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柳永那些富于阴柔之美的词作,向来为人所称道,然柳永词中展现的阳刚之美却为人所忽视。本文在承认柳永词富于阴柔之美的同时,旨在论述柳词中展现的阳刚之美。笔者认为,柳永词的阳刚之美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指柳永创作了富于阳刚美的词作以及柳词意象、意境上呈现的恢弘之气;特殊性指柳词中显现的一种精神力量——本色真诚。
  关键词:柳永词;阳刚之美;具体显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21
  一、刚柔相济,彰显大家本色
  姚鼐认为,天下“至文”应是“统二气(阴阳)之会而弗偏”的。然而,由于种种条件,事实上姚鼐所谓的“至文”很少出现,偏胜总是难免。但任何一个具有成熟风格的作家,绝不会偏执一端,或以阳刚济阴柔,或以阴柔济阳刚,使其风格日臻成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无不如此。柳永作为本宋词坛的巨手,自然也不会例外。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富有创作个性的词人。谈及柳永,人们大多关注他的婉约词作,而且柳永对于婉约词的贡献也向来为人所称道,连被称为“婉约词宗”的秦观,也曾被苏轼讥其“学柳七作词”,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不容质疑,柳词中富于阴柔之美的词作确属婉约词中的极品,然精心研读便不难发现:柳永词中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柳词中的阳刚之美亦别有风味,这种阳刚之美,如掣电流虹,显现着无法阻挡的艺术魅力。
  二、柳词中阳刚之美内涵的界定
  阳刚之美之于柳词,既有其一般的表现,又有其特殊的内涵。纵观柳词,不难发现,柳永已创作出许多富于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作,而且柳词在意象和意境方面,与前人相比,已有恢弘之气,富有阳刚之美的内蕴。这是柳词阳刚之美的一般性。而柳词中所展现的本色真诚,则是柳词阳刚之美的特殊性。
  三、柳永词阳刚之美的具体显现
  1. 柳永词阳刚之美的一般性
  (1)创作豪放词,显阳刚之美
  柳词给人印象较深的多是他的妓情词,殊不知,柳永不仅为词创制了长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技法,并且以“纵横奇逸之笔,慷慨豪迈之气”创作了风格多样的词作,显示了阳刚之美的内蕴。这类词如《望海潮》(东南形胜)、《鹤冲天》(黄金榜上)、《满江红》(骤雨初歇)、《双声子》(晚天萧索)等,俱堪称俊逸豪放之作,这些词作舒展、大气,涵养天地,极富阳刚之美。郑文焯在《大鹤山人词论》中曾指出:“屯田北宋专家,……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郑文焯的话,告诉我们,柳永确有阳刚之作。其中的《望海潮》大开大合,直起直落,“铺叙展衍,备足无馀,形容盛明,千载如同当日”,将“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这在当时都是无出其右的。词中“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壮景,亦非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敲铁绰板引吭高歌不可。柳永的《望海潮》在景色之壮美、声调之激越、气势之豪雄等方面,较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毫不逊色。而柳永作此词时,苏轼还未出生。《双声子》(晚天萧索)更是尽显阳刚之美: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该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上片写眼前景物,叹世事沧桑:当年夫差统治下的繁华姑苏已成一片荒丘,只有麋鹿的叫声出没其间,面对历史遗迹,自然不胜感慨。下片追忆历史词中纵论古人得失,感情豪迈,格调高远。