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师越来越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学习成绩,而且还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中笔者对艺术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该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教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做出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艺术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目标的分析
思维过程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认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即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时,总是要动脑筋“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它是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事物现象等材料进行加工并且转化为更科学更理性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思维能力是所有智能的核心,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感性知识丰富的学科,也是一门理性知识丰富且层次高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下表: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则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可以说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思维能力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二、艺术类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艺术类学生与普通文科学生存在异同点。相同点是文化科目考试与普通高考学生一致,同样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不同点是在形式上,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还要参加艺术类加试。在学情上与普通文科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影响艺术类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进行深一步的探讨,认真分析艺术类学生认知规律,分析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及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诸多影响。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一)艺术类学生思维发展现状
1.该阶段艺术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锐性极佳
由于思维敏锐性主要影响因素是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方向等。因此,此阶段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其记忆力已经进入峰值,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信息,并能保持较长时间,即使有部分记忆失去,通过及时有效的复习,会很快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此外,该阶段学生同样表现为具有良好的反应速度。当学生受到外界刺激,他们能较快的通过外界刺激提取并处理信息。与此同时,学生思维表现为方向多维度。此阶段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向是多方向的,容易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够从很多角度对待知识信息,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是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活化思想、创新思想。
2.思维能力表现为不健全或不完整
此阶段学生的知识仍然处于不完整阶段,他们的思维表现为不够成熟。首先,他们的思维组织性、逻辑性差。不善于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条理的进行思维,遇到问题时,一般是采用直观状况或直觉经验进行判断,“想当然”地推理思维,往往“一厢情愿”。其次,学生的思维在深刻性方面表现也较差。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形成一些片面的概念,思维不系统、不完整。
3.思维能力可塑造性强
个人思维的可塑性与自身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经验和非智力因素等有关。改变学生的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等记忆状况和学生大脑对知识的组织状况,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思维方法。同时,已有经验在大脑思维过程中的参与,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状况更加合理。注意力、意志、态度、动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再教育等方式也会大大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思维的不良惯性受到重复性制止后是可以改变其思维形式和方法的。因此,教师多增加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和再朔造过程,会使得学生思维能力朔造的更加严谨和完整。
三、提高艺术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分析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虽然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影响更大、更深。教师只要在实际培养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主要策略如下:
(一)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在地理教学中,解释特殊的地理现象和原理的问题很多,地理教师要坚持学生独立思考,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到创造的水平。独立思考地理问题在学习中的表现应当是: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分析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独立地检验学习成果。也表现为不盲从、不轻言、不依赖教师和其他同学,问题的分析过程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筛选后,再做出决定。
(二)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增加思维动力
首先问题是一对矛盾,当“问题”存在时,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并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同一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使多“疑问”养成习惯。因此,在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就慢慢实现了其思维的发展。即“问题”产生的动力,动力发展思维。笔者认为把学生放入特定的地理问题中,或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地理情景中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思维的动力。
(三)规范学生语言能力,使思维更严谨
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爱因斯坦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因此,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自己看法的机会,让他们敢说、能说、会说,让他们说猜想、说思路、说推理、说结论,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活,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增加了课堂有效性。
(四)学会必要的思维知识,使思维过程事半功倍
思维本身是科学的,要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地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知识,如思维的一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一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再如思维一般的方法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量、系统化、具体化、归纳等。当学生掌握这些思维知识、过程、方法后,其思维能力会快速提高,事半功倍。
(五)积累、应用并系统化所学知识,使思维更深化
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丰富而深刻的知识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积累知识不仅仅要“知道”、“了解”而且要“深化”、“理解”并“应用”,当学生知识以应用层面的、系统化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时,其表现也变为知识的迁移性增强。其学习的新知识吸收和消化程度越好,理解越强,记忆越轻松,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迁移越深化,知识建构越完整。所以,要提高学习思维能力,使其知识积累并系统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也是一样,地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至始至终明确“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只有教师尊重了教学现状,重视了教学规律,使他的学生拥有了正确的、有效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其学习中表现的更好,学的更加愉悦。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地理科学教授文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关键字]艺术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目标的分析
