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牢骚不难,难的是明明白白一击而中的牢骚
很难想像,一向在故纸堆中埋头整理文献的李零教授,居然也能在闲暇之间嬉笑怒骂一下。这个自称喜欢研究怪学问的怪老师,此前出版的学术专著大都是关于先秦之前的学问,例如《中国方术考》及《续考》,基本上依赖出土文物进行研究,专得不能再专,读者也少得可怜。而他新近出版的杂文集《花间一壶酒》,却渐有“洛阳纸贵”之势。
民国时期的学者,多是作家,能教书也能写书。如今的学者,多数做不了作家,不能教书,写的书也叫人看不懂,既是教授又能当作家的更是极少,李零算是一位。文科的教授大约是知识分子里最能发牢骚的人,专门的学问不像科学家那样实用,世俗的名气又不若经济学家那样惹眼因而发起牢骚来,倒是纵横捭阖,饶有趣味。
考古出身的李零,涉猎极广,许多看似不可思议无法登堂入室的学问,他却孜孜不倦。卜赌药毒,酒色财气,均在此列。在本书的自序中他称,“夫子不语,学者罕言”。但他下笔为文,借古讽今,入木三分,却让很多学者汗颜。由“罕言”而至“汗颜”,使得历来被视作正统学问的学问尴尬立现。
这本书是李零八年来的“牢骚”总集。杂文之精髓,全在一“杂”字。这集子是名副其实的大杂烩,正所谓思接千载,神游万里,时而远古,时而当下,或土或洋,或中或西,“随心所欲,恣肆汪洋”。比如说,有人正经八百地写手纸史或厕所史,很可能会被人当成网上的搞笑帖子。李零来写,那就是旁征博采,引经据典。倘要去粗取精,增加注释,便是很漂亮的学术论文了。
精彩的史书,还是要把人带回现在,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粗制滥造的古装剧或许好看,却从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反而亵渎了历史。借古讽今是很容易的事情,难的是告诉读者历史为何会如此,现在又当如何。钱穆有言,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俱备,方可著史。李零的史,就胜在史识。
例言之,李零在本书的《避暑山庄和甘泉宫》一文中谈到了汉、清两个王朝的政教传统:汉族是以政统教,边疆是以教统政,两种“大一统”方式并用。这是真知灼见,很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又比如,谈吴三桂的选择,其实是告诉我们,世上本无所谓选择,都是逼出来的。庙堂之高的一念之差,天下苍生往往不胜沉浮。不论著史读史,都是“以人为本”的。
这些面对历史发的牢骚,就是李零信手拈来的一壶鸡尾酒,味道虽怪,却是
好酒。虽然他自称玩票,却是老老实实地说事说人,不平之气或隐或现。
发牢骚不难,难的是明明白白一击而中的牢骚。八年之前,李零有杂文集《放虎归山》出版,最近八年的牢骚都在这壶酒里了。和往常的文风类似,李零的叙述稍显啰嗦。这大概是学者之文的通病。以前我读季羡林和张中行的散文,淡如白水,絮絮叨叨像个中妇,有“闲坐说玄宗”的嫌疑。李零的《花间一壶酒》虽然绵长,却是烈酒,让人有击筑而歌的冲动。
(《花间一壶酒》李零著 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很难想像,一向在故纸堆中埋头整理文献的李零教授,居然也能在闲暇之间嬉笑怒骂一下。这个自称喜欢研究怪学问的怪老师,此前出版的学术专著大都是关于先秦之前的学问,例如《中国方术考》及《续考》,基本上依赖出土文物进行研究,专得不能再专,读者也少得可怜。而他新近出版的杂文集《花间一壶酒》,却渐有“洛阳纸贵”之势。
民国时期的学者,多是作家,能教书也能写书。如今的学者,多数做不了作家,不能教书,写的书也叫人看不懂,既是教授又能当作家的更是极少,李零算是一位。文科的教授大约是知识分子里最能发牢骚的人,专门的学问不像科学家那样实用,世俗的名气又不若经济学家那样惹眼因而发起牢骚来,倒是纵横捭阖,饶有趣味。
考古出身的李零,涉猎极广,许多看似不可思议无法登堂入室的学问,他却孜孜不倦。卜赌药毒,酒色财气,均在此列。在本书的自序中他称,“夫子不语,学者罕言”。但他下笔为文,借古讽今,入木三分,却让很多学者汗颜。由“罕言”而至“汗颜”,使得历来被视作正统学问的学问尴尬立现。
这本书是李零八年来的“牢骚”总集。杂文之精髓,全在一“杂”字。这集子是名副其实的大杂烩,正所谓思接千载,神游万里,时而远古,时而当下,或土或洋,或中或西,“随心所欲,恣肆汪洋”。比如说,有人正经八百地写手纸史或厕所史,很可能会被人当成网上的搞笑帖子。李零来写,那就是旁征博采,引经据典。倘要去粗取精,增加注释,便是很漂亮的学术论文了。
精彩的史书,还是要把人带回现在,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粗制滥造的古装剧或许好看,却从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反而亵渎了历史。借古讽今是很容易的事情,难的是告诉读者历史为何会如此,现在又当如何。钱穆有言,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俱备,方可著史。李零的史,就胜在史识。
例言之,李零在本书的《避暑山庄和甘泉宫》一文中谈到了汉、清两个王朝的政教传统:汉族是以政统教,边疆是以教统政,两种“大一统”方式并用。这是真知灼见,很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又比如,谈吴三桂的选择,其实是告诉我们,世上本无所谓选择,都是逼出来的。庙堂之高的一念之差,天下苍生往往不胜沉浮。不论著史读史,都是“以人为本”的。
这些面对历史发的牢骚,就是李零信手拈来的一壶鸡尾酒,味道虽怪,却是
好酒。虽然他自称玩票,却是老老实实地说事说人,不平之气或隐或现。
发牢骚不难,难的是明明白白一击而中的牢骚。八年之前,李零有杂文集《放虎归山》出版,最近八年的牢骚都在这壶酒里了。和往常的文风类似,李零的叙述稍显啰嗦。这大概是学者之文的通病。以前我读季羡林和张中行的散文,淡如白水,絮絮叨叨像个中妇,有“闲坐说玄宗”的嫌疑。李零的《花间一壶酒》虽然绵长,却是烈酒,让人有击筑而歌的冲动。
(《花间一壶酒》李零著 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