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我记事儿起,过年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爸妈是知青,所以我出生在东北的小县城。那时候过年,爸妈要背着给姥姥、姥爷准备的大米、白面、豆油,还要拎着我,一起挤上回城的长途汽车。天没亮就要上路,天快擦黑了才抵达。一路的盘山道,十几个小时的冰天雪地,只有在中途休息的时候,爸妈才会带我下一次馆子,点一盘溜肉片儿,让我拌着米饭吃,他俩看着。烧柴油的长途车里冷得很,有时冻得我直叫唤。爸妈就把我抱到司机座位旁的发动机盖子上取暖,不停地搓手给我焐脸。
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思乡心切,也不知道爸妈的年货包袱里装的什么,只知道,每年下场大雪之后,爸妈就要带我回姥姥家,路上能吃上一次溜肉片儿拌米饭。一年一次。
在我七岁的时候,爸妈带我离开了小县城,回城里生活。爸妈都是老师,回城之后有好长时间没有工作编制,于是他们承担了照顾姥姥、姥爷和一大家人饮食起居的活儿,妈妈管全家人的洗刷缝补,爸爸管一日三餐。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爸爸给全家人做了二十几年的年夜饭。
我上大学那会儿,正叛逆。虽然也是离开家去省城上学,但总觉得还是不够远。寒暑假时不时地都要玩耍几天再回家,感觉看着校园萧瑟的景象挺美。有一年,过年前,姥爷病危。我急忙赶回家,全家人都直勾勾地看着我,眼里有说不出的悲愤交加,只有爸妈没正眼看我地忙前忙后。我是姥姥和姥爷带大的,等姥爷后事料理完,全家人才坐下来吃了一顿像样的正月饭。家里有个规矩,每年菜上齐,都是我爸这个做女婿的先举杯。这一年,我爸叹口气说:“今年,人不齐了。”
从此,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也得在年三十前一天赶回家。
后来,我到北京工作,离家一千八百多公里。
从那时起,我才开始上桌和大人们一起吃饭。以前都是带着舅舅们的一群孩子在另一桌吃饭看电视。渐渐地,舅舅们的孩子都一个个长大上桌,开始跟大人们推杯换盏。我也渐渐习惯了春运前后的各种紧张,就算咬碎牙也要给家里人带点儿像样的年货,不为别的,只为让他们觉得我的生活过得去,让他们安心。其实,每年回家也许就是为了那一桌酒菜,家常酱肘子、家常蒸肉、家常红烧鲤鱼、家常凉菜、家常溜肉段儿……都是东北家常菜,都是我爸二十几年的手艺,也是全家人都习惯的、不能少的年菜。
今年,是我来北京的第十个年头。以往跟爸妈交流只是平日往来的几通电话和我每年一次的返乡探亲。我本说不清家乡哪里好,也许只因那里有家人。这十年来,爸妈从没一起来北京看过我,爸对北京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年前他送我时,我眼里的那种彷徨不安。今年,经过跟家里亲戚商量,让爸妈来北京过个年。一样的家常菜,一样的年三十,只是今年让他们休息,我来转锅台。爸妈为了避免我遗传围着锅台转的命运,严禁家里男孩进厨房。可是人哪能抵得过命,吃着吃着也就学会了。爸爸过年宴席上的保留曲目,我也学会了一两手。菜单跟往年爸做的年菜差不多,只是稍加了些我的想法。当然,不管怎样,爸妈都觉得好,这也是他们头一次尝到我做的饭菜。
赵丽蓉奶奶演过一个电影,名叫《过年》,当时还拿了东京电影节的大奖。戏里面,全家人都踏着风雪赶回家,热热乎乎地吃饭喝酒打麻将。其实在东北过年,真就那样儿。
酒足饭饱,鞭炮灯笼,又是寻常的一年。
爸妈是知青,所以我出生在东北的小县城。那时候过年,爸妈要背着给姥姥、姥爷准备的大米、白面、豆油,还要拎着我,一起挤上回城的长途汽车。天没亮就要上路,天快擦黑了才抵达。一路的盘山道,十几个小时的冰天雪地,只有在中途休息的时候,爸妈才会带我下一次馆子,点一盘溜肉片儿,让我拌着米饭吃,他俩看着。烧柴油的长途车里冷得很,有时冻得我直叫唤。爸妈就把我抱到司机座位旁的发动机盖子上取暖,不停地搓手给我焐脸。
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思乡心切,也不知道爸妈的年货包袱里装的什么,只知道,每年下场大雪之后,爸妈就要带我回姥姥家,路上能吃上一次溜肉片儿拌米饭。一年一次。
在我七岁的时候,爸妈带我离开了小县城,回城里生活。爸妈都是老师,回城之后有好长时间没有工作编制,于是他们承担了照顾姥姥、姥爷和一大家人饮食起居的活儿,妈妈管全家人的洗刷缝补,爸爸管一日三餐。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爸爸给全家人做了二十几年的年夜饭。
我上大学那会儿,正叛逆。虽然也是离开家去省城上学,但总觉得还是不够远。寒暑假时不时地都要玩耍几天再回家,感觉看着校园萧瑟的景象挺美。有一年,过年前,姥爷病危。我急忙赶回家,全家人都直勾勾地看着我,眼里有说不出的悲愤交加,只有爸妈没正眼看我地忙前忙后。我是姥姥和姥爷带大的,等姥爷后事料理完,全家人才坐下来吃了一顿像样的正月饭。家里有个规矩,每年菜上齐,都是我爸这个做女婿的先举杯。这一年,我爸叹口气说:“今年,人不齐了。”
从此,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也得在年三十前一天赶回家。
后来,我到北京工作,离家一千八百多公里。
从那时起,我才开始上桌和大人们一起吃饭。以前都是带着舅舅们的一群孩子在另一桌吃饭看电视。渐渐地,舅舅们的孩子都一个个长大上桌,开始跟大人们推杯换盏。我也渐渐习惯了春运前后的各种紧张,就算咬碎牙也要给家里人带点儿像样的年货,不为别的,只为让他们觉得我的生活过得去,让他们安心。其实,每年回家也许就是为了那一桌酒菜,家常酱肘子、家常蒸肉、家常红烧鲤鱼、家常凉菜、家常溜肉段儿……都是东北家常菜,都是我爸二十几年的手艺,也是全家人都习惯的、不能少的年菜。
今年,是我来北京的第十个年头。以往跟爸妈交流只是平日往来的几通电话和我每年一次的返乡探亲。我本说不清家乡哪里好,也许只因那里有家人。这十年来,爸妈从没一起来北京看过我,爸对北京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年前他送我时,我眼里的那种彷徨不安。今年,经过跟家里亲戚商量,让爸妈来北京过个年。一样的家常菜,一样的年三十,只是今年让他们休息,我来转锅台。爸妈为了避免我遗传围着锅台转的命运,严禁家里男孩进厨房。可是人哪能抵得过命,吃着吃着也就学会了。爸爸过年宴席上的保留曲目,我也学会了一两手。菜单跟往年爸做的年菜差不多,只是稍加了些我的想法。当然,不管怎样,爸妈都觉得好,这也是他们头一次尝到我做的饭菜。
赵丽蓉奶奶演过一个电影,名叫《过年》,当时还拿了东京电影节的大奖。戏里面,全家人都踏着风雪赶回家,热热乎乎地吃饭喝酒打麻将。其实在东北过年,真就那样儿。
酒足饭饱,鞭炮灯笼,又是寻常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