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中模糊的人物角色的叙事意义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qu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世说新语》一千一百三十则笔记(故事)中渗透(存在)着以“人”“或”为例的一系列模糊的人物角色,他们时常被读者忽略却意义重大。在文本叙事中,这些模糊的人物角色或协助展开叙事,成为构成情节的真正链接,或突显魏晋人物乃至整个社会的品貌,或表明叙述者的立场。他们是刘义庆展开叙事、刻画人物、表现历史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模糊的人物角色所蕴含的叙事意义的分析可看出《世说新语》在叙事技巧、刻画人物、表现历史真实上所具有的度艺术价值。
  关键词:《世说新语》 模糊的人 叙事 意义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1}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志人小说早期代表作中的一朵奇葩,《世说新语》所触及的人物约一千五百余人,有名士,有僧侣,亦有妇孺,然不管是何种人物均被刻画得生动形象。鲁迅评价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丽,下至缪惑,亦资一笑。”{2}笔者认为《世说新语》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高的评价,离不开作品中存在的那些模糊的人物角色,然而它们一直为读者所忽视。在《世说新语》一千一百三十则笔记中,时常出现以“人”“或”来表示的人格符号,他们被渗透到文本中,具有对话功能和个性色彩却无名无姓,行踪不定。因其符号性的存在使得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忽略了他们,但他们却是刘义庆展开叙事、刻画人物、表现历史真实的重要工具。
  一、“人”“或”的功能 在众人关注《世说新语》的诗情画意,作者用精妙之笔描绘遥远时代精英们活色生香的表演时,我们卸掉了对那些无名、无姓,不知身份、地位,没有形貌、表情的“人”“或”的关注眼神。然而一旦将这些貌似可有可无的“人”“或”抽离文本,或会导致相关的生活情景被取消,或会导致故事情节无法顺利展开,这一现象不得不使笔者对“人”“或”的叙事功能做一番探讨。
  在叙事学中被置于突出地位的情节分为三层,由底层到高层分别为:功能、序列、情节。而处于底层的功能,既是叙事文结构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故事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巴尔特在坚持功能是最小的叙事单位的前提下,主张将功能运用于整个叙事文本的结构分析。“一部叙事作品从来就只是由种种功能构成的,其中的一切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意义。这不是(叙述者方面的)艺术问题,而是结构问题。”{3}同时他还提出叙事作品中的功能根据叙事成分在结构中的性质划分。“功能时而由大于句子的单位(从长短不一的句组甚至到整部作品)来体现,时而由小于句子的单位(句段、单词,甚至仅仅是单词中的某些文学因素)来体现。”{4}《世说新语》中易被人忽视的“人”“或”二字正居于情节的最底层,常起着将一个叙事部分过渡到另一个叙事部分的作用,具有推波助澜,协助展开叙事的功能。
  “雅量第六”第十五则中有这么一段叙述: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馀两小麓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5}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是作者为这个故事设置的引人入胜的开头。为继续叙述下面的故事,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两个目击者。通过这“人”“或”的两双眼睛去展开叙事:祖士少在别人发现其整理财物时,便将还未整理好的两小箱财物放于自己身后,并侧过身小心地挡着,还带着点儿心神不定的样子;阮遥集在别人看到他为木屐打蜡时叹息道:“不知这一辈子还会穿几双木屐!”说话时神态安详自在。“人”“或”的设置推动了叙事的展开。最后读者也自然而然地从这两件事的对比中看出两个人的高下,可谓是水到渠成。
  又如“德行第一”第十三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6}
  在这则事件的叙述里始终离不开这个“人”,从华歆、王朗乘船避难之初到快被强盗追上,华歆和王朗的言行始终都围绕这个“人”展开。首先是这个“人”要求搭船,华歆感到为难,而王朗让这个“人”上了船,当快被强盗追上时,王朗却想舍弃这个“人”,而华歆仍旧带着这个“人”。经由此事,世人评定歆、郎之优劣。在这里,作者将这个“人”安排为整件事情的经历者,贯穿整个事件的始末,更是看出华歆和王朗优劣的重要因素。
  经过如此淘洗,与生活着的个性没有半点干涉的“人”“或”却随时随地能与活跃在前台的魏晋名士们的生活境遇关联起来。他们在《世说新语》中反复出现,积极渗透到各个叙事段落,结合具体的语境,化成构成情节的真正铰链,是刘义庆展开叙事,勾画人物风度挥之不去的魔影,具有隐秘而实在的建构力量。
  二、“人”“或”的符号阅读 笔者始终认为,刘义庆对“人”“或”的书写并未达到一种深度的自觉,但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是能指与所指的复合,同样“人”“或”这类模糊的人虽直接表达出来的声音、形象有限,也未引人注目,却参与了文本的意蕴建构,出其不意地为读者展示了魏晋名士乃至魏晋整个社会的活脱脱的人格精神。
  “德行第一”第十八则: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馀,补不足,天之道也。”{7}
