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视域下的网络自拍现象研究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ot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面积普及,网络自拍现象逐渐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要内容。网络自拍风靡现象的出现不仅折射出新媒体环境下自我表达欲的释放,更是作为呈现自我、建构自我的新型社交策略,从而带来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相融,真实与虚假的错位等系列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自拍现象的起源出发,对其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与影响进行阐释。
  【关键词】网络自拍;形成机制;影响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9-108-03
  Research on Internet Selfie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Zhang Xinmiao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With Th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the phenomenon of online selfi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The popularity of online selfies not only reflects the release of the desire for self-express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but also acts as a now social strategy to present and construct the self,thus bringing about a series of influence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private space and public space,and the dislocation of real and false.Therefore,this paper stars from the origin of the phenomenon of online selfie,and explai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behind the phenomenon.
  Keyword:self-shot ;formation mechanism;influence
  网络自拍主要是指通过智能手机,网络摄像头等拍摄自我形象并上传到网上的行为。新媒体环境下,自拍不仅是手机相机的功能,从明星到草根,自拍俨然成为一股新的网络时代浪潮,技术的发展更是赋予草根阶层自我表达的平机权力,一键美图的便捷性造成了与之相关的自拍软件、自拍神杆的用户下沉,由此也衍生了系列的影响。笔者将从现象背后的原因出发,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影响。
  1. 网络自拍现象形成机制
  1.1 底层结构赋权
  从高像素的前置摄像头,再到层出不穷的各种美图修图APP、自拍神器,技术的迭代更新为网络自拍这股潮流推波助澜。据调查网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曾使用手机自拍过的用户占比已经超过七成,且数量成持续上升阶段。技术的低门槛、可操作性无疑实现了草根阶层从“权利”到“权力”的过渡,进而达到呈现“虚假的自我”的一种自我期待。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也为自拍群体晒图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性,提供基于自拍的互动渠道。
  1.2 社会性表演的景观
  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提出“景观”一词,借以表述“在现代生产条件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景观社会不断创造虚假需求,营造不真实的消费社会。自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契合了媒介社会的景觀现象,即构建生活场景,营造“在场感”来完成印象修饰过程,从而构建自我认同。表面看似“日常生活”的自拍实际是基于表演舞台上的自我展演,并非是单纯的“后台”行为。自拍中所呈现的地点或是生活经历超越本身符号的直接意指,赋予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自拍这种基于身体的自我展演,隐含着炫耀式叙事的色彩,是自我期待的外化,构建了自我认同性。自拍行为从人际传播角度来看,是通过自我呈现生活经历的方式来博得他人的注意力与认同,不断扩大共通意义空间的行为。作为社会化的个体,寻求心理上的群体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频繁交流与互动让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自拍行为就是基于此心理下的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渗透。
  1.3 自我满足与窥私欲的满足
  个体通过自拍软件的一系列美化,满足了自身对于虚拟自我的身体想象与自主扮演转换角色的需求,获得了自我认同的满足感。与此同时晒自拍到社交媒体上来赢得他人的赞美与认可,进一步满足了自身的虚荣心成就感与自恋情结。作为“观众”,传播者的自拍满足了他人的的窥私欲及好奇心,是一种闲暇之余放松调节身心的语料。双方在基于自拍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加强情感连结,弥补了原子化个人的孤独无助感,进而促进了情感共同体的建构,获得群体认同。
  1.4 仪式感的创造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曾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指讯息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共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网络自拍虽为一种“虚假自我”的呈现,但也折射出个人对于自拍时刻的仪式感,是一种生活状态或是当时心境的仪式性记录,也是私人时间轴的一种记忆建构方式。多人参与的自拍行为,也是构建“集体记忆”,记录历史性时刻与心情,创造特殊场景仪式感的一种渠道。总而言之,网络自拍现象是物质水平提升、具有生活仪式感的转型期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与表达方式。   1.5 碎片化时代的非线性逻辑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而非印刷文化。”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传播的特征更加契合图像的传播,拥有线性逻辑的文字传播逐渐走下神坛。图像的视觉传播带来较文字传播更大的视觉刺激感,且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不高,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民浅阅读方式。网络自拍行为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成为读图时代的一大传播手段。
  2. 网络自拍现象的影响
  2.1 “在场的缺席”
  网络自拍虽然是一种身体在场的参与,但由于过度沉溺于媒介营造的虚拟世界的印象整饰而割裂了与现实的联系,忽略了现场真正的体验与参与,造成了一种“在场的缺席”。其依托“虚假的自我”,利用“数字化颜值”获得网络空间社会资本,却淡漠了现实人际关系,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更甚者,为了自拍铤而走险不顾自身生命安全在悬崖等危险地带活动,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网络连接的多元化助推也在反噬线下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网络自拍行为逐渐成为个体丧失线下交流表达能力的一大途径。
  2.2 社会比较引发社会焦虑失衡
