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亟须科技发力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年前,从事地质工作的苏伯民被选入敦煌研究院,成为了一名“壁画医生”。借助科技力量更好地守护千年石窟,是他和同事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每年两会都会带来聚焦文物科技的建议。3月5日,亮相今年两会首场“代表通道”的他再次呼吁,希望国家在“十四五”科技规划中,将文物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充分保障和支持。

  事实上,不只是苏伯民,多位代表委员都一再强调,加强文物科技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1、科学认识文物才能更好地守护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壁画病害种类繁杂,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搞清了其中一部分病害机理,但还有一部分病害形成的真实过程,有待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模拟实验来进一步揭示。”苏伯民说,和壁画一样,青铜器、纸质文物劣化的情形也千差万别,这背后的微观机理和环境作用机制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分析。
  在苏伯民看来,对任何文物的保护而言,首先要对文物的状态和它原来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揭示其制作材料和工艺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这样才能为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也认为,要深化对文物劣化的微观机理与病害发育的环境作用机制的认知,建立文物材质鉴别、工艺重建、产地溯源等理论和方法,补齐基础理论方法和科学数据积累等方面的短板。
  为加强文物科技领域基础研究,袁靖建议,统筹部署建设一批文物保护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规模,完善研究方向布局。加快推动文物科技资源标本和科学数据有序积累和开放共享,建设科研标本库和科学数据中心。

2、加强装备研发 为文物保护提供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令苏伯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目前敦煌研究院针对文物开展无损分析所用到的仪器设备,比如高光谱成像仪、拉曼光谱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大多都是进口设备,其间难以见到国产装备的身影。
  “事实上,开展无损检测分析的一些设备也是通用设备,不仅仅是文物领域,其他领域同样需要。希望国家能加大对无损检测分析装备的研发力度,尤其是针对书画类文物,研发专用的高光谱、多光谱仪器,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苏伯民建议。
  不只是文物无损分析,考古勘查现场同样也需要高科技装备的支撑。袁靖认为,应加强田野考古勘查测绘技术装备的专业化集成和智能化升级,研发一些面向远程、野外作业的小型化、可移动装备。此外,还应加强绿色环保新型文物保护功能性材料研发与应用效果评估,着力研发文物安全智能监测和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与装备。
  “在文物安全领域,针对文物特性,我们还需要研发一些专门的技术和设备。比如消防装备,过去主要采用粉末灭火器或消防栓,但粉末或水在灭火中可能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我们需要对灭火方式进行改进,确保将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苏伯民指出。

3、借力数字技术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如何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王春法解释道,“转”起来,即依法依规加大文物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馆际文物交流合作机制,促进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览巡展常态化制度化,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智”起来,就是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动”起来,就是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使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离不开文物展示手段融合应用与创新。袁靖认为,在充分挖掘文物内涵的基础上,未来需要在数字展示技术上不断突破,推进文物知识挖掘、展示、传播向智能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由于起步晚、基础薄,我国文物保护与传承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还面临许多问题,难以有效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的系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十四五”时期,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科技创新将会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着力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同时,聚焦文物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全链条创新设计与系统部署,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文理学科融合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和行业两级科研基地(平台)建设。
其他文献
3月5日是“學雷锋纪念日”,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第三小学通过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在线观看雷锋纪念馆VR展馆,让同学们知雷锋、爱雷锋、学雷锋,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
期刊
3月5日,闻喜县英发玻璃制品公司正为酒厂生产彩色玻璃酒瓶。近年来,运城市闻喜县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举措,加快工艺改造提升,重点推进玻璃生产线装备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出台了《推动日用玻璃产业集群高質量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拓展纸箱包装、耐火材料、模具等玻璃器皿配套产业,聚力建设全国知名玻璃器皿生产基地,打造闻喜工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王琪琳摄
期刊
3月4日,重庆涪陵区江东街道凉塘小学11岁的小学生汤闵涵,创新制作“新冠病毒肺炎初步篩查机器人”获得重庆市2020年度小发明家称号。新冠病毒肺炎体温初步筛查机器人,能将体温高于37.3℃人检测出来,减少了防疫人员的工作量。
期刊
日前,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这标志着太原理工大学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该校2021年科技创新开门红。   今后,该实验室建设运行期间,将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目标,凝炼研究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成为区域内组织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
期刊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再次吃下一颗定心丸。   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国家支持基础研究、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决心和魄力。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了近一倍,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首次超过了6%。在这样的
期刊
3月5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超7万字、内容厚达142页的纲要草案中,民生部署干货满满,勾勒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新图景。展望未来,来自行业的“领军者”们这样说——人工智能或像水和电一样进入你我生活   有没有想过,未来5年,“数字”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纲要草案明确,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同时提出包括智能交通、智慧
期刊
人工智能(AI)技术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人类生活。人脸识别、刷脸支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人群红外测温、机器辅助诊疗,无人驾驶车辆……正如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林佳亮所言,如果说几年前的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令人惊诧的变革和冲击”,那么近两年其落地应用已经给人习以为常的感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戰略支撑,瞄准人工
期刊
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部分营销号靠不负责任的方式吸引眼球,传播内容,应该通过法律进行规范,加大对网络诽谤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言得到广泛赞同。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接近10亿;2019年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3.9%,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90.3%。互联网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购物到旅游、从学习到娱乐、从育儿到养老、从社交
期刊
3月1日,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與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人民币领域的优势,推进基于“长安链”的数字人民币实现企业级应用。   “长安链”是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今年1月在北京正式发布。此次合作中,双方将推动长安链与数字人民币结合,推进基于长安链的数字人民币实现企业级应用,探索数字经济下的新型交易模式和商业模
期刊
梁思成祖籍广东江门,1901年4月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于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8年与林徽因结婚,经欧洲旅行考察后回国并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31年。   促使他走进中国建筑史及建筑教育研究的,是恩师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的感召与培育。1931~1946年梁思成任中国营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