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抉择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投资行业,天使投资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怕投资失败,乐于鼓励创业,鼓励勇于走出第一步的创业者实现梦想。他们在实际上推动了创新,推动着下一代人对于事业的追求,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前走,向上走。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使投资人是最有爱心、最有社会责任感的一批人。另一方面,天使投资不是慈善事业,所以也要求投资回报。从这一点出发时,他们又与VC/PE投资人一样,会用精明乃至不无苛刻的眼光去审视创业者。
  天使投资人一直穿行在寻求投资回报的现实与无私鼓励后来者的理想之间,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他们,在对投资对象及自己的投资行为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中有很多独特的思考。在此,本刊请到一些著名天使投资人,请他们谈谈对创业的看法以及自己在投资过程中实际运用的一些行为准则。相信他们的精彩论述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而对于那些正在考虑创业和正在寻找投资的创业者来说,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天使投资人的真实想法,无疑更有助于他们有的放矢地缩短现实与理想间的距离。
  上篇:隔岸观创业
  随着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马云、阿里巴巴、创业等话题一时间火爆了微信朋友圈。对于中国的广大创业者来说,阿里巴巴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样板。而阿里巴巴上市的最大受益者,非其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莫属。这位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因阿里巴巴上市而一跃成为日本首富,总资产达到166亿美元。
  同孙正义一样,投资人都对自己投资的企业寄予了无限期望。在投资人眼中,创业者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过程中面对问题和困难的反应等都关乎企业的未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在投资人眼中,怎样才是合格的创业者。
  《投资与合作》:现在可谓是大众创业时代,你们认为创业者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罗茁(启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其实很简单,艰苦创业永不过时。艰苦创业并不是说要你省吃俭用什么的,而是说我们希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有这样的心态:控制成本,有激情,全身心投入,比如愿意一周7天24小时都扑在工作上。在一定时期内,创业确实非常需要专注和坚持,这能够助他们上一个台阶。
  王童(北软汇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勤奋、踏实、激情……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但投资人确实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我自己则认为,创业者要有担当、梦想和胸怀。尤其是在早期,小公司靠什么留住人才,靠什么发展创大?靠的就是梦想和坚持。有些人说这是“画饼”,但我认为这些在创业过程中是必需的。投资人经常说“投资投的就是团队”,我们看重的是团队中战斗到最后的那个人。
  姜涟(北京正达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创业真的是需要有这方面的基因,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的,有些人的性格特征里就不具备这个基因。有些人天生就喜欢与人打交道,有很强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我鼓励有条件、有志向、有意志力的人去创业。
  现在的创业者基本上都有技术专业背景,对一个事情的钻研非常执着,但同时他也应当对市场敏感,要稍微有点儿情操。技术人员常常会陷入一种个人贡献的怪圈,但是要知道,登顶成功不代表登山成功。即便你有很好技术,但只有在市场上成功地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算是真正成功。技术很好但没有商业价值,只能算是登顶成功、登山悲壮。所以,技术人才一定要和商务人士进行组合。
  《投资与合作》:你们如何看待兼职创业者和大学生创业?