  “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一语意蕴颇深,断断不可略而不置,若非此“或”之笑,则无裴楷之答,裴楷的回答为其不可思议的做法提供了一种解释。实际上,皇亲国戚中的那些贫穷的人的生活好坏与他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并且这个“人”指出裴楷是“乞物行惠”,说明裴楷为促成这件事费了很多心思,甚至放下自己的尊严。然“损有馀,补不足,天之道也”之答,则使裴令公不争物务,清静自守的性格跃然于目前。或之讥与人之答相激,亦使晋人的风神高迈腾跃于我们内心。   综上所述,若用“人”“或”二字表达声音、形象,恐怕只能展现出个大概,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正因为这类模糊的人的存在,也诱发出了主体人物的某方面性格,随着“人”“或”个性性格的退化乃至消失,主体人物的深层性格便愈益凸显,终至于跃升为整个时代特有的某种情绪和思想,使魏晋人物的精神风貌纤毫毕现。
  三、“人”“或”下的视角 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占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8}诚然叙述者以不同的身份或角度出现在事件中,便会导致其在叙述事件中呈现出别样的口吻。那么,对于《世说新语》这样一部“纂缉旧文,非由自造”的作品而言,窃以为,“人”、“或”这一类不起眼的模糊的人着实体现了《世说新语》叙述视角的一大特点:戏剧家的角度。
  “任诞第二十三”第十一则: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9}
  世说新语的叙述者将阮籍置于一个旁若无人之境,先用一个“或”之问引出裴之答,对比出阮籍之至性至情,超然于世俗;再用一个“时人叹为两得其中”表示当时众人既认同裴楷之言,又认可阮籍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经过如此描述,亦使得叙述者不需出面重复评说,只需隐身于幕后,做一个旁观者静静观看这一幕,与读者共同品味阮籍的神气宴然,纵情啸咏。
  刘义庆使用“人”“或”这类不具任何人性特征的符号使自己置身事外,让事件更为客观化。台湾学者梅家玲亦认为,《世说新语》的“叙事者力图将自我主观的陈述自作品中抽离,转而化为剧场,让当事者自行‘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角色。因而,读者在《世说新语》中看到的,往往是主体人物现场的立即表演,而不是叙事者的间接撰述。”{10}刘义庆在事件中通过对模糊的人的设置,借他人之口传自我之声,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安排,借助这些被世人忽视“人”“或”传达出了耐人寻味的魅力,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暗度陈仓”。
  《世说新语》中的模糊的人——“人”“或”一直以来被读者所忽略,我们不会对这个“模糊的人”的身份、性格追根刨底,看似可有可无的存在却对整个文本的叙事效果影响甚大。不管作者在写作时是否刻意使用了这个“模糊的人”的角色,他存在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模糊的人”的存在突显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巧妙的叙事、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表现历史真实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①{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页,第34页。
  {3}{4} 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载自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第12页。
  {5}{6}{7}{9}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4页,第13页,第20页,第634页。
  {8} 路伯克:《小说技巧》,考克斯与怀门公司1966年版,第251页。
  {10} 梅家玲:《〈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台北)《人文及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广泛的社会内容和对女性生活的关注而著称于世。《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为成熟的一部作品,也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活状态、女性的成长。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的成长历程,意在展示多萝西娅从思想局限到视野开阔、从盲目幻想到认识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 多萝西娅
期刊
摘 要:在作品《蟑螂》中,布鲁诺·舒尔茨延续了他绮丽鬼魅的文风,这一次他把父亲变形成了一只蟑螂,在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背后是舒尔茨对现实生活恐惧与逃避的真实心理写照。由人变成蟑螂其实是在逃避痛苦的现实,文中那个单枪匹马挣扎在现实与幻想边缘的人,既是父亲也是舒尔茨本人。  关键词:《蟑螂》 变形 荒诞与真实  尽管布鲁诺·舒尔茨在文学史上仅仅留下了两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和一些零散的书信稿,其作品也并未引
期刊
