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简称“整合”)的必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理论、观念、体制、软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当前开展的整合水平不高,效果不显著,甚至存在着不少误区,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广大授课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当前整合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实质性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误区之一:整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格格不入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新课程计划明确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整合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优化。
误区之二:整合的关键是资源的搜集与展示
我曾参与过一节高中历史网络课,是在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1台教师机+56台学生机,装有NewClass400教学系统,并与互联网相连)上的。课前授课教师搜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拷贝到每台学生机里(称作“资料库” ),老师本人也做了一个CAI课件保存在教师机中,可谓是运用了不少信息技术手段来准备这节课。然而,上课时却让我大失所望,因为40分钟时间大部分仍然是老师在控制,其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老师引入新课──演示CAI──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演示CAI──提出下一个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资料库”──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老师小结──练习巩固──老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新课。
虽然这节课有精心设计的CAI课件,有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库”,也有轰轰烈烈的小组讨论,更有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这算不算整合呢?我们姑且不评判它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也不追究它的“资料库”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只想知道它“整合”的目标是什么?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学还是协助老师轻松地教?显然,这节课从始至终都被老师那只无形的指挥棒操纵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学生的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仍然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因此,我们说这堂课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至多只能算是浅层次上的信息组合。
误区之三:整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因为整合涉及的问题太多。如学科间的差别、资源的性质、设备的性能、教师的素质、学生的水平等等,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照某一固定模式来进行整合。曾经有人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特点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一个基本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随之而来的就是,该校所有有关语文课的研究课、观摩课、评优课等都千篇一律地按照这一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无需情境想办法捏造情境,没有协作内容搞个游戏活动也说成是协作学习……。姑且不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至少缺乏针对性。如果生搬硬套,只会束缚授课教师的手脚,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极为不利。
误区之四: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缩写为CAI)+ 学生活动
目前很多学校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是,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受到以往CAI的影响,误认为整合就是“CAI + 学生活动”,是CAI的新形式。所以他们的改革仍然停留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不能触动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在教学结构(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触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这类本质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目前教改的一个有效途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力,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匹敌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为之去探究、去开发、去实践,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
误区之一:整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格格不入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新课程计划明确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整合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优化。
误区之二:整合的关键是资源的搜集与展示
我曾参与过一节高中历史网络课,是在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1台教师机+56台学生机,装有NewClass400教学系统,并与互联网相连)上的。课前授课教师搜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拷贝到每台学生机里(称作“资料库” ),老师本人也做了一个CAI课件保存在教师机中,可谓是运用了不少信息技术手段来准备这节课。然而,上课时却让我大失所望,因为40分钟时间大部分仍然是老师在控制,其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老师引入新课──演示CAI──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演示CAI──提出下一个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资料库”──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老师小结──练习巩固──老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新课。
虽然这节课有精心设计的CAI课件,有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库”,也有轰轰烈烈的小组讨论,更有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这算不算整合呢?我们姑且不评判它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也不追究它的“资料库”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只想知道它“整合”的目标是什么?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学还是协助老师轻松地教?显然,这节课从始至终都被老师那只无形的指挥棒操纵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学生的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仍然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因此,我们说这堂课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至多只能算是浅层次上的信息组合。
误区之三:整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因为整合涉及的问题太多。如学科间的差别、资源的性质、设备的性能、教师的素质、学生的水平等等,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照某一固定模式来进行整合。曾经有人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特点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一个基本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随之而来的就是,该校所有有关语文课的研究课、观摩课、评优课等都千篇一律地按照这一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无需情境想办法捏造情境,没有协作内容搞个游戏活动也说成是协作学习……。姑且不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至少缺乏针对性。如果生搬硬套,只会束缚授课教师的手脚,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极为不利。
误区之四: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缩写为CAI)+ 学生活动
目前很多学校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是,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受到以往CAI的影响,误认为整合就是“CAI + 学生活动”,是CAI的新形式。所以他们的改革仍然停留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不能触动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在教学结构(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触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这类本质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目前教改的一个有效途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力,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匹敌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为之去探究、去开发、去实践,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