  兰宁羽(天使汇CEO):对于兼职创业者来讲,让他真正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去投入一个高风险的事业,这个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他有家庭、有孩子,他会觉得这个风险太大。也许他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思路没有想清楚,用户调研也没有搞清楚,这时就完全可以考虑用业余时间做一些东西。但一旦想清楚,真正要撸袖子开干的时候,你就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进来。
  徐勇(天使成长营发起人、执行副院长):从国外来说,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但对于整体的大学生创业来说,我还是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大学生的一个最大优点是输得起,因为年轻,所以不怕遭遇挫折和失败。但我个人不赞同把大学生创业作为潮流。现在高校越来越多,扩招越来越厉害,有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鼓励大学生创业其实是迫于就业压力。所以还是要辩证地看,没有哪个模式能够覆盖一切。
  大学生创业成功或者失败都没有关系,唯一要注意的是,在创业过程中不要丧失诚信、务实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只要秉承良好的做人原则,即使这次失败了,未来还有机会。
  童玮亮(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我不太鼓励大学生创业。因为中国的环境跟美国不太一样,中国的大学生相对还是属于在温室里面成长起来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理念也和创业格格不入。中国的大学生创业也有很成功的,但是成功的概率相对比较低。可能是1%、2%。而我投的一些大公司,或者是原来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他们的成功概率可能是5%、10%。
  几个同学合伙创业的话,一定会碰到一堆问题,团队也未必很稳。因为他们的选择也很多,很可能其中的某个人拿到公司的邀请就上班去了。但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我跟大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我接触大学生也没那么多。我接触的圈子,人们的年纪都在三四十岁,他们想出来创业时,我更愿意投他们。但现在我自己也在调整观念,因为“90后”真的和以前的大学生不一样。
  冯一名(原子创投创始合伙人):我最近很关注“85后”“90后”这个群体。做投资,最怕的是不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因为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我就不知道投资的机会在哪里。让一个“70后”去想“90后”需要什么东西确实是挺难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之所以关注“85后”甚至“90后”,正是因为他们才真正地了解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什么。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他们了解他们的目标群。
  许谦(复星风险投资基金执行总经理):我对这个事情的认识有一个转变和提高的过程,现在我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鼓励的态度。2002年我进入一家清华的投资公司工作时,想法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得不偿失,直到身边的事例教育了我。当时我认识的清华在校生罗嘉拿了创业大赛金奖后选择停学创业,正如大家所料,项目发展并不顺利,最终卖给了其他公司,算是黯淡收场。但经过创业的磨练,罗嘉的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五年间成为了一家IT公司的高管,四年后又成为跨境电商DX(后被易宝收购)的CTO和执行董事,后来公司在境外成功上市。所以,如果只看大学生在校创业这一时间段的结果,很容易会持偏负面的观点,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就会发现大学生通过创业早些接触社会,对提升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都大有好处。   《投资与合作》:你们如何看待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孔毅(真顺基金创始合伙人):早期创业者经常遇到的是方向问题。企业的方向是第一位的,这是天使投资人最能帮到创业者,也是创业者最应该想清楚的问题。第一,这事要适合自己,有能力做;第二,这个事在市场上要有前景,有爆发力,这个选点是最难的。
  兰宁羽(天使汇CEO):中国创业者在一个问题上特别地不足,就是选择方向的问题。创业者必须搞清楚的是,创业到底要干什么,这个事是不是真正有价值而且可持续发展,还要看这个事是不是真正能解决客户的问题,而不是臆想出来的消费者需求。在调研过程中必须真正了解到用户的痛点在哪儿,然后再去思考该怎么做才有可能做好。
  我们看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团队在用一些不是很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觉得非常可惜。其实细分领域中有非常多的创业机会,有很多很小的机会点都可以做到极致,同时也能获得足够大的市场。
  《投资与合作》:创业团队应当如何进行股权分配?
