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营销冬日里,焦头烂额的经销商越来越多,加之奶粉事件,又使一大群食品行业的经销商陷入危机,雪上加霜。
销量一下滑,经销商老板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找办法解决问题。但如果太心急,在策略的制定或执行上下重手,比如:进行组织内部大手术、出台高额的奖励政策,或是高薪请高人等等,很容易适得其反。
药下得越猛,越容易让病危的公司快速死亡。
高薪请高人
所有的经营问题,最后都是管理问题;所有的管理问题,最后都是人的问题。
很多经销商老板都觉得,问题是人带来的,解决问题首先得从人开始。于是花费重金挖高人(一般都是挖厂家的员工),委以重任,希望高人出手,立马能带公司走出困境。
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老板只看到了高人的长处,却很少留意到他们的短板,也没考虑到高人与现有员工队伍的融合问题,与公司之间的整体匹配度问题。
结果,高人进公司后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老员工看不惯高人的做法,于是内部员工群体之间开始拉帮结派,最后演变成内部战争,直接消耗公司的资产,使得业务运营效率进一步下降;
当内部人事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有人离开,无论是高人离职还是普通员工离职,都会影响公司声誉,导致客户流失;
更有甚者,有些高人在进入经销商公司后,会迅速安排一个新的业务团队,逐渐挤掉现有的业务团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公司的运营,反客为主;
即便有些高人的专业技术不错,人品也不错,但这些高人原来往往在一些大企业就职,进入经销商公司后,针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或是在应对方案的设计上,往往还是习惯性地参照以前企业的运营平台,导致出现一些很先进但却无法在经销商公司实现的解决方案。
内部股份制改造
为了激励员工,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有些经销商老板推出内部股份制改革,让员工人干股或是以资金入股,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及工作效率。
这个做法在理论上看起来挺好,实际运作起来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员工人股后成为公司的股东,会认为自己对公司的管理和发展有一定的发言权了,并且可以参与到公司的利润分成。但老板却完全不这么认为,因为公司是我的,让员工人股只是一种带有激励性质的管理手段而已。
在工作中,老板压根儿不把员工当股东对待,反而把员工的一些建议看成是他们推卸责任的理由。在利润分成上,老板不会让员工真正看到账,还是老板单方面来决定分红形式和额度。
所以,一年的股份制运作下来,员工觉得这所谓的股份不过是个幌子而已,说得严重点,是以股份作局,骗取大家的激情和投入,以后老板再提股份的时候,员工也只有当笑话听了。
有些经销商还会推出一种让员工出资的人股形式,这恐怕更要命,员工辛苦攒那点钱不容易,现在又回投到老板手里。于是为了安全起见,许多以现金入股的员工会想方设法控制点什么,或者在哪里留上一手,以防万一。
而当诸多入股的员工都开始想方设法抓点什么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将严重影响公司的业务运行效率和资金安全。
有些经销商还会推出一种让员工出资的入股形式,员工辛苦攒那点钱不容易,现在又回投到老板手里。于是为了安全起见,许多以现金入股的员工会想方设法控制点什么,或者在哪里留上一手,以防万一。
内部承包
经销商越发展,就要面对越来越多的产品群和业务人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看不到的损耗也越来越多。
于是有些老板就想起了“内部承包”这个办法,以部门、项目,或是地区为单位,与相关的责任员工签署承包协议,由员工包揽相关的市场工作和业务量,具体的业务工作由承包者自己去抓,老板不再事必亲为。
看起来是老板给员工放出一片天地,刺激员工积极工作,但做得不好同样适得其反。
成败的关键就在成本和分成问题上。
在某个营业年度结束后,大家坐下来“分赃”时,员工认为,按照年初与老板签署的承包协议,我已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销量,现在要按照协议拿到该我得的分成。
而老板到这个时候就没那么爽快了,因为在员工承包的项目中,虽然销量是按计划完成了,可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也出现了。例如,在销售工作中消耗的成本过高,大量地调用公司人、财、物;此外,应收账款也没能全部到位,以后的收款工作又将是个艰巨的工程;在局部市场存在一定的透支现象,今年的销量虽然完成,但透支了市场资源……到最后,承包员工所拿到的钱,也只是比正常工资高那么一点而已。
承包员工一年来的辛苦付之东流,怎可轻易罢休,反正一年来都是自己在掌握着承包项目,想把它一锅端也是易如反掌的事。
以上这三种类型变革而导致破产的事例,本质上的根都是一样的,经销商老板太急于求成,太想快点扭亏为盈。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销商公司本身规模较小,员工对公司对老板的可信度有限,如若使用巨变类的应对策略,很容易使得员工对公司对老板失去信任。
