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科平老师提出的“童真语文”主张,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节律相吻合,与语文教学规律相契合的教学理想。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独有的视角出发,去找寻文本教学的生长点,出发,坚持以儿童为主体,创设一个符合儿童发展特征和年龄特点的语文世界,在顺应儿童本位的过程中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让儿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一、创设“真”情境,构建童真语文课堂生态
童真语文课堂要注重语文课堂生态建构,从传统语文课堂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迎合儿童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借助情境直观、形象等优势,弥补儿童抽象思维的不足,为儿童创造富有生活情趣、语文情味的原生态课堂环境。在和谐、自然、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儿童主体地位,激发儿童语文学习兴趣,引领儿童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学习,让教、学、做自然发生。
《走月亮》一课,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儿童利用课前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绘画月夜图景,并给自己绘制的图画配上诗句,在课前张贴在教室四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一遍播放优美的音乐,一遍展示儿童绘制的月夜图,让儿童交流自己作品的创意。最后,引导儿童交流自己对月夜的感受,自然地引出学习内容《走月亮》。
这个环节,注重课前学习环节的铺垫,引导儿童利用绘画的形式绘制月夜图景,并为图景配上月夜诗句,迎合儿童喜欢绘画的认知特点,运用儿童的话语方式表现月夜,调动儿童生活经验,促进语文教学和美术学科的融合。同时,运用语文的方式,给图画配上月夜古诗句,调动儿童语文学习积累,唤醒儿童月夜记忆,营造出富有童真、童趣的生态化教学环境,有效激发了儿童语文学习兴趣,营造出适宜的课堂学习环境。
二、开展“真”朗读,增强童真课堂感知模态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借助语言的形式传递思想、情感。语文课堂学习中,儿童要触摸到文本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感受到文本之趣,必须要凭借文本语言。因此,童真语文课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儿童的学,一切学习活动都要依附于文本语言,增强儿童对文本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给儿童创造充足的朗读时间,发挥儿童在朗读中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儿童采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走月亮》一课,我设计了一下几重朗读活动: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流畅、正确;同桌展示,同桌为一组,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同桌配合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如可以采用分段协作朗读的方式;分享朗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自由选择一个角度,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理由。最后,在朗读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理解,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这个环节以朗读为抓手,致力于追求真朗读,对朗读活动进行层次化设计。通过自由朗读,给儿童创造自主朗读的机会,使朗读体现出个性化特色,解决文本朗读的基任务;通过同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强化儿童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意识,发挥学生同伴学习优势;分享朗读,进一步扩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为学生创造朗读展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分享朗读,初步感受文本的趣味性。最后,通过解释文题“走月亮”的意思,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获得整体感知,为文本细读进行有效铺垫。朗读设计充分尊重儿童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朗读创造的机会,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初步感知文本。
三、引领“真”发问,激活童真语文课堂内需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价值,因此小学语文童真课堂的建构要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问到底的现象,将课堂问题提出的权利交给学生,引领学生“真”发问,根据自己对文本初步感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体现学生内在学习需求,激活学生动力体系,让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的引领下进入到课文,并通过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深入文本,感受文本蕴藏的童真童趣。
《走月亮》一课,通过多重朗读,学生对文章题目“走月亮”获得初步理解,认为就是在月夜下散步。此时,我顺势引出“走月亮”的习俗,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人们喜欢在有月亮的夜晚,在月夜下游玩、嬉闹、散步,被称为走月亮。根据文章的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请你提出一些问题,并尝试为我们进行解答。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月夜發生了怎样的故事?有哪些人物?月夜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回忆月夜下散步的情景……学生们通过自主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学生在自主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以便实施有效的过程引导,确保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捕捉介入时机,引导文本解读不断推向深入。例如,提问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本文是侧重于写景还是叙事?围绕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将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围绕写景进行阐述,一组围绕叙事进行阐述。通过课堂辩论活动,让儿童认识到月夜为叙事和人物活动搭建了场景,较好地突出了文本主题。
四、引发“真”探究,提高童真语文课堂深度
童真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要打破课堂束缚,引导学生从课堂延展开来,从文本拓展开去,引发学生真探究,使语文课堂从文本走向生活,提高童真语文课堂深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童真童趣,使教和学有机地的统摄于做中,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走月亮》一课,我抓住文末“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妈妈走月亮!”一句,引导儿童围绕“奇妙”一词展开探究活动,说说夜晚“奇妙”在哪里?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文本具体的句子,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和同学们一同分享某个特定场景下的亲情故事,并探究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物触发的情感和感受不同。
这个环节抓住文本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探究活动既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又紧扣文本内容,使探究活动体现出浓厚的语文味儿。探究活动设计又注重层次性,在文本探究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特定场景下的亲情故事,使探究延展至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助于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提高生活品质,深化生活
感悟。