  王童(北软汇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在股权分配上,我们强烈反对平均主义,因为这会导致没有人真正挑起公司的大梁。我们认为,公司中的老大拿的股份起码应当是其他所有人之和,至少要拿到51%以上,甚至是66%以上,这是普遍的规律。那股份具体应该怎么分呢?创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间会不断拿到投资,公司会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的任何时候投资人都不许团队套现,要把你绑到这个公司上,谁有勇气担负这个责任,谁就有资格拿这个股份。至于技术人才,为了节省成本要给予一定股份的话,10%足够了,也不要太多。
  股权架构的分配中还有个期权池的问题。期权池的重要作用是在创始人之间建立平衡,如果创始团队没有经过很好的磨合,建议建立一个比较大的期权池,可以在20%左右甚至更高;如果团队彼此已经熟悉了,互相了解,期权池可以在5%~10%之间。早点儿建立期权池,可能对你的持股占比和权利有一点损伤,但如果后期才建立期权池,那时候可能投资人已经把这个给稀释了,你再建立期权池就需要拿出一个具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许谦(复星风险投资基金执行总经理):在国外,很多时候是两三个创始人平分股份,但在中国不是这样。一种情况是有一个人领头创业,他拿的股份会多一些,甚至控股。另外一种情况是,两三个人一起创业,分配股份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人的股权比例要比另外的人多一点,哪怕是在百分比上多一个点、两个点都好。这样,公司会有一个老大,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人可以拍板、决策、负责。如果是平均分的话,无论是两个人对半儿分还是三个人平均分,最后都会出很大的问题。其实,天使投资阶段离员工分配期权还远,可以要求创始团队预留出来10个点甚至更大的比例作为期权池。
  姜涟(北京正达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现在的创业公司一般都有两三个联合创始人,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智力都是有限的。但这样一来,后续的创始人股权分配就是个大问题。
  我不主张平均,因为平均就是“吃大锅饭”,区别只不过是3个人吃还是30个人吃的问题。还是应该有一个占股比例相对大的人,股份大,承担的责任就不一样。创业的时候大家可以同甘共苦,一旦上市就会生出诸多扰动因素:第一,他有财务需求;第二,他有新的投资渠道;第三,他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可以另起炉灶,等等。
  张明若(尚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我们获得股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资获得优先股,投资的时候需要就把钱付到位;另一种是作为创始员工获得普通股,拥有对价,公司做好之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逐步支付。对价没完全给付之前,我们就认为这个股票没成熟,假如他做一两年就离开了,剩下的部分应该退回来。
  创业者需要建立一种规则感。此类的股权纠纷主要涉及到成熟条款,成熟条款的基础是创业者拿到合同股,条件是为公司努力工作。当然,这也伴随一定的年限,如果年限没达到,我们会说它还未成熟,员工离开公司时不应该把未成熟的股票带走。这是一个重要的条款,在实践中很多创业者反感这一点,但这是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
  《投资与合作》:创业过程中的规模扩张和管理节奏如何把控?
  兰宁羽(天使汇CEO):我觉得扩张节奏和管理并不是太大的挑战,互联网可以很快速地扩张,很多东西可以用机器解决。我觉得其实挑战还是在于如何找到关键的人,其他事外部的人也可以帮你解决。小团队作战的管理成本是最低的,应当尽可能保持小团队,这样的效益才是最高的。
  冯一名(原子创投创始合伙人):现在创业环境好,很多优秀的人才都自己去创业了。硅谷就是这样,你会看到很多大公司买小公司,目的不是买公司,而是买那几个人。因为它靠高薪或是猎头已经挖不到最优秀的创业者了,只能通过收购他的公司来获得。苹果之所以买了乔布斯的那个公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姜涟(北京正达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企业在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要求是不一样的,开始可能是两三个人创业,后来就要有团队、有组织,再发展起来甚至会成为公众公司,这对创业者的要求一定是越来越高。创业者应该与时俱进,要不停地学习,不仅要学习管理知识、技术知识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合作思路,去感悟那些无形的东西,也就是领导艺术、个人魅力的形成以及企业文化的塑造。
  当然,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安排、流程再造、团队建设等等这些刚性的东西也都要有。它是不同阶段的要求,包括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外部环境,跟政府、跟供应商、跟客户的关系的建立等等,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要在行中学,学中悟,悟出来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
  现在的创业者都有很好的智商,也有一定的情商基础,环境也很好,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在经历上、阅历上还有待积累,关键看你自己在过程中怎么样定位。
  姒亭佑(富煜亚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企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实是靠企业家精神,基本是按照创始人自己的想法在往前走,这个时候不会有太多的制度。当企业开始有钱赚了,你就会发现团队变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人会说:有钱赚了,不要再发展下去;另一部分人会说还要再投入进去,继续扩大。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分歧,可能有一部分人要出去,一部分人留下来。   当这个阶段结束以后,就要开始建立制度了。问题是创业者之前不了解制度,所以他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思维要更换。之后还有好几个阶段,比如制度建立了以后要开始集团化,集团化了以后就会产生领导危机。到企业实现IPO,CEO角色的转换又是另外一个挑战。其实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老板的思维转换,有很多人都无法完成这个转换。
  《投资与合作》:衡量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标准有哪些?
