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蕴含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影响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思想体系之一。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凝结成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的伦理思想体系,他的伦理思想对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回望了儒家伦理的起源,以孔子的“天人合一”伦理思想为研究对象,在系统阐述孔子智慧的基础上,挖掘其当代价值。
  引言:
  本文探析了孔子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的伦理思想体系,孔子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以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以及和谐共存的境界。在孔子“天人合一”整体的框架下,他所倡导的“畏天知命”的自然观点,是“仁爱万物慈”的伦理观点,以及“用之有节”的实践观点,解读孔子生态伦理体系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孔子伦理的出现和当前的社会背景,对其进展和局限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我国当代所面临的伦理学问题,汲取孔子智慧的精华,挖掘其当代价值。
  (一)孔子‘天人合一’伦理思想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的统一”的伦理思想:儒家的畏天知命、用之有节;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和谐;法家的顺天之时、万物和合;墨家的兼爱自然、俭节则昌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伦理智慧为当代伦理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回到中国古代伦理学发展的起源,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几千年来与儒学与封建社会的共存密切相关。本文以主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探索孔子伦理思想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渊源入手,分析了其哲学基础和具体内涵,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具体评价。
  2、 研究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建造工厂楼房,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生态建设已经是一个人们关注许久的问题,而孔子的“天人合一”伦理思想为应对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儒家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里面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中国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与自然相处模式上给了我们重大的启示,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让我们从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挖掘和探索当今社会的前进方向和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导。
  (二)关于孔子‘天人合一’伦理内容的研究
  鲍延毅对《孔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995)对孔子的“天”,“仁”和“中庸”进行了生态伦理解读。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天”即自然,孔子对“天”之崇尚和敬畏传达了其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仁”作为一种伦理学范畴,意味着以德予人,但从《论语》的篇章中,它还包括对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的仁德;“中庸”之道具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表现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也就是说,对自然的索取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郭淑新在《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2003)认为爱人、爱物、畏天知命是孔子‘天人合一’伦理思想的轴心观念。
  此外,学者们也关注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黄晓众在《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现实意义》(1998)中指出“天人合一”作为儒家生態伦理的基本出发点,它是“天道”和“人道”的结合。人如果具备了上天赋予的仁和心性,砥砺德行,修心养性,就会把握天道,达到天人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与天地合其德”(《论语》)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进而实现人际关系乃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这里,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孔子的理论是将自然山水与人的仁智联系起来,表达审美情感和道德伦理。君子应以此为社会生活之准绳,并指出其与当下生态伦理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汲取其生态伦理思想之精华并与现代生态伦理有效地结合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内容的研究主要围绕“天”“知”“仁”“礼”“中庸”等概念展开,认为“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追求。
  (三)孔子“天人合一”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1、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中国哲学最基础性的问题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就共生共存,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儒家生态伦理所要探讨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两者共同生存、共同繁荣,并遵循自然规律。它包含着敬畏天命、用之有节、仁爱万物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天人合一”生态整体观的统摄下,“天”与“人”之间“和谐”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教会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对当时乃至近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天人合一’的基本范畴
  关于“天”的认识。在孔子的思想中,“天”有三个含义。首先,“天”是主宰一切的天。孔子认为,“天”是世间的最高主宰。像西方宗教中的上帝一样,它是令人敬畏和无可指责的。在孔子看来,世界上所有的权力都是由天授的,甚至一个君王的统治权也是天赋予他的。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去世了,他悲痛地说:“噫,天丧余,天丧余。”意思是说:老天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天”主宰着人间的财富,权力乃至生死。其次,“天”是无所不知的天。《论语·宪问》中记:“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在这里慨叹没有人理解自己,只有天才是理解自己的。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生养了一切,但却从不要求什么。可以说,在孔子看来,“天”是主宰一切,无所不知的天。当“天”是客观存在时,它便是自然。孔子对客观存的“天”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大自然“生生之德”的敬佩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客观规律的崇拜。
  第二,关于“人”的认识。孔子认为,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它也被称为“天地阴阳之气”。人类与世界上其他生物之间的质的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气”之间存在差异,从生态伦理学角度看,认为“人”与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又指出:“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天”不仅赋予生命,甚至人类最重要的德也是由上天赋予的。其次,“人”是对自然界负有责任的人。“天”赋予“人”生命和道德,使“人”与众不同,成为自然的特殊存在。那么,面对大自然,“人”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很自然的。因此,孔子主张“爱物”,把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自然界,在生活中践行作为一个“人”的职责。   第三,关于天人“合一”。何所谓“合”?这个字不是孔子创造的,而是古已有之。《诗·小雅·常棣》中谅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意味着妻子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就像琴瑟一样。可见“合”有和谐、融洽之意。《论语·宪问》中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说:“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意思是说齐桓公凭借管仲的力量多次使诸侯国聚合在一起,并没有动用武力而主持盟会,制止战争。其中也不乏“使……和睦”的意思。那么和睦、和谐而为一体,从“天”与“人”的关系来看,将“天”与“人”视为一个和睦,和谐的整体是自然的。人在思想上敬畏天命,在行为上呢?自然要怀有一种谨而慎之、爱而护之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由“敬畏”而生“仁爱”。
  3、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我们可以从以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一,天人和谐:人类从属于自然。孔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从外到内。因此,孔子始终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因而才有《周易·系辞下传》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自然不仅创造了一切,而且创造了人类,如果没有天地的好生之德,人类也就没有办法立足于自然界。孔子肯定人是万物之灵,并主张尽人事以参天地。
  第二,“天道”与“人道”合一:贵“天道”达人事。“天道”即指的是前面所提到的自然规律。“天道”有它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孔子说,“贵天道”将“天”推向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天”可以作为规范和规范所有运作的规范和法律。孔子认为,“天道”很有价值,原因有四个:首先,“天道”是宇宙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的想法而停止,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第二,“天道”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第三,“天道”具有創造天地万物的德行;第四,“天道”是世界万物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它始终存在于天地之中,是天地永恒存在的根本保证。可以说,孔子认为“天道”就是这样一种客观永恒的存在。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道”,甚至培养像“天”这样的长期美德,大智慧“人道”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应该遵守的伦理原则。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性”需要遵循“天”,顺应“天道”。“天道”不仅是对人们的启示,也是对人们的警示。
  结语:
  总之,孔子站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高度,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天才预测 ,是孔子智慧的一种体现。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孔子‘天人合一’的观点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现代生态伦理学所作的思想贡献。 本文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探寻生态智慧。更深入探究孔子‘天人合一’伦理学思想,本文在综述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借此把握孔子‘天人合一’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又从《周易》、《诗经》、《尚书》等孔子极力推崇的经典著作入手,而后具体探究了孔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哲学基础的伦理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2].鲍延毅.孔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山东.中华文化论坛.1995(3).