思维过程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认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即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时,总是要动脑筋“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它是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事物现象等材料进行加工并且转化为更科学更理性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思维能力是所有智能的核心,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感性知识丰富的学科,也是一门理性知识丰富且层次高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下表: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则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可以说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思维能力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二、艺术类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艺术类学生与普通文科学生存在异同点。相同点是文化科目考试与普通高考学生一致,同样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不同点是在形式上,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还要参加艺术类加试。在学情上与普通文科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影响艺术类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进行深一步的探讨,认真分析艺术类学生认知规律,分析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及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诸多影响。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一)艺术类学生思维发展现状
1.该阶段艺术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锐性极佳
由于思维敏锐性主要影响因素是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方向等。因此,此阶段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其记忆力已经进入峰值,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信息,并能保持较长时间,即使有部分记忆失去,通过及时有效的复习,会很快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此外,该阶段学生同样表现为具有良好的反应速度。当学生受到外界刺激,他们能较快的通过外界刺激提取并处理信息。与此同时,学生思维表现为方向多维度。此阶段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向是多方向的,容易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够从很多角度对待知识信息,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是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活化思想、创新思想。
2.思维能力表现为不健全或不完整
此阶段学生的知识仍然处于不完整阶段,他们的思维表现为不够成熟。首先,他们的思维组织性、逻辑性差。不善于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条理的进行思维,遇到问题时,一般是采用直观状况或直觉经验进行判断,“想当然”地推理思维,往往“一厢情愿”。其次,学生的思维在深刻性方面表现也较差。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形成一些片面的概念,思维不系统、不完整。
3.思维能力可塑造性强
个人思维的可塑性与自身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经验和非智力因素等有关。改变学生的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等记忆状况和学生大脑对知识的组织状况,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思维方法。同时,已有经验在大脑思维过程中的参与,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状况更加合理。注意力、意志、态度、动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再教育等方式也会大大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思维的不良惯性受到重复性制止后是可以改变其思维形式和方法的。因此,教师多增加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和再朔造过程,会使得学生思维能力朔造的更加严谨和完整。
三、提高艺术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分析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虽然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影响更大、更深。教师只要在实际培养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主要策略如下:
(一)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在地理教学中,解释特殊的地理现象和原理的问题很多,地理教师要坚持学生独立思考,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到创造的水平。独立思考地理问题在学习中的表现应当是: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分析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独立地检验学习成果。也表现为不盲从、不轻言、不依赖教师和其他同学,问题的分析过程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筛选后,再做出决定。
(二)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增加思维动力
首先问题是一对矛盾,当“问题”存在时,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并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同一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使多“疑问”养成习惯。因此,在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就慢慢实现了其思维的发展。即“问题”产生的动力,动力发展思维。笔者认为把学生放入特定的地理问题中,或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地理情景中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思维的动力。
(三)规范学生语言能力,使思维更严谨
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爱因斯坦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因此,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自己看法的机会,让他们敢说、能说、会说,让他们说猜想、说思路、说推理、说结论,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活,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增加了课堂有效性。
(四)学会必要的思维知识,使思维过程事半功倍
思维本身是科学的,要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地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知识,如思维的一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一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再如思维一般的方法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量、系统化、具体化、归纳等。当学生掌握这些思维知识、过程、方法后,其思维能力会快速提高,事半功倍。
(五)积累、应用并系统化所学知识,使思维更深化
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丰富而深刻的知识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积累知识不仅仅要“知道”、“了解”而且要“深化”、“理解”并“应用”,当学生知识以应用层面的、系统化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时,其表现也变为知识的迁移性增强。其学习的新知识吸收和消化程度越好,理解越强,记忆越轻松,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迁移越深化,知识建构越完整。所以,要提高学习思维能力,使其知识积累并系统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也是一样,地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至始至终明确“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只有教师尊重了教学现状,重视了教学规律,使他的学生拥有了正确的、有效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其学习中表现的更好,学的更加愉悦。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地理科学教授文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