  孔毅(真顺基金创始合伙人):创业的成功或者失败有很多标准,一般来说,成功就是指你能创造一家有影响力的公司。其实,一个人开间小店挣钱养活自己,也叫创业成功,公司上市当然也算创业成功,标准不一样。但是从投资人角度看,成功是指项目有很好的退出回报,比如投资的时候估值是1亿美元,退出的时候项目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这属于经济标准。
  兰宁羽(天使汇CEO):失败就比较简单了,失败就意味着死亡,公司就关掉了。但只要团队还在,你就还有机会重整旗鼓。失败是阶段性的,只要你自己还活着就都不算失败。我们看到有很多很棒的人会持续不断地创业,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关系。有很多投资人说我不投失败三次以上的项目,但这不一定,因为市场变化无常,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非常多,成功的机率才真是比较低的。所以,一定要容忍失败,允许失败,要给大家犯错误的机会。
  至于成功,就要看你当初怎么定义了,如果你的定义是把这个公司卖掉,那你把公司卖掉,就算成功了。有些人是为了做一个大公司,那就一如既往地坚持做这个公司。也有很多人会一直坚持小而美,未必要做大做强,把这个东西做透,一直服务这些人群,很开心地赚到钱,也是一种成功。
  下篇:此岸的观照
  有报告显示,在美国,成功的创业公司的平均融资额是2530万美元,公司出售时的平均价格是1.968亿美元,投资成功的投资人获得的平均回报是投资成本的676%。无论对创业者还是投资者而言,这样的数据都是莫大的激励。如今中国的创业环境逐渐转好,创业创新如火如荼,创业者与投资人都期望借此机遇创造出最佳的回报率。在创业投资的接力赛中,天使投资人可谓创业者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对于天使投资人来说,要挖掘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创业者,没有一副火眼金睛是绝对办不到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天使投资人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自己的使命的。
  《投资与合作》:创业者如同赛手,不同的创业公司和领域则好比不同的赛道。你们会同时选择同一条赛道上的赛手吗?
  杨宁(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内部竞争肯定是需要的,为什么腾讯现在如此健康,它的内部存在竞争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只要是我看好的方向,我会投两个做类似事情的项目。
  陶宁(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一般来说,投资机构很少会投资两个完全竞争的公司。我们投资的时候,投最早期,也投A轮。至少在早期投资阶段,我们会要求自己投资的两个公司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两家公司的业务出现重合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我们就管不了了,因为业务是你的,我们只是小股东。
  目前为止,投两个类似的项目的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彼此之间不会挖角,因为市场上人才很多,我们不需要非得盯着自家的人。反过来讲,如果其中某个公司关闭了,我们会马上把它的团队疏散到其他团队中去。在我们这里孵化的团队毕业了,我们会帮他们发布应聘需求,同时数据库也是开放的,所以解散的团队基本没有失业的。
  我们想投的是一个产业链。早期公司一定会扩张,把上下阶段都扩张起来,所以我们一定会多投几个面,但不会投相同的东西。
  童玮亮(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我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不能说一定投或者一定不投,但至少到目前我还没有在同一个行业中投资彼此形成直接竞争的项目。
  但说实话,如果已经投了一个项目,再看到另一个可能存在竞争的同类项目,如果那个项目非常好,我觉得我也有可能去投,因为我们要看更大范围的竞争。在天使阶段,这两个项目未来不一定都能做得很大,它们还没到真正形成竞争的阶段。只有到B轮这个阶段,两个项目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明确的竞争,那时候它们已经占有了各自的市场份额,开始拼用户,这是有可能的。
  冯一名(原子创投创始合伙人):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跟你的资金实力和精力相关:你资金实力雄厚的时候,足以支撑你投赛道,那你就投赛道;你资金实力不雄厚的话,就只能选赛手。
  对于做早期投资而言,你再自信也无法确定这个公司未来能做成什么样。但是如果通过你的逻辑判断,觉得这个方向是好的,你不妨就在这个领域里多投几家,我觉得这无可厚非。
  《投资与合作》:估值是一门艺术,你们如何对创业公司进行估值?
