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日语是中国学习人口较多的小语种之一,许多学生利用在校期间选修日语二外,但学习过程中因学习条件及跨专业等原因使日语学习步入了形式各样的误区,始终无法突破表层语言瓶颈,给自己也给他人带去了日语难以攻破的错误信息。文章欲针对二外学习的条件,根据长期的教学指导经验,从实用层面谈谈作为第二外语日语学习的一些方法和建议,以期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引言
语言学习是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重复练习和创造过程。与大多数人所经历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所不同的是,小语种的基础进阶学习任务往往要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完成,对于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相比起日语专业的学生,二外日语的学习经历显得更为短暂, 往往是既有成功又有挫折,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入门好奇,深究辛酸,待欲退出,又觉不甘,辗转无果,徒劳往返。倘若学生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利用时数有限的课程去领悟日语的要义,在平和的心态下持之以恒地学习,就一定会在语言基础和运用拓展上均得到提高。
二、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
选择日语作为二外学习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出于就业需要,有的是纯粹兴趣爱好,更有的可能是因为游戏动漫的影响。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学习日语都是为了实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愿望。不管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门类繁多的文化产物,语言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成为沟通文化的桥梁,但对初学者而言,语言只是工具,语言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但语言自身所起的仅仅是交流媒介的作用,即交流工具。会说母语天经地义,但能通过母语与非母语的沟通创造什么、达成什么才是我们对语言能力的评判标准。二外学习有动机、有目的固然好,然而,若忽视了语言的本质,在学习后期往往会对学习者的信心形成和自我评判基准产生难以估测的影响和打击。学习者应该懂得,日语语言也是进行交流和沟通文化的工具,读懂和流畅地运用它,将是自然而平常的、理所当然的学习结果。这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人类文明结晶在使用价值上的肯定。
不少人误以为日语不外乎就是汉语的衍生物,只要通过对形态极其接近的汉字进行钻研,外加对句式和常用单词的简单记忆,便可以通读日语书籍,跨越交流的鸿沟,实则不然。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资料记载,从应神天皇十六年,《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至今,弹指一去多少年,漫长的岁月和动荡的历史已经为活跃于日本文化中的汉字洗髓易经,使之神貌皆异了。加之日语与汉语语系不同,偏又吸收了不少汉语的发音、语调等特点,从而使日语更显复杂。初学者学习日语,必须抛开种族和过往历史纠葛带来的学术负面影响,切忌以狂妄、鄙视或盲目崇拜等不正心态去审视大和文化。语言有复杂与简单之分,但不能人为地去涂抹明暗色彩,中国学生特有的优势应当归结为能灵活利用先天掌握的汉语系统展开学习,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与汉语有着历史渊源的异邦文化。
语言代表行为,行为归属习俗,习俗浸浴文化,文化渗透意识,这一连串的金字塔式从属关系应当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为什么日本人会形成如此独特的饮食、衣着、生活起居、经济政治和文化表达方式?随着日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势必会对这些现象开始思考,学习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印证其语言能力的增减。语言与国家文化依偎相生,比如,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人对思维广度与高度的顶礼膜拜,而日本的资源匮乏造就了日本人对微观世界和“旁枝末节” 的吹毛求疵。我们在日语学习过程中,要通过不同媒介对日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多加领悟,准确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三、获得日语的语感
与任何语言学习一样,日语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积累和练习。但无论是假名学习阶段还是最终的高级视听应用阶段,听力和朗读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二语习得理论,一门外语要达到与母语接近的综合水平,靠寻常学习是难以完成的,需要超乎想象的信息灌输——即大量有意义及无意义的信息重复认知直至熟悉。对学习者来说,日语作为一门完全陌生的语种,学习的时候免不了要背假名,背单词,背语法。但是从纯语言角度来看,要背的内容却不是很多。学习者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达到接近背诵效果的“熟悉”,要让语言表现成为一种合乎语境条件下充满自由创造的、习惯性的举动。从学习假名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导入语音因素。