其中“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的气势,“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的阔大气象,尤显阳刚之美。苏轼的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受到柳永“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的启迪。在布局谋篇和写景抒情上,也可见二词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苏轼讥其徒“学柳七作词”是不想学习柳永的阴柔之作,对于显示了阳刚之美的词作,他还是欣然接受了。
  (2)意象阔大,显阳刚之美
  前人论词,皆认为柳永的词作只是他“依红偎翠”的浪荡生活的记录,故其词的意象和意境都有一股凄迷的色调。但如果客观公允地评价柳词,便可发现,柳词中已有许多阔大、高远的意象,词境也注入了一股刚猛之气。
  “唐五代的温、韦、冯及宋初宴、欧诸贤,其词所笼罩的是广漠的伤春情绪。主人公多是纤弱的美女、失意的文人,活动的背景是庭院、芳径、浅池、细柳、残花、败絮之类,狭小的环境、细腻的感情、脆弱的性格、敏感的神经、短小的篇幅、幽深的意境,没有线性的事件,只是捕捉對人生的瞬间感受。”柳词虽然也继承了这些特点,但相比之下,无论在意象的选择上,还是意境的生发上,柳词都显示了一股浑厚的气势,极富阳刚之美。
  柳词在意象的选择上,虽有纤细、柔弱等特点,但已出现了阔大之景,如:“怒涛”“江枫”“天际”“皓月”“云涛”“烟浪”“骤雨”“千里烟波”“万里楚天”等,这些阔大之景,已有“大美”和“壮美”的气势;词中的主人公也多为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敢于追求、大胆泼辣的女性(《定风波·自春来》);活动的环境也由内而外;情感的表达也不是一味地伤感,而是注入了真诚与执着。
  以《雨霖铃》为例。《雨霖铃》透过这位男子的视角,使我们看到的景物不再是残红落花、飞絮败草,而是高树鸣蝉、乍停骤雨、千里烟波、万里楚天,即使是柳树月亮,也不再是花园中的弱柳、闺中之月,而是旷野之柳、异乡之月;其情思也不再是闺房女子的相思惜春,而是游子的浪萍难驻和仕宦之忧。
  (3)意境高远,显阳刚之美
  柳永词中因为选择了具有阔大、壮美的意象,词境也随之注入一股刚猛之气。柳永写羁愁离情,不是庭院深深的小景,而是登高临远、极目所望的阔大之景。词人将这些阔大之景融入自己的情感,以遒劲的笔力,写出了苍茫雄浑的境界,词境也因为这些阔大之景而更加开阔。   苏轼虽对柳永有轻视之意,但对他《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却评价道:“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唐诗最有特色的盛唐诗歌,而盛唐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所谓“唐人高处”,其实就是壮美的气象。而《八声甘州》中高远之景、高远之意境,和“唐人高处”是没有二致的。
  不难发现,柳永词的意象和意境不是如《周易·乾卦》中所言的那种“纯阳至刚”的恢弘,但在阴柔的外在形式下,其中仍有一股阳刚之气在蠢蠢欲动,那是更为深沉的潜在力量,这种潜在力量便是内容上的阳刚之美。如《雪梅香》:“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戚氏》:“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时登山”,《曲玉管》:“陇首云飞,江边云断……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等,这些表面富于阴柔之美的词句,气象本身就极富阔大气势,包孕着一种生命的律动,形成了柳词异于前人的高大博远的境界。这种生命律动之美,正是阳刚之美。
  2. 永词阳刚之美的特殊性:本色真诚,显阳刚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雅卑俗”几乎成为一个常识,“俗”一直处于被排斥的地位。词这个文学体裁,虽说“俗”是它的“胎记”,但一些文人士大夫仍不敢以俗词示人。只有柳永,毫无顾及地创作了大量的俗词,也因此把自己的仕途给葬送了。“雅”即是古的、正的、中和的,也就是说“雅”的始终不能突破古、正的条条框框,人们不能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不能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真感情。相反,在“俗”那里,却不存在这样一些正统的条条框框,人们可以发乎情,而止乎情之不能不止,所以,“俗”常常和“真”联系在一起。而柳词的“俗”就是柳永“真”的最好体现。