  孔毅(真顺基金创始合伙人):投资估值一般在1000万美元左右。游戏类项目可以再低一些,因为回报的倍数会低一点儿,三五百万的估值也无所谓,最后能做到1亿美元就不错了。
  决定投资价格的高低还要看团队和创始人是怎么想的。估值低一点儿,让投资人赚得多一些,投资人使的力气也会大一些,如果占股太少,投资人就可能会帮忙少一点儿。很简单,同样是投100万,在这个项目里占10%,在那个项目里占20%,投资人肯定愿意先帮后者,因为投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过,高估值可能会让创始团队觉得自己更值钱,拿到的钱也会多一些。这也是一个博弈,最重要的还是把事做起来。
  投资人拿小股权,创业团队拿大股权,这基本上是行业的惯例。在中国,一般天使投资不会占股特别少,因为风险大,低的不会低于10%,而高的也不会超过40%。这部分股份会在后期融资过程中被稀释,第二轮时一般会稀释掉10%、20%,也就是开始你拿30%,稀释完之后还有20%多,要是再卖一些老股,就剩百分之十几了。
  王童(北软汇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估值时要参考一下市场,看类似的项目在这个市场上值多少钱。媒体报道中别人说他拿了多少钱,你可以砍到一半甚至1/3;投资方所占的股权你则要按照最恶劣的情况来算,也许会占到20%甚至25%。   都说创业有50%的成功机率,我们作为天使投资人,希望把你的成功率提到55%。也就是说投资人给你资金,给你资源,也只能提高5%的机率。特别是早期项目,十个能成功一两个就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们对回报的要求是十倍以上。早期估值很高的话,后面我们也会要求那么高的回报率。我们见过很多团队,基本都是往高里估的,但市场会最终验证。
  在互联网创业项目中,如果你能满足“团队完整、有产品、有市场数据”这三个条件,我们会认为这个团队的整体估值在1000万左右;如果你的团队有缺陷,就会往下减一些;如果你团队很豪华,或者过去有一些相关经验,或者已经拿到一些市场订单,估值就会相应加一些。所以目前的市场一般估值会在1000万~2000万。估值2000万的项目意味着你的产品要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有相对好的市场前景等等。
  其实投资最终看的还是这个团队,尤其是最后的那个人,看他是不是真正的创业者。创业失败了我们可以承受,但我们希望你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磨合你的团队,不断拿到市场数据。
  罗茁(启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估值的话,特别是投早期,应该不是只看这一轮,而是要系统地去看。投A轮的时候,你应该假设B轮、C轮是什么状况,需要融多少钱,直到IPO。IPO则会有一个市场上平均的数据可供参考。
  创业板上,一个公司的正常市值在20亿,30亿的话就应该往下放,现在创业企业的市值还在往下降。如果未来是20亿空间的话,你这一轮该投多少钱,融资两轮之后预计股份会被稀释多少,然后IPO还会有一个25的回报,这个帐很容易算出来。在中国,我们还是希望创始人在公司到IPO的时候还有足够的话语权。即便不考虑其他问题,在过证监会那个槛儿的时候,如果运营团队没有足够的股权是挺麻烦的事。投早期很难指望能在三年之内退出来,早期大概要看五年时间,五年之后才有退出的可能。
  天使轮更多的是需要概念和想象空间。从技术到产品是一个概念的落实,客户的增长、成长的速度都对这轮定价有很多影响。成长速度快、融资节奏快的话,从天使轮到第一轮之间一般会经历一年到一年半,要是超过两年就值得考虑了。
  天使轮的企业还在死亡谷里,甚至是在谷底,这时确实不是能算出财务数字的时候。机构投资人不敢做这一轮的投资,就是因为见不到稳定的现金流、稳定的客户和财务回报。
  《投资与合作》:在管与不管创业公司之间,你们是如何平衡的?