总之,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往往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童真课堂新特质,让语文教学置于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沃土,才能赋予语文课堂以生命的张力,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226600)
一、创设“真”情境,构建童真语文课堂生态
童真语文课堂要注重语文课堂生态建构,从传统语文课堂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迎合儿童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借助情境直观、形象等优势,弥补儿童抽象思维的不足,为儿童创造富有生活情趣、语文情味的原生态课堂环境。在和谐、自然、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儿童主体地位,激发儿童语文学习兴趣,引领儿童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学习,让教、学、做自然发生。
《走月亮》一课,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儿童利用课前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绘画月夜图景,并给自己绘制的图画配上诗句,在课前张贴在教室四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一遍播放优美的音乐,一遍展示儿童绘制的月夜图,让儿童交流自己作品的创意。最后,引导儿童交流自己对月夜的感受,自然地引出学习内容《走月亮》。
这个环节,注重课前学习环节的铺垫,引导儿童利用绘画的形式绘制月夜图景,并为图景配上月夜诗句,迎合儿童喜欢绘画的认知特点,运用儿童的话语方式表现月夜,调动儿童生活经验,促进语文教学和美术学科的融合。同时,运用语文的方式,给图画配上月夜古诗句,调动儿童语文学习积累,唤醒儿童月夜记忆,营造出富有童真、童趣的生态化教学环境,有效激发了儿童语文学习兴趣,营造出适宜的课堂学习环境。
二、开展“真”朗读,增强童真课堂感知模态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借助语言的形式传递思想、情感。语文课堂学习中,儿童要触摸到文本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感受到文本之趣,必须要凭借文本语言。因此,童真语文课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儿童的学,一切学习活动都要依附于文本语言,增强儿童对文本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给儿童创造充足的朗读时间,发挥儿童在朗读中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儿童采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走月亮》一课,我设计了一下几重朗读活动: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流畅、正确;同桌展示,同桌为一组,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同桌配合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如可以采用分段协作朗读的方式;分享朗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自由选择一个角度,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理由。最后,在朗读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理解,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这个环节以朗读为抓手,致力于追求真朗读,对朗读活动进行层次化设计。通过自由朗读,给儿童创造自主朗读的机会,使朗读体现出个性化特色,解决文本朗读的基任务;通过同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强化儿童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意识,发挥学生同伴学习优势;分享朗读,进一步扩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为学生创造朗读展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分享朗读,初步感受文本的趣味性。最后,通过解释文题“走月亮”的意思,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获得整体感知,为文本细读进行有效铺垫。朗读设计充分尊重儿童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朗读创造的机会,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初步感知文本。
三、引领“真”发问,激活童真语文课堂内需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价值,因此小学语文童真课堂的建构要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问到底的现象,将课堂问题提出的权利交给学生,引领学生“真”发问,根据自己对文本初步感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体现学生内在学习需求,激活学生动力体系,让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的引领下进入到课文,并通过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深入文本,感受文本蕴藏的童真童趣。
《走月亮》一课,通过多重朗读,学生对文章题目“走月亮”获得初步理解,认为就是在月夜下散步。此时,我顺势引出“走月亮”的习俗,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人们喜欢在有月亮的夜晚,在月夜下游玩、嬉闹、散步,被称为走月亮。根据文章的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请你提出一些问题,并尝试为我们进行解答。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月夜發生了怎样的故事?有哪些人物?月夜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回忆月夜下散步的情景……学生们通过自主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学生在自主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以便实施有效的过程引导,确保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捕捉介入时机,引导文本解读不断推向深入。例如,提问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本文是侧重于写景还是叙事?围绕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将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围绕写景进行阐述,一组围绕叙事进行阐述。通过课堂辩论活动,让儿童认识到月夜为叙事和人物活动搭建了场景,较好地突出了文本主题。
四、引发“真”探究,提高童真语文课堂深度
童真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要打破课堂束缚,引导学生从课堂延展开来,从文本拓展开去,引发学生真探究,使语文课堂从文本走向生活,提高童真语文课堂深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童真童趣,使教和学有机地的统摄于做中,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走月亮》一课,我抓住文末“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妈妈走月亮!”一句,引导儿童围绕“奇妙”一词展开探究活动,说说夜晚“奇妙”在哪里?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文本具体的句子,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和同学们一同分享某个特定场景下的亲情故事,并探究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物触发的情感和感受不同。
这个环节抓住文本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探究活动既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又紧扣文本内容,使探究活动体现出浓厚的语文味儿。探究活动设计又注重层次性,在文本探究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特定场景下的亲情故事,使探究延展至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助于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提高生活品质,深化生活
感悟。
总之,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往往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童真课堂新特质,让语文教学置于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沃土,才能赋予语文课堂以生命的张力,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