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拉拉链一样弥合伤口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293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创可贴”,只要将它贴到创口两边,再像拉拉链一样缓缓地将两边拉紧,然后剪掉多余的部分,一贴、一拉、一剪,就可以免去到医院缝针的麻烦,不会留下难看的疤痕,也不必经受拆线的痛苦。像拉拉链一样,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一些本来需要缝合的小伤口的处理。
  阿米尔·贝尔森是一家医疗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一次他到郊外爬山时,不小心脚下一滑,腿上磕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立即流了出来。情急之下,阿米尔·贝尔森从登山包里拿出一条新毛巾,三下五除二地将伤口包裹得严严实实,才好不容易止住了血。
  简单处理完伤口后,阿米尔·贝尔森想赶快下山,可一瘸一拐地走了几步,伤口就撕心裂肺地疼痛,毛巾也差点儿掉下来,他不得不再次坐下来。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凉飕飕的风直往他的身体里钻,他急忙将鼓满风的拉链衫拉紧。电光石火间,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他脑海里冒了出来。他想:如果有一种像拉链一样的创可贴,让缝合手术变得像拉拉链那样简单该多好啊!可是,如何才能既避免拉合时进一步的刺激,又减少伤口处的异物反应,还不影响伤口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呢?
  第二天到了公司,阿米尔·贝尔森将他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于是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他们找来了各种各样的医用胶布逐个试验,但是这些胶布粘贴时间一长都会发生微小的位移,造成皮肤的物理性损伤,延长愈合时间,带来许多烦恼。
  大家又找来了有自粘功能的半封闭型湿性胶带。这种材料粘贴时间长而且透气,还容易揭除。可是,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医用拉链”不能根据伤口的大小调整张合度,紧了会造成伤口处压力过大、疼痛难忍,松了又不能达到促使伤口愈合的效果。这时,有人想到了束紧带—束紧带不但有利于分散受力,还可以根据伤口闭合的需要进行调整,恰到好处地实现弥合伤口的目的。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有了新的进展。他们将自粘的湿性胶带剪成一个比伤口稍大的方形,在中间留出一个用于观察的空间,再把束紧带对称地粘在上面。这样,既将力量分散到了束紧带上,又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力度。随着束紧带的缓缓拉紧,伤口奇迹般地变得“天衣无缝”了。
  阿米尔·贝尔森给这一产品取名为“拉链缝合贴”,将它运用到了针对较小创口的外科手术中。拉链缝合贴不仅避免了缝针拆线的痛苦,让处理伤口变得像拉拉链一样方便,还避免了传统手術会留下的“蜈蚣疤”。
  经过临床试验,阿米尔·贝尔森又对拉链缝合贴进行了改进,使它能处理的伤口的长度达到了3.8厘米,还推出了装有拉链缝合贴、酒精棉签、止血纱布和绷带的套装。有了这些,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户外运动,万一受伤,随时随地都能像拉拉链一样简简单单地处理伤口。
  (摘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8期,一米阳光荐)
其他文献
在周礼之乡岐山,馍馍礼是农村红白事中不可缺少的传统礼品。馍馍礼又称礼馍,是先将面粉制成各种形状,再烙或蒸之后而成的。烙的分为锅盔、小圆干粮和灶干粮等;蒸的则分为油花卷子、弧联、糕子、回伴和献祭等。这种经济实惠的礼品,馈赠时很有讲究。  锅盔礼是像圆锅底或者圆盾牌形状的馍,烙熟后即成。此馍内加芝麻和调料,香酥可口,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在农村,娃娃出生的第二天,娃娃的舅家便会将此锅盔礼送到娃家大门
期刊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申报的“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世界关注。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以低对抗性、无身体接触的有氧运动为佳。太极拳既是一种“刚柔疾缓、内外一统”的传统拳术,又是一项“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大众运动,一种“中正圆活、天人合一”的文化载体,是老人强身健体的最佳选择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肾是先天之本”。太极拳是以腰为轴的运动,