  杨宁(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中国式老师,而不是西方式的老师。西方式的老师以鼓励为主,中国式的老师经常以批评为主,会教你、鼓励你,给你做思想工作,干得不好就要罚站、打手心、面壁思过,然后写检查。我就是这样干的。
  洪雷(天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只帮忙不添乱,这是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提出有它的历史背景,很多国有的投资机构可能只注重结果,看财务是否规范等等,他们不太关注企业的真正发展。投后管理是彰显我们投资机构专业水准的重要一点,不光要知道怎么帮企业进行规范,实际上要介入一个公司从成立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现在更像一个企业的规划建筑师。
  兰宁羽(天使汇CEO):我觉得还是要帮,但要看怎么帮。首先要看被投项目本身,如果这个项目各方面都很强,你就不用太花时间。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一定会是他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是不是出手,是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要视情况而定。
  雷军说:“我不管,我只投熟人,出了问题我来帮忙。”这是一种风格,但这种风格并不是最好的。有很多年轻人,你还是需要帮他的。很少有创业者能够坚持最初的商业模式不转型,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转型过程。天使投资人需要在产品、模式、策略、用人等各方面,帮创业者提出转型的建议。当创业者走入死胡同时,帮他转个弯走出来。
  但前提是说投资人做的事情与其过往的经验是相符的,而不是要用自己都并不是很清晰、并不是很好的决策误导创业者。首先投资人自己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给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要告诉创业者,这个时候我只是给你一个建议,你自己去做最终的决定。如今的创业环境越来越成熟,创业者自身获取资源、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加强,完全可以靠自己实现成长。
  最好的投资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资源和帮助,而是能帮助创业者拥有一颗能够不断往前冲的心,要成为他的坚强后盾,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往前冲。你给的是一个信心,这是很关键的。
  孔毅(真顺基金创始合伙人):在企业的早期,创业者都相对年轻。我们自己毕竟在行业里这么多年,可能在经验上、判断上比一些团队要好一些。他们之所以要拿投资,也是希望我们能多帮一些。在早期,感觉应该听投资人多一点儿。但是当公司做起来了,创业者的能力得到了证明,你再去管他,他可能也觉得没有那么需要了。企业小的时候需要你帮助,企业大了就需要自己做决策,去证明自己,会有这样一个阶段。我毕竟只是投资人,会尊重企业创始人的意见。
  姜涟(北京正达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在天使投资项目方面,更多的是聊聊天,是当创业者出现问题的时候,用我们的视角和方法给他提供一些建议,一是要诊断,二是要想方法。
  前提是大家互相认同,因为投资容易而融合难,内耗肯定会造成投资损失。对创业者来讲,不是因为你投了钱成为股东就会认同你的影响,而是要通过双方的交流来认同你。他会认为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你投的钱,更多会看你背后的资源对企业未来的成长发展是不是有好的作用。
  有的投资机构免不了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指手划脚,但又讲不到点子上,逐利时的血腥味又比较重。这样的话,一起开董事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分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投资人的协调能力非常强。
  天使投资阶段,投资人和创业者是两个动态的、复杂的客体,要有相一致或互补的地方。互补的前提是两个人都要有胸怀,加在一起就是很好的优势,否则就会相互不包容。最开始,两个人的无形的东西要一致,有形的规则要先确定。“兄弟+规则”,这个很重要。因为是兄弟,所以我们共同来论证这个事可不可行,交流充分之后,接下来就要按照规则走。   许谦(复星风险投资基金执行总经理):国内的商业环境比较复杂,又比较注重人际关系。为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回报率,天使对所投项目大都是要管的,但管多少、怎么管会有所不同,这要受到天使投资人与创始人双方的经历背景、个人风格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创始人的行业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多,天使就可以只在他需要的时候帮忙,更多的时候是做顾问。如果创始人比较年轻,行业资历浅,就可能需要在发展方向、业务资源、行业人脉、内部管理等方面多提供一些支持帮助,天使的“教练员”身份就更重些。双方通常会有协议约束,但如果没有弹性,完全按协议条款执行也是管不好的。如何管没有一定之规,很多时候是靠双方的感觉,要不断调整改进,最终还是用业绩说话。
  《投资与合作》:企业做起来之后,你们如何判断卖与不卖?
