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枝特区新窑乡新窑中心学校 贵州 六枝特区 553401)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都是对前人发现、研究所积累成果的传播和再现,没有什么创新性的任务。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要创造一定条件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模仿、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判断、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这可以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质疑使一种优良的思维品质,使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初二女生柴滑凌敢向物理教科书叫板就是权威精彩的挑战。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一篇采访全国竞赛高手的文章中提到学生公认的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宽松的环境。另外,还要保护学生的发问热情。对简单的问题可直接给出答案;对一些“刁钻”的问题不要以“中考考不到”“初中阶段不需要知道”等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作为答复,而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或是查找资料。有的学生提出“用排水法能不能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镁固体,氯化钠质量分数变不变?”“在碳酸钡固体中加入稀硫酸会有什么现象?”等问题。有些问题我也没考虑过,我就和学生一块做实验、查资料、向其他老师咨询来解决。学生满意而归,我也受益匪浅,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产生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下面举两个例子。(1)“水中生火”:通常我们都认为“水火不相容”,但是白磷在水中自燃的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水火相容”的事实。当把少量白磷放在温度高于40℃(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的水中,用导气管把氧气通入水中,使氧气与白磷接触,白磷立即在水中燃烧起来,产生的火光异常明显。这种现象在没有见过此类实验的人难以想象的。(2)“一杯盛两杯物质”:一杯如何盛两杯物质呢?在化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取一杯水,一杯子糖,当把水缓慢地倒入盛有糖的杯子里时,糖不见了,水也有了甜味。我们看到一杯盛了两杯物质。这里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当水倒入糖中时,水分子与糖分子互相占有空间,从而使体积减小。以上两例,让同学们看到了平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却“可能”发生。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大胆假设,才有可能发现别人不可能发现的新事物。
3. 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性质”时,教材上用纸筒来收集氢气,然后点燃氢气引起爆炸来证明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由于实验的成功取决于收集的氢气,也正是难于直观地判断氢气的收集量,有时很难保证爆炸成功。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相对简单,实验比较明显的方法”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改变用纸筒收集气体的方法去讨论和思考,自行得出“可用密封性较好的小食品塑料袋收集氢气”的答案,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中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4. 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可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来验证指示剂在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又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简单装置,装置可以参考教材来设计,但要尽可能地与教材不要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学习中的小型科技活动开展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创新活动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可以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更重要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这块教育主阵地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搞好基础教育。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都是对前人发现、研究所积累成果的传播和再现,没有什么创新性的任务。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要创造一定条件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模仿、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判断、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这可以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质疑使一种优良的思维品质,使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初二女生柴滑凌敢向物理教科书叫板就是权威精彩的挑战。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一篇采访全国竞赛高手的文章中提到学生公认的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宽松的环境。另外,还要保护学生的发问热情。对简单的问题可直接给出答案;对一些“刁钻”的问题不要以“中考考不到”“初中阶段不需要知道”等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作为答复,而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或是查找资料。有的学生提出“用排水法能不能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镁固体,氯化钠质量分数变不变?”“在碳酸钡固体中加入稀硫酸会有什么现象?”等问题。有些问题我也没考虑过,我就和学生一块做实验、查资料、向其他老师咨询来解决。学生满意而归,我也受益匪浅,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产生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下面举两个例子。(1)“水中生火”:通常我们都认为“水火不相容”,但是白磷在水中自燃的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水火相容”的事实。当把少量白磷放在温度高于40℃(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的水中,用导气管把氧气通入水中,使氧气与白磷接触,白磷立即在水中燃烧起来,产生的火光异常明显。这种现象在没有见过此类实验的人难以想象的。(2)“一杯盛两杯物质”:一杯如何盛两杯物质呢?在化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取一杯水,一杯子糖,当把水缓慢地倒入盛有糖的杯子里时,糖不见了,水也有了甜味。我们看到一杯盛了两杯物质。这里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当水倒入糖中时,水分子与糖分子互相占有空间,从而使体积减小。以上两例,让同学们看到了平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却“可能”发生。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大胆假设,才有可能发现别人不可能发现的新事物。
3. 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性质”时,教材上用纸筒来收集氢气,然后点燃氢气引起爆炸来证明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由于实验的成功取决于收集的氢气,也正是难于直观地判断氢气的收集量,有时很难保证爆炸成功。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相对简单,实验比较明显的方法”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改变用纸筒收集气体的方法去讨论和思考,自行得出“可用密封性较好的小食品塑料袋收集氢气”的答案,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中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4. 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可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来验证指示剂在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又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简单装置,装置可以参考教材来设计,但要尽可能地与教材不要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学习中的小型科技活动开展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创新活动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可以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更重要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这块教育主阵地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搞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