先反复播放50音图录音,熟悉假名的发音规律和特征,在建立总体发音感觉的基础上,再以顺序、倒序及乱序的方式熟悉所有假名读音,最后在“无意识”下达到“背熟”的状态。完成此过程通常要求学习者不断地听录音、大声诵读、不惧怕犯错、迅速地纠错,并将此循环往复,以求达到自然迅速地反应所有假名的状态,而不必太拘泥于音图的行列顺序。这与我们儿时学习母语的经历相似 一一 先学说话,再学拼音,即先吸收记忆,再归纳输出,进而将50音图横竖排列都背得滚瓜烂熟,为后来的动词变形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初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宜精勿滥,学习者应以教材为中心,对教材中每一课的对话或短文等诵读内容都要先听熟再读透。课文可以通过熟悉达到背诵,但不提倡通过背诵达到熟悉。这两种做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否自然获得语感。将课本的内容彻底吃透了,通过持续自学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初学者学习日语,要避免过早受到日本语能力考试等级划分的影响,有些人为了考试匆匆购买书籍日夜背诵应试知识点,这无形中使自己放弃了自然学习的体验,颠倒了主次,是得不偿失的,事实上是先有“语言能力”,后有“考试等级”。比如,日语中的“动词变形”,它应该是一种本能的语言反应,而不应该是一个推理解答过程。所谓本能反应,靠的是反复熟悉课文,在单词和例句的量变积聚为质变后的脱口而出,而不是靠学习变形方式然后反复做题所能达到。同理,其他的日语语法掌握方法也应以例句熟悉加练习完成,切忌本末倒置,为记条例而背公式。这阶段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有意地将听力和朗读的练习贯穿其中,动词、敬语和谦语等特殊表现形式的掌握可以尝试采用集中分条的方式,把常见的和不懂的分类型打印下来记忆和朗读,并不断操练,直至真正熟练掌握。
相比牙牙学语的幼儿,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二语学习的必备条件,但也正是因此会形成母语与二语在语言体系上的相互干扰,因为知识储备都是母语得来的,所以学习者必须学会重新接受二语的同等意义的语言表述方式。经过初期学习阶段的输入与积累,学习的重点应转向实践与产出。这阶段的听力和朗读训练目的与初期有了本质区别:初期是为了正确发音和语感的形成,而后期则是为了二语知识储备与流利表达的需要。外语学习要遵循多管齐下的原则,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培养同步进行,然而在不同阶段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后期为了更快更准地掌握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学习者应在语音、语法等良好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实践,无需埋怨自己缺乏国外的语言环境,日文歌曲、日剧、电影、综艺节目这些在网上就能轻易找到的资源就是不错的素材。以阅读为中心,带动翻译、口语及写作等能力的提高。提及翻译,初学者通常依着“信、达、雅”的准则而做,尽管这是一个锤炼翻译能力的好办法,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局限在翻译母语的自我意识层面上,而要想真正提高翻译能力,应当通过与母语环境下等量或超量的阅读活动来形成二语的独立意识体,即以无需翻译的方式来调动大脑既有知识库存与外来信息融合。这样,既可以尽量避免双语对译时所产生的信息缺省,又有助于启发我们的联想式思维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贯通。但同时要注意审慎应对网络资源,避免沉迷在单纯搜索材料的无意义行为中。同样,口语能力也需要知识的沉淀,不能以为几句夸夸奇谈就能代表一个人的口语水平,准确的表达与精辟的论述往往得益于丰厚的阅读功底,换言之,口语表达是最能直接展现一个人的异文化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采用原文信息来阅读、聆听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即使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运用日语进行写作活动的时候,也难免存在先用中文思维、再翻译成日语的惯性,毕竟我们的语言体系始终扎根于雄厚的汉学基础。但通过大量的日语原文阅读,并把到手的资源用透,我们就能借阅读的惯性去领悟异文化,用语言架设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四、坚持不懈,温故知新
学习者选择二外日语,是源于对外语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也是因为对异文化了解的渴望和冲动。虽然学习时间和教学环境都有所限制,但对于学习者而言,外在条件不是真正的障碍,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既是乘兴而来,就应充满自信,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文章所探讨的二外日语学习策略是本着启发性原则的兴趣学习法,学习者可以借此完善自己的具体学习系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本着快乐、轻松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多利用课本以外的教材——新闻、日剧、动漫、游戏、歌曲来让学生练习泛听和泛读,在阅读总量保证的基础上,对其中自觉有趣的,经典的语篇可以进行精听和精读。保持“读”和“听”的习惯,用“说”来检验自己,有助于学习者萃取日语文化精华,更好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广泛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孙子涵.图解日语50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吴立新.论日语表达的“自我投入式”——对专业日语教学法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6).