人心散了,队伍更不好带。
销量一下滑,经销商老板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找办法解决问题。但如果太心急,在策略的制定或执行上下重手,比如:进行组织内部大手术、出台高额的奖励政策,或是高薪请高人等等,很容易适得其反。
药下得越猛,越容易让病危的公司快速死亡。
高薪请高人
所有的经营问题,最后都是管理问题;所有的管理问题,最后都是人的问题。
很多经销商老板都觉得,问题是人带来的,解决问题首先得从人开始。于是花费重金挖高人(一般都是挖厂家的员工),委以重任,希望高人出手,立马能带公司走出困境。
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老板只看到了高人的长处,却很少留意到他们的短板,也没考虑到高人与现有员工队伍的融合问题,与公司之间的整体匹配度问题。
结果,高人进公司后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老员工看不惯高人的做法,于是内部员工群体之间开始拉帮结派,最后演变成内部战争,直接消耗公司的资产,使得业务运营效率进一步下降;
当内部人事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有人离开,无论是高人离职还是普通员工离职,都会影响公司声誉,导致客户流失;
更有甚者,有些高人在进入经销商公司后,会迅速安排一个新的业务团队,逐渐挤掉现有的业务团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公司的运营,反客为主;
即便有些高人的专业技术不错,人品也不错,但这些高人原来往往在一些大企业就职,进入经销商公司后,针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或是在应对方案的设计上,往往还是习惯性地参照以前企业的运营平台,导致出现一些很先进但却无法在经销商公司实现的解决方案。
内部股份制改造
为了激励员工,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有些经销商老板推出内部股份制改革,让员工人干股或是以资金入股,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及工作效率。
这个做法在理论上看起来挺好,实际运作起来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员工人股后成为公司的股东,会认为自己对公司的管理和发展有一定的发言权了,并且可以参与到公司的利润分成。但老板却完全不这么认为,因为公司是我的,让员工人股只是一种带有激励性质的管理手段而已。
在工作中,老板压根儿不把员工当股东对待,反而把员工的一些建议看成是他们推卸责任的理由。在利润分成上,老板不会让员工真正看到账,还是老板单方面来决定分红形式和额度。
所以,一年的股份制运作下来,员工觉得这所谓的股份不过是个幌子而已,说得严重点,是以股份作局,骗取大家的激情和投入,以后老板再提股份的时候,员工也只有当笑话听了。
有些经销商还会推出一种让员工出资的人股形式,这恐怕更要命,员工辛苦攒那点钱不容易,现在又回投到老板手里。于是为了安全起见,许多以现金入股的员工会想方设法控制点什么,或者在哪里留上一手,以防万一。
而当诸多入股的员工都开始想方设法抓点什么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将严重影响公司的业务运行效率和资金安全。
有些经销商还会推出一种让员工出资的入股形式,员工辛苦攒那点钱不容易,现在又回投到老板手里。于是为了安全起见,许多以现金入股的员工会想方设法控制点什么,或者在哪里留上一手,以防万一。
内部承包
经销商越发展,就要面对越来越多的产品群和业务人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看不到的损耗也越来越多。
于是有些老板就想起了“内部承包”这个办法,以部门、项目,或是地区为单位,与相关的责任员工签署承包协议,由员工包揽相关的市场工作和业务量,具体的业务工作由承包者自己去抓,老板不再事必亲为。
看起来是老板给员工放出一片天地,刺激员工积极工作,但做得不好同样适得其反。
成败的关键就在成本和分成问题上。
在某个营业年度结束后,大家坐下来“分赃”时,员工认为,按照年初与老板签署的承包协议,我已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销量,现在要按照协议拿到该我得的分成。
而老板到这个时候就没那么爽快了,因为在员工承包的项目中,虽然销量是按计划完成了,可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也出现了。例如,在销售工作中消耗的成本过高,大量地调用公司人、财、物;此外,应收账款也没能全部到位,以后的收款工作又将是个艰巨的工程;在局部市场存在一定的透支现象,今年的销量虽然完成,但透支了市场资源……到最后,承包员工所拿到的钱,也只是比正常工资高那么一点而已。
承包员工一年来的辛苦付之东流,怎可轻易罢休,反正一年来都是自己在掌握着承包项目,想把它一锅端也是易如反掌的事。
以上这三种类型变革而导致破产的事例,本质上的根都是一样的,经销商老板太急于求成,太想快点扭亏为盈。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销商公司本身规模较小,员工对公司对老板的可信度有限,如若使用巨变类的应对策略,很容易使得员工对公司对老板失去信任。
人心散了,队伍更不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