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和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就业指导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从阐述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入手,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就业困难原因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69-02
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应届大学生是重要的生力军,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就业指导进行研究和探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大,这主要体现在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就业环境日益恶劣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了分析。
1.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
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首要原因。另外,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还体现在虽然大学生总数量的增加导致了进入职场的毕业生大不乏优秀人才,即优秀人才的增多,但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较难胜任企业给予的工作的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了。因此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的持续增加。
2.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在毕业和就业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在职场的实际表现与素质能力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与许多用人单位对其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必然增加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难度。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还体现在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没有有效的提升,既其无法合理的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期望,因此无法增加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并且部分大学生还不具备独自进行创业的探索与创新的能力,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度近年来的持续攀升。
3.就业环境日益恶劣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也日益恶劣,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校的持续、高强度扩展,招生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大学生群体也相应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大军涌入职场。除此之外,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还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上述问题都导致了就业环境的不断恶劣。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等内容、坚持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了分析。
1.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和前提。在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知足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来通过本就业指导工作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企联合中心和政府辅助办公室的有效合作来促进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在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还应当注重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2.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注重对每个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诠释。从而能够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较为系统细致,就业指导实践也更有条理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较为合理的就业模式和就业趋势。除此之外,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可靠性和精确性的持续进步。
3.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
使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挖掘大学生的潜质,发挥其特长,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另外,在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则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学院与系别就业指导工作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企联合中心和政府辅助办公室的有效配合来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就业指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就业指导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铁.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构建与模式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黄哲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03
[3]王敏瑞.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03
[4]李守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12
[5]王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05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就业困难原因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69-02
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应届大学生是重要的生力军,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就业指导进行研究和探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大,这主要体现在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就业环境日益恶劣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了分析。
1.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
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首要原因。另外,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还体现在虽然大学生总数量的增加导致了进入职场的毕业生大不乏优秀人才,即优秀人才的增多,但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较难胜任企业给予的工作的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了。因此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的持续增加。
2.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在毕业和就业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在职场的实际表现与素质能力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与许多用人单位对其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必然增加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难度。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还体现在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没有有效的提升,既其无法合理的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期望,因此无法增加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并且部分大学生还不具备独自进行创业的探索与创新的能力,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度近年来的持续攀升。
3.就业环境日益恶劣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也日益恶劣,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校的持续、高强度扩展,招生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大学生群体也相应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大军涌入职场。除此之外,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增多还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上述问题都导致了就业环境的不断恶劣。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等内容、坚持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了分析。
1.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和前提。在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知足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来通过本就业指导工作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企联合中心和政府辅助办公室的有效合作来促进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在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还应当注重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2.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注重对每个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诠释。从而能够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较为系统细致,就业指导实践也更有条理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较为合理的就业模式和就业趋势。除此之外,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可靠性和精确性的持续进步。
3.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
使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挖掘大学生的潜质,发挥其特长,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另外,在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则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学院与系别就业指导工作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企联合中心和政府辅助办公室的有效配合来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就业指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就业指导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铁.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构建与模式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黄哲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03
[3]王敏瑞.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03
[4]李守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12
[5]王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