学生回乡创业。大学生创业热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遇。由于高等学校扩招,使得昔日的“天之骄子”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不再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相反,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状况日益加剧,同时,国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回乡创业政策的引导,加上人们“科举”意识的淡化,使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回乡创业、服务家乡。他们为广大农村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全新的观念,也带去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他们的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科技的创新,进而提高农村生产力,更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总之,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就地转移是我国目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解决失业问题和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符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也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
  
  三、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村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链条科学有效性的延长,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就地解决掉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就业、春运、农民工、粮食安全等问题有所缓解。透过对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几个侧面的剖析,总结得出就地转移是一条十分合理的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并且从中发现,西部地区要实现这一目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在国家总体就业规划与就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引导劳动力向有需求的产业与地区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劳动力在地区与产业间的合理布局。通过完善政府的疏导和调控功能,降低农民的进城门槛,取消政策限制实行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农村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范畴,取消各种保护“壁垒”。
  
  (二)逐步清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和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等级森严户籍管理制度,许多政策、措施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在客观上对农民造成了制度歧视,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口管理制度,已成为保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促进农村工业化,实现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使之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做出贡献
  乡镇企业要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就必须跳出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大量耗费资源、不计成本和污染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城市大工业的分工与协作,以质量为中心,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拓宽产业领域,增长产业链,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要调整农业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扩大劳动力就业范围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发展精细农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主要以开垦宜农荒地及其资源,合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和草地等各种农业资源。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尤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延长产业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增收门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陈青,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基础和制约因素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2)
  [2]马宇,许晓阳,韩存,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投入与农民收入增加,财贸研究,2008(2)
  [3]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学家,2007(5)
  [4]黄祖辉,张永丽,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评述,中国农村观察,2008(1)
  [5]张晓阳,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及西部地区人口迁移政策支持,贵州社会科学,2008(1)
  [6]李国英,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经济问题探索,2007(10)
  [7]吕文广,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意义,开发研究,2007(5)
  [8]丁志刚,邓延涛,三农问题,农民组织与乡村治理,2007(1)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消除农村的金融抑制,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通过对阿荣旗农户的借贷需求的供给状态进行调查,探析如何消除农村金融抑制,发挥农村正规金融的核心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户正规金融的参与情况调查    阿荣旗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旗,对它的农村金融被抑制状态调查分析,
潘汉年是卓越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人,在其诞辰10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其开展统一战线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潘汉年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三个特点:第
一、引言    服务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理论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服务型供应链(简称服务供应链)的诞生,服务供应链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主要途径和提高服务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那么通过服务型供应链来改造传统服务产业结构是优化服务业结构一个新的途径。因此,服务型供应链的研究成为发展其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发展服务业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然而,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每一个地方政府就是一个“经济人”,会以追求本地区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鉴于此,应尽快放弃地方政府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框架已初步形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立法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制约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亟需加以完善。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的历史考察    相对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其立法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我国在立法上对农村土地流转是禁止的。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规定:“任何
分析了废旧冰箱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组成,介绍了其整体回收处理工艺及特殊部件再生处理的关键性技术。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为统筹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投入不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不足,是造成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高校应努力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认识,积极形成新的政策导向,并提供强有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其在人权的法律保障中占据核心地位.宪法诉讼也因此成为人权保障的最终性救济途径.我国由于缺乏宪法诉讼制度,导致公民基本权利在
日前,由石家庄市供销社与栾城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再生资源科技工业示范基地项目正式签约。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可回收处理各类再生资源150万t。省供销社主任张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