[4]杨诎人.日语学习者的歧义句语调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10(1).
(作者简介:颜 泓(1960.4-),女,硕士,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学习是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重复练习和创造过程。与大多数人所经历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所不同的是,小语种的基础进阶学习任务往往要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完成,对于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相比起日语专业的学生,二外日语的学习经历显得更为短暂, 往往是既有成功又有挫折,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入门好奇,深究辛酸,待欲退出,又觉不甘,辗转无果,徒劳往返。倘若学生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利用时数有限的课程去领悟日语的要义,在平和的心态下持之以恒地学习,就一定会在语言基础和运用拓展上均得到提高。
二、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
选择日语作为二外学习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出于就业需要,有的是纯粹兴趣爱好,更有的可能是因为游戏动漫的影响。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学习日语都是为了实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愿望。不管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门类繁多的文化产物,语言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成为沟通文化的桥梁,但对初学者而言,语言只是工具,语言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但语言自身所起的仅仅是交流媒介的作用,即交流工具。会说母语天经地义,但能通过母语与非母语的沟通创造什么、达成什么才是我们对语言能力的评判标准。二外学习有动机、有目的固然好,然而,若忽视了语言的本质,在学习后期往往会对学习者的信心形成和自我评判基准产生难以估测的影响和打击。学习者应该懂得,日语语言也是进行交流和沟通文化的工具,读懂和流畅地运用它,将是自然而平常的、理所当然的学习结果。这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人类文明结晶在使用价值上的肯定。
不少人误以为日语不外乎就是汉语的衍生物,只要通过对形态极其接近的汉字进行钻研,外加对句式和常用单词的简单记忆,便可以通读日语书籍,跨越交流的鸿沟,实则不然。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资料记载,从应神天皇十六年,《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至今,弹指一去多少年,漫长的岁月和动荡的历史已经为活跃于日本文化中的汉字洗髓易经,使之神貌皆异了。加之日语与汉语语系不同,偏又吸收了不少汉语的发音、语调等特点,从而使日语更显复杂。初学者学习日语,必须抛开种族和过往历史纠葛带来的学术负面影响,切忌以狂妄、鄙视或盲目崇拜等不正心态去审视大和文化。语言有复杂与简单之分,但不能人为地去涂抹明暗色彩,中国学生特有的优势应当归结为能灵活利用先天掌握的汉语系统展开学习,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与汉语有着历史渊源的异邦文化。
语言代表行为,行为归属习俗,习俗浸浴文化,文化渗透意识,这一连串的金字塔式从属关系应当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为什么日本人会形成如此独特的饮食、衣着、生活起居、经济政治和文化表达方式?随着日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势必会对这些现象开始思考,学习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印证其语言能力的增减。语言与国家文化依偎相生,比如,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人对思维广度与高度的顶礼膜拜,而日本的资源匮乏造就了日本人对微观世界和“旁枝末节” 的吹毛求疵。我们在日语学习过程中,要通过不同媒介对日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多加领悟,准确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三、获得日语的语感
与任何语言学习一样,日语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积累和练习。但无论是假名学习阶段还是最终的高级视听应用阶段,听力和朗读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二语习得理论,一门外语要达到与母语接近的综合水平,靠寻常学习是难以完成的,需要超乎想象的信息灌输——即大量有意义及无意义的信息重复认知直至熟悉。对学习者来说,日语作为一门完全陌生的语种,学习的时候免不了要背假名,背单词,背语法。但是从纯语言角度来看,要背的内容却不是很多。学习者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达到接近背诵效果的“熟悉”,要让语言表现成为一种合乎语境条件下充满自由创造的、习惯性的举动。从学习假名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导入语音因素。先反复播放50音图录音,熟悉假名的发音规律和特征,在建立总体发音感觉的基础上,再以顺序、倒序及乱序的方式熟悉所有假名读音,最后在“无意识”下达到“背熟”的状态。完成此过程通常要求学习者不断地听录音、大声诵读、不惧怕犯错、迅速地纠错,并将此循环往复,以求达到自然迅速地反应所有假名的状态,而不必太拘泥于音图的行列顺序。