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急而迫切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十年来的小学教育工作,我有几点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观念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符合教育主旨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人才观,更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素质观、终身教育观和育人环境观。在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配合学生认识的发展及其思考模式,发掘其潜能,以适合其个体的发展。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要求教师必须实现角色转换,把自己从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而把学生转换为学习的主人,促使教师把培养少数英才的观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
二、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而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但是,在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时,切不可盲目学习西方的“开放教育”,同时又要避免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的错位现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凡事多让学生去想、去做,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讲乘法估算,最后请学生自己编几道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属发散思维的范畴,一位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是这样编的:“一个果园有78棵苹果树,每天长22个苹果,果园一天一共长多少个苹果?”全体学生哄堂大笑。对待这个问题,老师做了这样的处理:首先说明“:这道题并不影响计算,请大家计算。”随后老师又说:“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们控制苹果树每天长出多少个苹果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试想,这位同学的创新意识能被扼杀吗?决不会!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方法,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还要加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同时又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多问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行,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好奇、质疑,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新知,提倡一问多答,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打破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允许学生的思维“出轨”,不让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范围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学生的创新成果不能随意打击,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六、培养永久的创新意识观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可能在几件事、几道题中就得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必须把它看成是一项永久的工程,每一节课、每一件事,都使孩子有创新的思想,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结论,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端正认识,时刻都应该思考“中华民族如果不培养创新意识,不是永远会在‘发展中国家’这一位置上徘徊吗?”。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创造条件,多数学生不可能做到均衡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在其相对发展的基础上展现其个性,发展其特长,使之成为在某一方面有较大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取向标准,在多样化、个别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自主快步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教师的着眼点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可以肯定的。“穷则思变”,人才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创新,教师的创新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不容小视。因此,之于创新教学,广大教师任重而道远。
总之,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其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观念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符合教育主旨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人才观,更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素质观、终身教育观和育人环境观。在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配合学生认识的发展及其思考模式,发掘其潜能,以适合其个体的发展。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要求教师必须实现角色转换,把自己从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而把学生转换为学习的主人,促使教师把培养少数英才的观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
二、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而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但是,在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时,切不可盲目学习西方的“开放教育”,同时又要避免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的错位现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凡事多让学生去想、去做,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讲乘法估算,最后请学生自己编几道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属发散思维的范畴,一位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是这样编的:“一个果园有78棵苹果树,每天长22个苹果,果园一天一共长多少个苹果?”全体学生哄堂大笑。对待这个问题,老师做了这样的处理:首先说明“:这道题并不影响计算,请大家计算。”随后老师又说:“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们控制苹果树每天长出多少个苹果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试想,这位同学的创新意识能被扼杀吗?决不会!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方法,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还要加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同时又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多问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行,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好奇、质疑,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新知,提倡一问多答,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打破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允许学生的思维“出轨”,不让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范围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学生的创新成果不能随意打击,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六、培养永久的创新意识观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可能在几件事、几道题中就得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必须把它看成是一项永久的工程,每一节课、每一件事,都使孩子有创新的思想,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结论,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端正认识,时刻都应该思考“中华民族如果不培养创新意识,不是永远会在‘发展中国家’这一位置上徘徊吗?”。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创造条件,多数学生不可能做到均衡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在其相对发展的基础上展现其个性,发展其特长,使之成为在某一方面有较大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取向标准,在多样化、个别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自主快步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教师的着眼点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可以肯定的。“穷则思变”,人才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创新,教师的创新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不容小视。因此,之于创新教学,广大教师任重而道远。
总之,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其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