期刊
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某种慢性肾病,而且近年来慢性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合理饮食能延缓肾病的進展、减少体内毒素蓄积,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肾病患者饮食上要注意限制以下几种物质的摄入。  一是钾。当慢性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患者的肾无法将过多的钾随尿液排出体外时,血液中钾的浓度就会升高,继而诱发许多危险状况,比如窦性心动过缓、呼吸肌无力等。  二是磷。研究显示,高磷是慢性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期刊
那些曾经让人哭的、笑的、难为情的,如今都已被时光悄悄带走,即便当时备感局促或羞愧,此时也无伤大雅了。  走過,便是一种告别。那些曾经的温暖,成了心中的一炉火;那些难以启齿的往事,则成了反观自照的一面镜子。常将往事“反刍”,没准儿也能从旧时光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摘自《今晚报》2020年12月24日,周继红荐)
期刊
“看高刘南边合六叶高速路,看北边新桥国际机场。看街东新修一条环城路,看教育一六八分校在长岗。”在合肥经开区高刘社区,有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艺人,50多年来,他一边敲着大鼓一边唱,让传统曲艺在民间舞台焕发光彩,他就是大鼓书非遗传人窦常胜。  “记得第一次听到庐州大鼓,是在某一年冬天。小学放学后,我见路边有一个唱大鼓的,就坐在那儿听了好久。”窦常胜回忆道。之后每天放学,他都会在路边听老艺人唱一段庐州大
期刊
90岁的退休干部白祖华是社区一位出了名的爱读书看报的老人。他读书看报50多年,知书达理、性格温和、身体硬朗、人缘好。  白祖华家住在阳光社区,他家的茶几和柜子上总是堆满了报纸杂志。老人最喜欢看《老年博览》《老年康樂报》等适合老年人阅读的报刊。凡是有关养生保健的内容,老人都要剪下来,还粘贴出了厚厚一大本剪报册。他常对人说:“这些养生保健知识是我家最宝贵的财富。”  他的老伴身体不是很好,老人常年坚持
期刊
有人说,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模特梦。这句话,不管你信不信,老王信。因为他的老伴苏大妈退休后迷上了旗袍,都65岁的人了,又做起了模特梦。  上午,一缕金色的阳光探进客厅,老王泡上一壶茉莉花茶,坐在宽大的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喝茶。苏大妈忙得不亦乐乎—她在一件件试穿旗袍,每换一件,都要从卧室走出来问老王好不好看。老王始终同一个姿势、同一种语调,说:“好看。”苏大妈火了,说:“你看都没看,就说好看啊?!”老
期刊
逝水光阴流年飞转,  岁月无痕长河悠远。  五十年相濡以沫,  五十载酷暑严寒。  半个世纪相扶相携,  肝胆相照银发相伴。  走过阴霾告别辛劳,  迎来金婚晚霞灿烂。  任时光回到从前,  任欢乐洋溢心间。  难忘母校一中为我们牵起红线,  难忘我们蜜月在戈壁马兰,  难忘十五年两地分居之苦,  难忘稚气小儿无忌童言,  难忘数十次聚散别离,  难忘“不等今去已盼归来”的熬煎。  难忘探亲途中遭
期刊
湘西十八洞村是一个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苗族村寨。作家李迪来到这个村落,挨家挨户走访,根据访谈资料创作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书中讲述了十八洞村村民自强不息、奋斗脱贫的故事,展露了受访者在脱貧路上的真实心声。作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长。18个“蝶变的故事”宛如18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中国脱贫攻坚过程中动听而雄壮的乐章。
期刊
“关注模型师老原儿,身边的知识,我用模型做给你看。”这是老原儿在他的短视频结尾时常说的台词。尽管短视频里的老原儿被大眼珠特效眼镜遮住了真面目,但是有些粉丝光凭声音就能辨认出曾经常在电视里出现的他。  老原儿真名宁原,“80后”科普节目制作人,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原来如此》节目中出镜10年。30岁时他离开央视创业,2020年开始投入短视频制作。  从传统媒体到短视频,老原儿的创作始终专注于科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