这与我们儿时学习母语的经历相似 一一 先学说话,再学拼音,即先吸收记忆,再归纳输出,进而将50音图横竖排列都背得滚瓜烂熟,为后来的动词变形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初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宜精勿滥,学习者应以教材为中心,对教材中每一课的对话或短文等诵读内容都要先听熟再读透。课文可以通过熟悉达到背诵,但不提倡通过背诵达到熟悉。这两种做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否自然获得语感。将课本的内容彻底吃透了,通过持续自学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初学者学习日语,要避免过早受到日本语能力考试等级划分的影响,有些人为了考试匆匆购买书籍日夜背诵应试知识点,这无形中使自己放弃了自然学习的体验,颠倒了主次,是得不偿失的,事实上是先有“语言能力”,后有“考试等级”。比如,日语中的“动词变形”,它应该是一种本能的语言反应,而不应该是一个推理解答过程。所谓本能反应,靠的是反复熟悉课文,在单词和例句的量变积聚为质变后的脱口而出,而不是靠学习变形方式然后反复做题所能达到。同理,其他的日语语法掌握方法也应以例句熟悉加练习完成,切忌本末倒置,为记条例而背公式。这阶段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有意地将听力和朗读的练习贯穿其中,动词、敬语和谦语等特殊表现形式的掌握可以尝试采用集中分条的方式,把常见的和不懂的分类型打印下来记忆和朗读,并不断操练,直至真正熟练掌握。
相比牙牙学语的幼儿,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二语学习的必备条件,但也正是因此会形成母语与二语在语言体系上的相互干扰,因为知识储备都是母语得来的,所以学习者必须学会重新接受二语的同等意义的语言表述方式。经过初期学习阶段的输入与积累,学习的重点应转向实践与产出。这阶段的听力和朗读训练目的与初期有了本质区别:初期是为了正确发音和语感的形成,而后期则是为了二语知识储备与流利表达的需要。外语学习要遵循多管齐下的原则,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培养同步进行,然而在不同阶段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后期为了更快更准地掌握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学习者应在语音、语法等良好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实践,无需埋怨自己缺乏国外的语言环境,日文歌曲、日剧、电影、综艺节目这些在网上就能轻易找到的资源就是不错的素材。以阅读为中心,带动翻译、口语及写作等能力的提高。提及翻译,初学者通常依着“信、达、雅”的准则而做,尽管这是一个锤炼翻译能力的好办法,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局限在翻译母语的自我意识层面上,而要想真正提高翻译能力,应当通过与母语环境下等量或超量的阅读活动来形成二语的独立意识体,即以无需翻译的方式来调动大脑既有知识库存与外来信息融合。这样,既可以尽量避免双语对译时所产生的信息缺省,又有助于启发我们的联想式思维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贯通。但同时要注意审慎应对网络资源,避免沉迷在单纯搜索材料的无意义行为中。同样,口语能力也需要知识的沉淀,不能以为几句夸夸奇谈就能代表一个人的口语水平,准确的表达与精辟的论述往往得益于丰厚的阅读功底,换言之,口语表达是最能直接展现一个人的异文化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采用原文信息来阅读、聆听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即使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运用日语进行写作活动的时候,也难免存在先用中文思维、再翻译成日语的惯性,毕竟我们的语言体系始终扎根于雄厚的汉学基础。但通过大量的日语原文阅读,并把到手的资源用透,我们就能借阅读的惯性去领悟异文化,用语言架设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四、坚持不懈,温故知新
学习者选择二外日语,是源于对外语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也是因为对异文化了解的渴望和冲动。虽然学习时间和教学环境都有所限制,但对于学习者而言,外在条件不是真正的障碍,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既是乘兴而来,就应充满自信,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文章所探讨的二外日语学习策略是本着启发性原则的兴趣学习法,学习者可以借此完善自己的具体学习系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本着快乐、轻松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多利用课本以外的教材——新闻、日剧、动漫、游戏、歌曲来让学生练习泛听和泛读,在阅读总量保证的基础上,对其中自觉有趣的,经典的语篇可以进行精听和精读。保持“读”和“听”的习惯,用“说”来检验自己,有助于学习者萃取日语文化精华,更好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广泛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孙子涵.图解日语50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吴立新.论日语表达的“自我投入式”——对专业日语教学法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6).
[4]杨诎人.日语学习者的歧义句语调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10(1).
(作者简介:颜 泓(1960.4-),女,硕士,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