学界对吝啬鬼系列形象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所体现出的社会认识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戏剧史上两个吝啬鬼夏洛克与阿巴贡性格系统的观照,阐明莎士比亚和莫里哀在人物性格塑造方法上的特点及其成因,彰显其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期刊
摘 要:白先勇以现代意识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原作相差了四百余年,时空的悬隔、个人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两者的诸多不同。通过对两者文本出目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在出目的删减、出目的增加、出目前后顺序的改变三个方面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汤、白二人在个人意识与戏剧意识方面的不同。指出这些不同之处对于我们理解汤显祖《牡丹亭》的内涵以及应当如何看待青春版《牡丹亭》都
期刊
摘 要:王维《辛夷坞》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辛夷花自开自落的宁静世界,更多的是展示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与顽强生命力的世界;不仅仅表达了诗人旷放超逸的情怀,更多地展示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缠绵悱恻,深情绵邈。  关键词:王维 辛夷坞 旷放超逸 深情绵邈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这首《辛夷坞》一向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诗人“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的诗歌艺术特色
期刊
摘 要:《白雪公主后传》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的颠覆,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该时期是美国女性主义崛起的时代。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这种思想的崛起令男女双方都感到迷茫,男性地位与女性主义思想觉醒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迸发,但在男权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女性仍然摆脱不了充当男性“附庸”的悲剧命运,这也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关键词:《
期刊
我亲爱的小孩:  四月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英国诗人艾略特。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  培育出丁香,把记忆和欲望  混合在一起,用春雨  搅动迟钝的根蒂  ——《荒原》节选  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暮春,诗人却说四月最残忍?明明花儿都开得那么热闹,明明天气变得那么暖和,比起那寒冷又潮湿的冬天,难道不更加生机勃勃?  记得小时候给你读到这段诗,你不免疑惑,问我为什么四月最残忍。虽然也熟悉“夜来风
期刊
那些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碎片,在我的生命时空里,化作了永恒的满天星光……  多年前,在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儿童文学研究生课程的第一堂课上,教授让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童年阅读经历。一位美国女生分享了她的童年记忆。她的家在农场,小时候,爸爸常抱着她,坐在谷仓前给她读故事。虽然她不记得爸爸读的是哪本书,但是她一直记得被抱在怀里的感觉,记得爸爸的声音,甚至记得身后那谷仓的味道,所以她爱上了儿童文学。  这位
期刊
摘 要:阿尔贝·加缪的名作《鼠疫》一般被理解为一部用象征手法写成的哲理小说,它用一个被鼠疫侵袭的小城奥兰来隐喻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法国,并为“人如何走出荒诞”这一命题指出了某种出路。然而除此之外,《鼠疫》还是一部以瘟疫为隐喻的作品,学界长期以来对作品本身进行的多种阐释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瘟疫在人类社会中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以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作为潜在的文本,力图分析《鼠疫》中瘟疫的多种隐喻,并结
期刊
摘 要:李渔作为一名戏曲理论家,在戏曲史上是不能忽略的。而他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的戏曲理论,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其《闲情偶寄》一书中。本文主要以《闲情偶寄》为例,来浅谈李渔的戏曲理论。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李渔的生平;第二章主要介绍《闲情偶寄》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章为本文重点,主要介绍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从戏曲结构理论、戏曲语言理论和戏曲音律理论三个方面来着重分析。  关键词:李渔 《闲情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