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有无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tao3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芾反对写大字时用力捉笔,以免把字写得“愈无筋骨神气”。他主张写大字“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他反对字体结构追求表面的均衡,主张不拘笔画的多少、肥瘦,“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
  米芾这些论书法美丑的观点,是否可以间接理解他对石头之美的判断,可能与他拜石的痴劲有点联系,难说。他还认为,书艺之美,在于“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他的这些书论,是在反对矫作而强调自然。因而可以设想,在米芾眼里的石头之美,也应当美在它那非“刻意做作”的自然天性吧。包括对自己,米芾否定同时代书法家的论点虽可能含有偏见,但他那“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这种用心专一以求得趣的主张,和我们现在对观赏石的审美特征的理解,用什么标准作为判断美丑的依据,有没有相对的联系?
  这块安徽灵璧石,是杭州奇石馆赠予的。凝固了的石头虽不能弹跳,但从它的正面看来,三叠式的基本形态显示出的动势,能使人联想起行书“之”字或楷书的“之”字少了一点。不过,此石像不像某个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倾向多变的各个局部,和上引米芾论书法的美——“真有飞动之势”的论点相吻合。……而且,观赏石和雕塑以及书法艺术之间,也能看到它们的内在联系。
  赏石而引起势欲飞动的联想,既源于观赏石的形体特征,也源于观赏者的鉴赏能力。供观赏的石头在形态方面具备一种魔力,能够激发观赏者的想象,这是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可贵的审美特征。动势作为人们对石头形态的特殊感觉,它与艺术的联系基于自身的美;这样的美,不是观赏者主观随意地幻想出来的,也不是主观条件不同的观赏者都能敏锐地感觉到的。
  孔子看山而引起了“仁者乐山”的感受,分明是有主观性的。人们对山石的审美境界做出判断,是山石形态与主体的审美趣味相结合的结果。人们对山石美丑的评价,既与他的审美能力及知识的广狭有关,也是观赏对象对观赏主体人格素养的一种检验。也许,因为有许多人“乐山”,这山反过来创造了不少“仁者”呢。
其他文献
我们讨论市场,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市场。狭义的市场是商品进行买和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的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反映了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商品的可供量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所以,奇石市场不仅是奇石交易的场所,而且也反映了奇石采集者、经营者、消费者(收藏者)之间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图示为:   图示表明,采集者所采集的奇
期刊
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公元1036-1101年)由知徐州改知湖州,赴任路经灵璧,作《灵璧张氏园亭记》称:“其中因汴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苏轼喜爱这个山水相依的庭院,继而论道:“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最后又说:“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表达了苏轼乐天知命、终老山林的心境。  苏轼声名远播,遭到朝中李定等人陷害,《灵璧张氏
期刊
在我国南方,“石胆”的产区至少有十处,但质量最好、品种最全、具体产地最多者,首推云南,其次为广西、贵州和湖南三省区。在云南的几个主产地中,以会泽县与东川市接壤地带的会泽驾车乡所产者为我国石胆、铁胆之最;滇池西南晋宁县之昆阳磷矿所产者次之。由于笔者曾仅论述了前者(详见云南省观赏石协会会刊《云南石文化》2009年3月18日,总第九期第三、四版),所以多数人只熟悉驾车乡“铁胆泥石流大沟”所产的石胆/铁胆
期刊
奇石的价格很难猜,常常令人莫衷一是,有的石头不大,敢叫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有的只是几块钱而已。  奇石的事儿很难说,两块同种大小类似的石头,有眼无眼可不一样,只要有眼,不管“红眼黑眼”,便可攀龙附凤,没眼的便沦为一条草蛇;类似什么有洞没洞的、有形无形的、有水无水的、有峰无峰的、有头无头的……在品位和价格上也都是如隔天地,落差极大!  奇石的优劣很难定。于人而言,有好红的,有好白的,有好
期刊
“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这句常被石商挂在嘴边的经典语录,不仅是奇石这种特殊商品经营特点的真实写照,更道尽店主们在坚守中承受寂寞,在寂寞中迎接收获的苦与乐。  开石店,似乎注定要坚守寂寞。而如何在寂寞中经营,在寂寞中坚持,让一位普通石商告诉我们其中的酸甜苦辣……  采访对象:唯一奇石馆馆主张成 玩石资历:18年  建馆时间:2000年主营石种:戈壁石    唯一石馆,一个以地方单一石种为主要经营
期刊
黄河及黄河石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等九个省、自治区,由山东进入渤海。沿途岩石坠入河道中,经河水的搬运、冲击形成黄河石。黄河石为水成的卵石,主要产于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至宁夏青铜峡水库、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至小浪底水库的黄河河道里。  由于黄河水系基本覆盖了西北高原各大山脉,而各山脉的生成年代不一,山岩成因复杂多变,外加岩石的硬度、经搬运时间和距离等因素,致使黄河
期刊
最近几个月,赏石类报纸、杂志不约而同地给全国石友传递着一个信息:石市低迷。一时间,“分析”低迷、“应对”低迷的文章纷纷出炉。  有人说是“天价”惹的祸,有人说是市场缺乏规范,有人说是石友水平不高、赏石文化缺失等,于是就有人出谋划策:诚信经营、低成本运作;薄利多销,提高水平和眼力……  大家莫衷一是,又都有些道理。我认为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市场规律。大的经济环境的起伏左右着艺术品市场的起伏,更何
期刊
我还不太懂各种岩石在多少亿万年前的成因,但我希望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对观赏石之美可能会引起一些新的发现。  这种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心态,可能增加审美活动的兴奋感。……但我知道,读者不会因为我讲不出每块石头的出身和来历而责怪我无知。也许正因为我的写作有这样的弱点,读者可能情不自禁地替我的描述作些有关地质学知识的补充。  我自己对待身边的这些有个性的石头的兴趣,不免既有差别又有变化。正如我读《红楼梦》,对
期刊
中国赏石文化发展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玉石的发现、认识、玉器的雕制和赏玩,或为礼器,或为饰品。  什么叫玉?玉石也属于岩石。地壳中的岩石有上千种,但只有质地细腻、品性坚韧、光泽油润、颜色美观的数十种岩石才可称作玉。古人对玉的解释是:“玉者,美石也。”《辞海》释玉为:“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说文解字段注》又释玉曰:“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
期刊
赏石文化,离不开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我国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期。士人回归自然、注重意境和生命的体认,成为风尚。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被称为山水诗创始人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在《山居赋》中说:“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这标志着当时的园林追求自然与意境的自觉。谢灵运的山居在会稽山(今绍兴)中,包括南北两山之间的大片山水,修建了两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