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30多年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物流业规模虽大,但物流成本偏高、效率不佳,创新力不强、集约式物流服务不足,全球连接能力弱、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在物流企业广泛存在。当前,如何激发物流业创新发展活力,成为实现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物流行业;创新活力;途径分析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开启全域物流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而激发创新活力是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1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物流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结构持续优化,但仍然较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8年物流运行数据, 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作为衡量社会物流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8%,比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发达国家8%-9%的水平。
1.2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
物流业整体创新相比于创新活跃的生产制造环节和交易环节严重滞后。物流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国内物流企业的组织惯性现象普遍,对已有的物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意愿不强。此外,国内物流企业的创新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外部资源壁垒、管理壁垒,来自国内环境对企业进入的限制壁垒,以及企业自身对创新的阻碍,如技术依赖等。这些壁垒严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
1.3物流国际化水平低
中国全球连接能力不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弱,国际竞争力弱,缺乏国际战略通道和战略支点,缺乏全球物流治理能力,滞后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物流的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与中国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中国的国际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仅缺乏规模优势,难以承担大型业务项目,而且附加值低,业务面单一,难以形成齐全的物流产业链。
2新时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对策
2.1加强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效能
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完善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地界定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协同边界,更好地规范从业者的经营行为,实现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运作流程的最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通过常设管理机构,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努力营造法制营销环境,加强物流服务市场监管,促进物流资源自由公平流动,开展正能量引领的组织管理,克服无政府主义、独占主义和享乐主义,形成物流资源集成互补的绿色节约型文明社会。通过常设管理机构,建设全社会性正能量理念支持体系,维系高品质、高效率和高创新的物流经济格局,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理性经营与个性化体验的现代化营销模式。通过常设管理机构,推动物流服务的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物流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将物流资源状态、大众参与趋向、消费层次依赖、消费定位水平、裁定纠纷和真实性认定等环节,进行精准化管理。对物流活动中的不良记录,进行各种层次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处罚,实现物流资源视域无死角管理,保障全社会成员建立物流服务的创新行为和理性自觉,切实提高物流参与者的经营积极性。通过常设管理机构,夯实高品质物流服务理念,实现从规模速度向效率提升转变,充分发挥客户知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从而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2.2突出特色,打造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本身的优势发挥上,任何一个物流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物流功能都完善,突出资源优势,体现专有功能特点并做强做大,尽显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才是专业物流公司发展的一大核心竞争力。创造需求 从等待需求转向创造需求,客户困难是企业寻求商机的切入点。功能业务创新源于借故企业外部的需求发现。共赢 物流利益的取得绝非是以客户成本增加为代价,这便要体现共赢、利益共同体合作模式。现代经营模式是在满足合作方需求的运营中生存发展,只有从首先考虑对方利益出发,让合作者真正获得价值体验,自身才可能有长远持续的发展泉源。从客户价值体现中,物流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溢价收益,从而增强企业信誉与实力,同时客户对相应的良好服务形成习惯性依赖,促进合作双方稳定长远的目标实现。
2.3培养消费习性,捕捉高品质创新契机
在物流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社会大众的消费体验,智能捕捉物流服务的客户知识,形成大众化消费习性的培养系统,创新消费品种来激发物流业创新活力。通过大规模客户消费习性的培养活动,保障良性高品质服务活动的品牌延伸和细化,激发全社会良性物流服务需求的智能匹配和互动升级。与消费大众的高频率互动是诞生社会化物流新技术的源泉,是激发物流业新品服务的有力工具。通过建设大众情趣引导系统,通过高频率交互,强化物流服务过程中的贴切、自觉和自律等环节,普遍联系消费大众的爱好青睐、交易感受和生活细节等,形成客户积极响应的物流经济的新消费品种。在高品质培养物流消费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走出去”活动,推动我国物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物流服务消费群体,物流经济规模巨大,新业態爆发形势迅猛,但是当前大众化物流客户知识像玻璃碎片一样,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整合难度极高。面对全社会性物流消费嗜好的大量沉淀,必须强化物流用户消费习性的正能量培养引导,通过高质量的大众化信赖与消费体验过程,让社会大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激发全社会物流业的创新活力。
2.4.加强智慧物流建设,增强物流业创新驱动新动力
在当前“新基建”加快推进的形势下,推进“互联网 + 智慧物流”,综合运用银行信贷、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提高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扶持鼓励物流企业导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传统运输、仓储、配送、快递等企业依托专业软件公司、咨询公司,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物流企业服务平台和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车辆信息管理调度平台。鼓励物流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最大程度整合货源、车辆、仓储、货运信息部等物流资源。加快完善智慧物流管理规范,推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运输体系和末端服务节点的高效能资源协同和优化组合,构建高效能的物流业的智慧物流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魏际刚.迈向物流强国: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物资储备中心)