  童玮亮(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我觉得判断可以分两种。对机构天使投资人来说,基金规模可能几千万,看好一个项目去做跟投,为了保证利益最大化就不一定要退出。对于个人投资人来说,如果资金有限,到一定的阶段退出,让资金循环起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投完以后,在下一轮就选择退出的情况比较少,基本是隔一轮再退出,一般是B轮以后才会退出。到现在,我投完的项目基本上还没有百分之百退出的。
  姜涟(北京正达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这取决于个人做天使投资的动机。作为我个人来讲,还是希望能跟着第二轮再继续走下去。因为既然有第二轮,就说明它是在增值的,这时相当于刚把一个毛坯雕刻出了一个轮廓,为什么不继续雕刻呢?
  当然,如果我和后面的战略投资人在很多理念上有矛盾,就可能会退出。但我们通常非常有信心和新的战略投资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由于前期有进入的先机,和创业者非常融洽的时候,我们会和他共同评判后来的投资人对于企业未来的价值所在。如果价值非常好的话,我们也愿意调整,未必因为是我先进入的就一定要做老大。
  杨宁(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通常在A轮主动退出的会比较少,做天使投资的一般都是乐观主义者,公司能融到A轮就说明要有大发展了,这时候退出不是傻嘛。有些人会选择先退一部分出来保本,我觉得这样做太不值得,我通常不会这么做。如果做的话,也是被强迫的,强制给我钱,强制让我拿走,也有这种情况。
  为什么我看重在一些好项目上赚特别多的回报,要把压力放在好的项目上?因为我手上的一堆烂项目都死了,是要靠在好项目上获得的回报去补贴那些烂项目的。但是在投资的过程当中,确实也很难预先知道哪个项目好,哪个项目不好。
  正常来说,天使投资人最希望的退出方式就是公司上市,大的收购兼并也是非常好的出路。另外,如果确实需要钱,卖点老股也未尝不可,这就是每个人财务规划的不同了。
  陶宁(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天使在钱和资源上都是企业起步阶段的助力。企业在下一轮融资的时候,机构有机构的份额要求,如果份额太小就没有办法去管理创业者。机构的盘子大,只占一两个点没有意义,因为后期再稀释就没有多少股份了,而它每个季度做报表时都要有业绩的体现,这是机构没有办法的做法。创业团队的占股也不能变得太少,钱还要进来,这时候天使就要践行自己的使命。
  实际上天使退出时一定也是有收益的,如果能退出,不可能是回本退出。很少有专职的天使,天使投资的钱也一定不是其主营收入。即使是专业天使,他拿出来的钱也只是收入的小部分,要做专业天使至少应该去炒股,做天使应该不影响自己的基本生存。
  我们做早期投资的非常有自知之明,我们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帮助一家公司从头走到尾,这也是创新工场选择做早期,然后从B轮开始不领投的原因。因为在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大家各有专长,VC的经验越多资源就越多,大家会各管一段。
  早期投资要判断的不是钱的多少,而是看产品的方向对不对,考虑前期怎样做市场推广、怎样招人。中后期遇到的更多问题是怎么上市,怎么收购,怎么做融资,怎么做财务杠杆,这些方面VC比我们更有经验。
其他文献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VC/PE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经荣枯,已养成精神,形成体系。在今天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VC/PE以其独特的运营模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金融力量,全面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各种具有鲜明个性的私募投资机构崭露头角,文化基金、新能源基金、大消费基金、TMT基金等正在其各自领域演绎着精彩。  与之相比,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业领域私募基金的发展也相对迟缓。随着国家对
期刊
专注于生物技术与软件行业投资的机构Sofinnova Ventures近期结束了一只规模为5亿美元的新基金的募资。该机构成立于1974年,这是其第9只基金。  据汤森路透统计,该机构迄今已投资了162家初创企业,其中包括53家生物企业和28家软件企业。除了这两个行业,它重点专注的领域还包括医药、互联网和通讯。在退出方面,其投资的企业已有38家上市,59家被收购。其最近一笔并购案是偏头痛药物研发企业
期刊