  柳永可以毫不理会外在世界的束缚,按照自己本来的意愿行事,说明他是一个本色真诚的人。“柳永与一般的词人不同,他不是拿词这种形式去表现什么,而是自身就生活在词的世界里,是以生命填词。”柳永以“真人真声”示人。他以意逆志,任性做人,任性填词,明知不可而为之,这种由真诚所致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几千年来文化积淀的人类道德精神力量的一种,这种力量喷薄激烈,贯穿柳永的一生,反映在词作中,则显示了柳词阳刚之美的一层特殊的内涵。
  柳永现存词213首,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情词中有146首是歌咏歌妓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妓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宋代时仍是鄙视妓女。士吏不愿娶娼为妇,认为有辱门庭。可柳永与世俗观念相反,他不愿把妓女当贱民看,认为她们外貌美丽,本质纯洁。《红楼梦》中贾宝玉称那些丫头是水做的骨头,柳永与贾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是没有二致的。所不同的是,柳永赞美的妓女比贾宝玉赞美的婢女地位更低贱。可见,柳永真是真诚之至。封建官吏可以三妻四妾,闲暇时还可以“偷香窃玉”,对他们来说,“香”和“玉”只是他们玩弄的对象,根本谈不上真诚。只有柳永,毫不掩饰与妓女的亲密关系:“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他将笔端伸向她们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苦闷和哀怨,关心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暗心伤”《少年游》;表现她们大胆泼辣、主动的爱情追求,如《定风波》(自春来);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和她们在长期接触和具有共同文艺旨趣基础上所建立的真正爱恋:“待做真个宅院,方信有始终(《集贤宾》)。”他从心底爱恋着这些歌妓,而表现这种感情最深刻、最具有艺术魅力的便是《忆帝京》:“也拟待,却回征。又争奈,已成千行。万里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对歌妓的真诚、真情、深情,与玩弄歌妓的王孙公子的薄情、负情,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柳永完全以真诚、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歌妓,丝毫没有轻视玩弄之意。
  温庭筠也写歌妓,但他笔下的歌妓不过是失意文人的化身,并不是要真正表现的对象。而韦庄词根本是以男性为主,以写自己为主。柳永和温、韦相比,明显不同:柳永因与歌妓的爱情断送了自己功名,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倾注在爱情中,为爱情忍受着上层社会的歧视,为爱情不得不做“白衣卿相”。这种不改初衷的真诚尽显风流!为何柳永的“真诚”被人骂为“浪荡子弟”“薄于操行”呢?不解!其实,封建官吏、士大夫混迹青楼的着实不少:周邦彦与李师师的香情艳事,人所共知;欧阳修、宴殊、苏轼等大词人是否出入妓馆我们且不追究,但其家中蓄妓娱乐却是百口莫辩的事实;徽宗皇帝也曾微服夜行,嫖名妓李师师。因为皇帝和官员是至高无上的,有谁敢说一个不字,干了丑事,而头上却闪耀着圣洁的光环,真是笑死人!
  由此可见,有狎妓经历的文人比比皆是,为何人们惟独要苛责于柳永呢?笔者认为这只能归功于他的真诚。这份傲视世人的真诚,如喷薄的火山,气势浩荡,游走于柳永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流淌在每一首词作中——本色真诚,尽显陽刚之美!