关键词:物流行业;创新活力;途径分析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开启全域物流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而激发创新活力是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1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物流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结构持续优化,但仍然较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8年物流运行数据, 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作为衡量社会物流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8%,比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发达国家8%-9%的水平。
1.2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
物流业整体创新相比于创新活跃的生产制造环节和交易环节严重滞后。物流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国内物流企业的组织惯性现象普遍,对已有的物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意愿不强。此外,国内物流企业的创新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外部资源壁垒、管理壁垒,来自国内环境对企业进入的限制壁垒,以及企业自身对创新的阻碍,如技术依赖等。这些壁垒严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
1.3物流国际化水平低
中国全球连接能力不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弱,国际竞争力弱,缺乏国际战略通道和战略支点,缺乏全球物流治理能力,滞后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物流的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与中国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中国的国际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仅缺乏规模优势,难以承担大型业务项目,而且附加值低,业务面单一,难以形成齐全的物流产业链。
2新时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对策
2.1加强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效能
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完善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地界定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协同边界,更好地规范从业者的经营行为,实现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运作流程的最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通过常设管理机构,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努力营造法制营销环境,加强物流服务市场监管,促进物流资源自由公平流动,开展正能量引领的组织管理,克服无政府主义、独占主义和享乐主义,形成物流资源集成互补的绿色节约型文明社会。通过常设管理机构,建设全社会性正能量理念支持体系,维系高品质、高效率和高创新的物流经济格局,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理性经营与个性化体验的现代化营销模式。通过常设管理机构,推动物流服务的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物流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将物流资源状态、大众参与趋向、消费层次依赖、消费定位水平、裁定纠纷和真实性认定等环节,进行精准化管理。对物流活动中的不良记录,进行各种层次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处罚,实现物流资源视域无死角管理,保障全社会成员建立物流服务的创新行为和理性自觉,切实提高物流参与者的经营积极性。通过常设管理机构,夯实高品质物流服务理念,实现从规模速度向效率提升转变,充分发挥客户知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从而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2.2突出特色,打造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本身的优势发挥上,任何一个物流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物流功能都完善,突出资源优势,体现专有功能特点并做强做大,尽显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才是专业物流公司发展的一大核心竞争力。创造需求 从等待需求转向创造需求,客户困难是企业寻求商机的切入点。功能业务创新源于借故企业外部的需求发现。共赢 物流利益的取得绝非是以客户成本增加为代价,这便要体现共赢、利益共同体合作模式。现代经营模式是在满足合作方需求的运营中生存发展,只有从首先考虑对方利益出发,让合作者真正获得价值体验,自身才可能有长远持续的发展泉源。从客户价值体现中,物流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溢价收益,从而增强企业信誉与实力,同时客户对相应的良好服务形成习惯性依赖,促进合作双方稳定长远的目标实现。
2.3培养消费习性,捕捉高品质创新契机
在物流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社会大众的消费体验,智能捕捉物流服务的客户知识,形成大众化消费习性的培养系统,创新消费品种来激发物流业创新活力。通过大规模客户消费习性的培养活动,保障良性高品质服务活动的品牌延伸和细化,激发全社会良性物流服务需求的智能匹配和互动升级。与消费大众的高频率互动是诞生社会化物流新技术的源泉,是激发物流业新品服务的有力工具。通过建设大众情趣引导系统,通过高频率交互,强化物流服务过程中的贴切、自觉和自律等环节,普遍联系消费大众的爱好青睐、交易感受和生活细节等,形成客户积极响应的物流经济的新消费品种。在高品质培养物流消费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走出去”活动,推动我国物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物流服务消费群体,物流经济规模巨大,新业態爆发形势迅猛,但是当前大众化物流客户知识像玻璃碎片一样,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整合难度极高。面对全社会性物流消费嗜好的大量沉淀,必须强化物流用户消费习性的正能量培养引导,通过高质量的大众化信赖与消费体验过程,让社会大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激发全社会物流业的创新活力。
2.4.加强智慧物流建设,增强物流业创新驱动新动力
在当前“新基建”加快推进的形势下,推进“互联网 + 智慧物流”,综合运用银行信贷、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提高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扶持鼓励物流企业导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传统运输、仓储、配送、快递等企业依托专业软件公司、咨询公司,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物流企业服务平台和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车辆信息管理调度平台。鼓励物流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最大程度整合货源、车辆、仓储、货运信息部等物流资源。加快完善智慧物流管理规范,推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运输体系和末端服务节点的高效能资源协同和优化组合,构建高效能的物流业的智慧物流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魏际刚.迈向物流强国: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物资储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