亚马逊于8月宣布以9.7亿美元现金收购游戏视频直播网站Twitch,此举为今年火热的游戏行业收购活动又添了一大把柴。  据专注于游戏行业的投行Digi-Capital统计,截至8月底,今年游戏行业的并购案例涉及金额累计已达92亿美元。该机构的董事总经理提姆·莫瑞尔(Tim Merel)表示:“对亚马逊来说,收购Twitch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这增强了其在视频及游戏行业的主动地位。同时,这笔交易达
期刊
2012年9月,上海原禾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禾创业”)以天使投资的身份出资百万投资硬核工作室,后者后来更名为上海火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溶信息”)。2013年,火溶信息以手游“啪啪三国”获得巨大成功。2014年5月,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261)发布公告,以预估值8.1亿元收购火溶信息剩余90%股权。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原禾创业顺利实现退出,并且成就了天使
期刊
《自律型创业:24步教你打造成功的初创企业》  【著】(美)比尔·奥莱特  【译】新华都商学院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69.00元  24步教你打造成功的初创企业  本书源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最受欢迎的创业课程,这本书提供的创业工具箱在麻省理工学院通常被称为“自律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你要面对诸多无法控制的风险,自律型创业所提供的框架能有效地帮助你解决那些可以控制的问题,从而达到
期刊
在线借贷平台Lending Club已于8月底提交了IPO备案文件,有媒体分析,这将使其跻身全世界最大的10家互联网公司行列。  Lending Club是全球最大的P2P借贷平台,在此借款者的FICO信用评分最低须达到640分且无违约历史记录,借款利率平均为14%。Lending Club称,已有50亿美元贷款在该平台发出,贷出款者因此获利5亿美元,仅今年二季度的贷款发放量就达10亿美元。  作
期刊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中,下一个Oculus 的创造者也许就是你。  英国市场研究机构CCS Insight的最新全球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爆发性增长129%,达到2200万台,2018年将增至1.35亿台。未来五年内,可穿戴设备总销量累计将达到3.7亿台。  在可穿戴产品领域,虚拟现实设备公司Oculus VR无疑为众所瞩目。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帕尔莫·乐奇只有2
期刊
新基金不见芳踪 市场投资活跃度不减  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2014年7月中国境内没有新基金完成募资。这一统计期因而成为今年1月以来基金募资活动最为平淡的时期。而7月境内VC/PE市场的投资活动延续了上月的活跃态势,当月共发生案例40起,环比减少2起,微跌4.8%。电商和软件行业依然是投资热门领域,分别有12起、11起案例,互联网内容领域以发生7起投资位居第三。7月的一个新特点是投资领域较以前分散,
期刊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2014年7月下跌1.4%,但表现优于其全部4个对比指数中的3个。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整个7月期间从43.63下跌到43.01,降幅1.4%。同期,NEX WilderHill新能源全球创新指数下跌6.6%,CTIUS美国清洁科技指数降幅6.8%,上证综合指数增长7.5%,MSCI全球指数下跌1.7%。  中国清洁科技20强指数在本月环比下跌1.1%。  构成中国清洁科技指数的
期刊
目前,股权代持已成为大家熟知的一种直接持有股权的变通方式,因其具有隐密性和灵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人更便捷地做出适当的出资安排。但这种变通安排却面临着合法性等根本问题,而且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将面临其他一些更加严峻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原发于公司制的代持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合伙企业中,尤其表现为合伙制基金的合伙份额代持。在此,笔者对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加以简要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