  自拍这种身体在场的方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象征符号,暗含着炫耀的资本。无论是自拍中精致的食物或是高大上、规格很高的场所活动无不彰显着自我的优越感与自恋情结。新媒体环境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界限模糊,网络自拍引发的不仅是私人空间的自我虚荣心的满足,更是公共空间下群体社会比较心理下的焦虑失衡。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一项针对227名女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素不相识的同龄人或是不相熟的朋友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的负面情绪。因此作为社交媒体平台重要内容的自拍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剧这种焦虑与心态的失衡。
  2.3 真实与虚拟的错位
  自拍通过磨皮、滤镜等手段,调整身体姿态与角度创造出一个合乎自己期待的“完美的自我”。“完美的自我”依托于美化后的身体形象与现实自我发生较大的分离。由于修饰虚假的自我完成自我认同感相较于调整现实自我的成本较低,因此人们沉浸在虚假自我的假象之中,忽視了现实自我的调整,加剧了两者的分离与割裂。这种真实与虚假的错位导致熟人圈子中,“他人眼中真实的自我”与“虚假自我”的不协调,进而可能产生对自拍者负面的情绪及评价。除此之外,人们脱离滤镜光环下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对“虚假自我”的负面评价可能导致自拍者陷入更深的认同性危机之下。
  2.4 自我规训与审查
  国外学者戴娜.博伊徳认为,自拍可被视为印象管理的一种,它包括身份认同的三个方面:第一,我所理解的真实的自我;第二,我认为的他人的眼光;第三,在他人眼中,我希望被如何看待。自拍及晒照的行为,是三重自我建构的动态博弈。出于自我表达与认同驱动下塑造的“个体自我”,并通过社交平台的晒照,达到“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认同。个体通过社交平台反馈,不断调整“个体自我”的形象来迎合群体认同感,在参与双方的双向互动中,个体有时候会牺牲自我的理想呈现,直到调整成为他人眼中理想的效果。从这点来看,虽然网络自拍行为本意是自我表达但最后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期待的规训。自拍反映的是他者眼光下的“理想的自我”,是一种身体的想象,实现了“凝视者”对被看者主体性的剥夺。
  2.5 个性的缺失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出,人的行为分为前后台,人们在前台中期望保持社会面孔,总是戴着“面具”与观众互动。社交媒体时代,“中区行为“成为一大趋势,自拍展现出的“后台”实际上是经过美化与修饰后的产物,是个体为了迎合流动共同体的审美倾向而制造出的假象,是获得群体认同感的一种社交策略。美图等修图APP软件依托于人脸算法技术,构建出高鼻大眼、清秀白皙的长相框架,禁锢了个体自拍内容的个性化创作。随之而来的是自拍内容也逐渐趋同“主流审美”,流水线一般的社会产物,标准化的高鼻梁大眼睛的一键美图,让个体独特性与主体性逐渐消失。个体逐步被技术异化,丧失了批判性与审美,沦为技术的附庸。从总体上来说,自拍行为是社会建构下的一种有限的自我个性的彰显,既要符合主流审美取向,又要遵循旧有规则的框架,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标准化的数字颜值。
  2.6 隐私的担忧
  媒介批判学派学者尼尔.波兹曼曾言,“大众传播时代的老大哥不一定是凶神恶煞的独裁者,也可能是技术力量驱动下的新型统治者”。社交媒体时代,自我表达的叙事方式成为主流叙事话语,公共空间的晒照让我们常常处于“圆形监狱”的担忧之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相融,更是加剧了这一担忧。根据智库发布的2018年《中国网民个人隐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九成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或偶尔担心个人信息在网上泄露。隐私作为私密不可共享的信息常处于信息风险中,但大众一方面希望披露部分隐私作为社交筹码来获得社会关系连接,寻求情感共鸣与群体认同感,并展示“完美的自我”,另一方面又期望获得隐私权的保护。自拍晒照满足窥私欲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暴露的风险,使大众可能遭遇潜在的符号暴力。
  3. 结语
  总之,网络自拍行为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自我叙事方式,是基于身体的社会性表演,是建构自我认同感的一种社交策略。在基于自拍的双向互动中,参与双方逐步构建情感共同体,不断寻求共鸣与群体认同。网络自拍行为满足了自我表露、虚荣心成就感以及他人的窥私欲,虽是自我主体意识的一种觉醒,但是却不可避免受到“关系自我”、“集体自我”与无形规则的规训,是“他者”凝视下的身体想象。由此带来的隐私担忧,去个性化,真实与虚假的错位,“在场的缺席”以及社会比较带来的焦虑失衡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47-248
  [2]范红霞,孙金波.自拍的传播学解读:一种炫耀式叙事与窥私式围观[J].2017(12)
  [3]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5:35
  [4]刘瑾璐.传播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络自拍现象研究[J].2017
  [5]福斯曼.”鸭唇”与装酷:四所瑞典学校的13岁学生自拍现象的社会符号学和社会性别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S1)
  [6]水木.脸书正在看着你:社交媒体时代的数据隐私[EB/OL].清华研读间.
其他文献
本系统电控部分设计以目前最先进的核心控制器进行控制,采用太网控制器进行不同组成部分的连接,使每个单元中都能进行统一的控制。设计中所有的回路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都是
公路交通运输在我国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我国低碳公路交通运输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系统建设,本文对低碳公路运输的理论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低
目的:探索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在2018.08-2019.09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给予其基础性
预结算的审核工作是一个具有技术性以及知识性相互交融的工作,它作为控制预结算中的首要任务,也是科学、合理的确定预结算的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做好工程项目的预结算审核工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国家各方面进步提供强大推力,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因此获得蓬勃发展,无论是施工技术还是作业能力,都有
由于供电企业是电力系统的终端企业同时也是党政廉政建设的基层,在新形势下,如果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创供电企业廉风建设的新局面,保证我国供电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区域需水量可以对区域水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区域供水规划的主要基础。区域需水量预测使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作,并且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包括区域的水资源总
信息技术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市场化深入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对信息技术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变革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
有效增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满足新时期档案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需求,能够更好的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
社会大众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升级已成为相关企业的重点工作内容,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可有效推动移动网络优化升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