  四、柳永词显现阳刚之美的原因
  柳永词呈现阳刚之美既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也是词体发展的需要,这三个因素互相交融、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原因。
  1. 个人原因。柳永狂放不羁、真诚率直的个性,是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直接原因。一个作家的个性、人格上的某些东西,必然能从其作品中找到印记。所谓“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柳永出身于仕宦之家,从小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加上落第的打击,柳永渐渐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进而与之相背离,形成了自己狂放不羁、洒脱豪迈的个性。《艺苑雌黄》中记载:
  柳三变,字景庄,一名永,字蓍卿,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
  所谓“无复检约”,是指柳永强烈要求摆脱传统意识和封建到的观念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享乐,是柳永狂放不羁性格的写照。狂放不羁的个性融入到词作中,便形成了柳词阳刚之美的风格。
  2. 社会原因。一定时期的审美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审美心理对柳永词前后的反映,是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重要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   (柳三变词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官达后宫,且求其助。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
  ——陈师道《后山诗话》
  这则材料中蕴涵着审美心理演变时的规律。仁宗对柳词由“颇好之”到“不复歌”这一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变化,审美评价和去取标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为一个流行歌曲的欣赏者,仁宗和他的子民同样为通俗的柳词所倾倒,但作为统治者,他又不能纡尊降贵,将九五之尊的封建皇帝等同于微贱的市民的水准。出于维护最高统治者尊严的考虑,仁宗对柳词只能忍痛割爱。仁宗对柳词前后态度变化截然不同,是因为他与市民所持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审美评判标准。
  但柳永岂是一个随便任人抛弃的人?不是!柳永一旦受到抛弃,其叛逆、狂放不羁的性格便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社会的原因促进了柳永狂放性格的形成,更是柳词呈现阳刚之美的重要原因。
  3. 词体本身发展的需要。词,起源于民间,无论是意象还是意境,都呈現出凄迷的色调,“靡靡之音”充塞了整个词坛,极少例外。经唐、五代、宋初的发展,词体不断积蓄自己的潜力,准备有一天蓄势待发。柳永恰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具备承担这个任务的潜能,加之社会的原因,词到了柳永手里,已有了铿锵之意。虽然并没有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但他毕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收获。他勇敢地承担创意、创调、创法的任务,为词的向上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换言之,如果哪个时代没有柳永这号人物,这种局面也会发生。也就是说,柳词呈现阳刚之美是词体发展的需要,也是词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柳永词这个艺术园囿里,既有动人春思的昌条冶叶,又有拔地倚天的奇峰怪石。柔美的佳作固是本色之调,刚美的妙品也应视为生花妙笔。我们应该肯定柳词世界中展现的阳刚之美。
  参考文献:
  [1] 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松如.中国诗歌美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崇仁中学 312400)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的古诗文教学是一大难点,很多老师生怕学生读不懂、听不懂,对古诗文里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进行详细地释义。这种“狂风暴雨式”的教学,虽然详细至极,但是越讲我们的学生越觉得古诗文难,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越少,效果也就越差。怎样才能让学生不畏惧这些深奥的古诗文呢?本文在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下,讲述了语感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力求让小学中低段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雨声”的“柔风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出来,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和优化,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唯有如此体育教学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义加以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目标
摘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普遍较多,如果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强化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将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过于被动。而乡土地理作为与学生所处生活环境较为贴近的地理科目,无论是知识点还是涵盖的地理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存在较大关联,这就说明,乡土地理与学生的生活现状更加相符,相对的其展示出的地理知识也就更加形象及细化,这就能够应用直接教学模式将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乡土地理对于加深学生对
摘要: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高质量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该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地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
摘要:随着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尝试和探讨,是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结合2015年廣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展评暨观摩会的观摩学习及平时个人的课堂教学体会及反思,从利用信息差进行有效的导入、动态生成的课堂以及学生为主体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过程能否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喜欢的,而且是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会使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得到发展和完善,合作意识得到提升,自我认识也更加全面客观。  关键词: 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春期。他们身心迅速发育,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 同时进入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
摘要:德育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体会与研究,从四个方面对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素材;德育渗透;言传身教;寓教于乐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
摘要:课前预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学习,还是哪个阶段的学习,都需要提前预习加深学生理解,从而更容易达到既定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中,如不做到提前预习,則学生很难尽快进入文章的内容理解中,致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不能很好地呈现课堂学习效果。文章以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前预习;《孔乙己》  当前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师的语言
摘要: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众多合作学习方式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课堂也因"合作学习"而一改以往单一、乏味的现状,逐渐变得活泼起来。  关键词: 小组;学科教学;应用  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顾及教学内容和已有经验,不把学生看成动态的发展个体,不考虑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合理地运用课外资源。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会使英语课堂更具实效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英语,并使他们能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持续的学习兴趣,爱上英语课堂。  关键词:仁爱版英语教材;课标;学习兴趣;课外资源;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089  一、在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