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即将进入小学学习,它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环境及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为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特别重要,我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又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小学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还有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一名教师,我都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我经常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乐乐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孩子们产生了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三、潜移默化中鼓励“自信”
要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要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平时,我要求家长也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自信心以及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
工作中,我发现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而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了信心。所以教师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一个孩子的优势比另一个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四、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發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孩子自己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教师与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又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小学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还有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一名教师,我都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我经常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乐乐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孩子们产生了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三、潜移默化中鼓励“自信”
要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要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平时,我要求家长也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自信心以及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
工作中,我发现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而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了信心。所以教师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一个孩子的优势比另一个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四、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發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孩子自己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教师与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