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发现式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q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一向被认为是教学的核心。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问题发现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这些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问题解决”或者叫“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者,创设者都是教师,教师提出问题,进而驱动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们最常规的教学模式,但是笔者发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式,不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本也缺乏批判阅读思维。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因将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发生“新问题”的桥梁。这种“新问题”即发现文本本身不合理之处。本文将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为例,展现这种“问题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选段一: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对于这段文字,一般教材的赏析,都是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着手。问题设计通常为“这段文字表现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问题答案也是容易找到的。但这样的教学环节,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依然感觉这是发生在遥远的时代与“我”无关之事,学生并没有走进人物心里。
  基于过去几届这样的教学体验,在这次的课文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假设:“假如你是赵王,听完这段话,发现你的宠臣一度想背叛自己,并用这种请死自罚的方法令自己原谅了他,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对谬贤肯定有想法,居然曾经想背叛我……
  此时笔者追问:“这样推荐蔺相如,对缪贤有何好处?”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即使蔺相如被赵王选中,有可能会更加宠幸缪贤,但是君臣之间也许就此会有间隙。
  于是学生发现问题:缪贤为何要冒险推荐?
  人物的行为当然是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因此,学生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缪贤:他在自己的紧急关头时,容易冲动,但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这也是一个能分清主次的人,在国家的危急关头,能先考虑国家然后再考虑自己。
  当然,这对突出本文的传主——蔺相如之才更是妙笔,因为他早已对当下的形式做了分析,对赵王的性格也了然于心,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展现出蔺相如的行事风格——在对形式的充分分析把握下,行事果断决绝。为后文他完璧归赵、庭斥秦王等埋下伏笔。
  分析至此,有的学生还看出了赵王这个关键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国之主他能把握事情的关键,不计前嫌,知人善用。
  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再觉得这些文字中的人物是千年前的古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同样的分析方法,在本文中还可以用在别的段落
  选段二: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对于此段落依旧是采用假设追问的方法:“假如你是秦王,你依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又设九宾礼,结果发现对方居然已经送和氏璧回国,违背了前面的约定。不仅如此反而被人当庭连带祖上二十多代一起斥责。你会如何?
  大臣们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学生们自然也是充满了疑惑,为什么身为王者还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放他回去。
  于是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秦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笔者给同学们一张此时的秦王——秦昭襄王的年表:
  1.秦昭襄王二十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新垣(山西运城垣曲)、曲阳(河南济源)。
  2.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夏县)给秦国用来求和,秦国将安邑之民全部驱赶到魏国,仅留下了这座城。
  3.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国、楚国在宛城(河南南阳)会面。秦国、赵国在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会面。秦国的大将蒙武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
  4.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燕国的上将乐毅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会面,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
  5.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二国在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会面。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安城(河南新乡原阳),前锋打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才凯旋归国。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
  6.秦昭襄王二十五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两座城。
  7.秦昭襄王二十六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石家庄)。
  8.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了2万人,攻占了代郡。秦国的大将司马错攻打楚国,攻占了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国割汉水以北及上庸的地给秦国求和。
  9.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将白起攻打楚,攻占了鄢城、邓县(湖北襄阳市)、西陵。秦国和赵国在渑池会面。
  看完此年表,同学们都明白了秦王态度的原因,秦王不发火,是形势使然,因为此时的秦国,正对魏国用兵,显然,这种“国际形势”也是蔺相如能知晓的,所以他才敢在大殿上“逆强秦之欢”。由此,同学们看到了一个心中有大局、有大志的秦王,也看到了一个善于审时度势、胆大心细的相如。
  有学生在课后形成这样的表达:凡人皆知一争高下之勇,不知隐忍退让亦是勇;凡人皆知主动出击之智,不知旁敲侧击亦是智。
  这种“问题发现式”课堂,其实是老师用问题创设情景,带领学生用心体验文字,进而发现文本当中一些不合常理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或思想感情。当然,这样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基础之上,唯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和反思《逛商场》教学案例,旨在促进学生从生活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  【关键词】《逛商场》;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生活技能。儿童正处于主动消费的萌芽状态,其消费价值观尚处于模糊阶段。近年来,儿童不良消费现象正在逐渐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儿
【摘要】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继续改革,众多学生对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确实影响了教学过程的进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少教多学模式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改变目前的这一现状,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发展提供便捷的服务。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为如何科学地应用少教多学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少教多学;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近几年,国学教育也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国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国学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国学教育的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摘要】当今社会,口语交际能力起着不可估计的作用,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口语作为最常用的交际工具,对于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日常口语交往能力,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学会倾听,准确的表达以及顺畅的与人交流,遵循文明原则,发展合作精神。本文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阐述了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根据笔者经验介绍了改善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建议。  
【摘要】本文主要就同一复习内容(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话题“叙述”)分别采用传统复习模式和探究式复习模式在三个平衡班进行试验,试图探索新课改下高三语文复习中哪种复习模式更有效。结果显示,利用探究式的复习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題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运用以及开拓创新的综合能力,在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充分发掘了学生的自身潜能。  【关键词】
【摘要】合理运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文章以《黄山奇松》一课为例,从“自主通读,了解大意”“认真细读,扫除障碍”“涵咏精读,领会内涵”“拓展阅读,加强巩固”等四个方面展开示范解读,力求通过“四步”朗读,提高文本的解读效果。  【关键词】朗读;四步;效果;《黄山奇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学习小学语文必需的步骤,没有朗读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要想提
【摘要】运庄于谐,举重若轻。本文对“王几何”的教学艺术从生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王几何》;教学艺术;生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几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二单元中的一篇新课文。简单地叙事,生动地记人,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值得一探。  一、生活性阅读(原始阅读)  王几何,何许人也?  中
【摘要】诵读经典古诗文,享受古诗文的馥郁芳香,提高古诗文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传承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它以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含蓄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人们以美的享受。那么,
【摘要】通过老师多个环节的教学,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引导孩子们欣赏生命的美好,引领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启迪孩子们追求生命的博大和谐。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澜曾经说过:“绿色教育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牵手生命教育。我在《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
【摘要】《项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重要代表作品,一直以来,它的主题一直被定位在“批判小资产阶级浮华心理”上。而本文则在对法国历史文化和《项链》人物情节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主题提出新的看法。  【关键词】项链;人生之常;主题;虚荣;苦难;敌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于莫泊桑《项链》的主题解读,所谓的专家学者和教材总是拿资本主义社会财富至上的罪恶和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