  [3].张云飞.孔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因素[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4].郭淑新.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2003(5).
  [5].黄晓众.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现实意义[J].贵州.贵州社会科学.1998(5).
  [6].李炬蒙.孔子“天人合一”观中的和谐思想管窥[N].湖南.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7-04.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婚纱摄影价格昂贵、缺乏创意,而青年人追逐新潮、个性,由此导致婚纱摄影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打破传统婚纱摄影与消费者脱轨的现象?花婳婚纱照工作室致力于精准营销创意婚纱照,提出将鲜花与婚纱合体这一全新概念,在为准新娘、新浪增添别样的美丽与帅气的同时,还具有方便快捷的拍摄方式、优惠的价格等优势,将为婚纱摄影市场注入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花婳婚纱照;工作室;鲜花婚纱;精准营销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为全面了解我国领导观研究的主要状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1998—2019年收录的40篇领导观 CSSCI 数据库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从发表年份、期刊来源、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基金分布、关键词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对领导观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领导观;文献计量;文献综述  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为检索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以“领导观”作为主题,在期刊来源类别中,勾选了
期刊
摘要:慈善组织是我国第三部门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的社会责任,然而在运行当中总是存在着信息披露不足、资金流向不明和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而导致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作为新生力量正在蓬勃发展,因其特性而建构的互联网信任机制对于解决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有着天然的优势。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慈善组织;去中心化;智能合约  一、相关概念  (一)区块链技术  1.区块链的定义  “区块链”是一种由
期刊
摘要:哲学就像人类的身体,而每一种哲学就像人类身体内的器官,伦理学就是哲学的一分支,所以伦理学是离不开哲学,它是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的概括和总结,而伦理学前沿是当今时代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反映出本国的特点和当今国际出现的现象。  关键词:美德伦理;元伦理;前沿问题  对于伦理学前沿问题,我们可以划分为: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应用伦理学的前沿问题。其实这两种前沿问题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因此,
期刊
According to America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 scientific researcher spends 51% of his research time searching and digesting academic data. This refl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sources when you are
期刊
摘要:“薅羊毛”最早一词由小品中流出,但在最近几年是指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搜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商家开展的一些优惠信息,并把这些优惠信息在网络和朋友圈中间广为传播的行为定义为“薅羊毛”行为。“薅羊毛”行为最开始只是为了获得优惠,但是利用网络漏洞的“薅羊毛”行为似乎超越了最初的目的,破坏经营管理秩序的同时引起了很多法律问题。本文会从网络合同入手,看“薅羊毛”行为带来的影响,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
期刊
摘要:商标与我们生活当中息息相关,并且一个企业的商标想要做到驰名商标是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的,并且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不仅需要企业的苦心经营,还是一个企业品牌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在进行商标保护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商标具有明显的识别功能,以此来体现企业的信誉与品牌。当驰名商标与商标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正确地使用时,就会发生与他人的商标或驰名商标相同、相似的现状,在这样的状况下不仅仅会混淆消费者的眼球,还
期刊
摘要: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柬埔寨等也均有分布。傣族的婚姻习俗是历史的传承和风俗的演变结果,另外,傣族还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也对其婚姻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傣族的婚姻习俗特色鲜明,对民族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文章旨在对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婚俗蕴含
期刊
摘要: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对人员生命健康及设备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吸入极少量的硫化氢就会造成短时间内致命的严重后果,同时硫化氢对钢质材料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简要分析硫化氢的来源及性质,介绍硫化氢的主要危害,简述防治措施。  关键词:油田;硫化氢;危害;防治  硫化氢是许多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物。目前,有70多种职业会接触到硫化氢。这些职业包括采矿、石油开采与提炼、皮革制造、橡胶合成、煤气制取、
期刊
摘要:荀子在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期,主张在重建礼制的基础上,礼法结合,提出著名的“礼法并重”的政治构想。探析荀子“礼法并重”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分析荀子“礼法并重”思想产生的历史影响,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荀子;礼;法;历史影响  前言:  荀子“礼法并重”思想成熟于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瓦解、君主专制制度即将崛起的战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