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庄老字号发现之旅之三: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繁华已如烟云,百年的过往带着茶香,飘远稀缈。
  在岁月的步履里,我们看到辉煌散去沧桑满怀。追寻百年茶庄老字号,不是追忆,而是发现。
  在中国茶庄的历史上,张一元是一个传奇。
  张一元茶庄,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由安徽歙县定潭村人张文卿于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定名“张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他在茶市的风云故事,可以载入现代茶叶营销的教科书。
  在这里喝到茶醇香的味道,可穿越百年的时空。
  
   从前门站下车,闻着茶香,张一元茶庄很快就在眼前出现了。
   以前我一直以为北京人没有喝下午茶的习惯,总觉得在北京这个连呼吸都忙忙碌碌的城市里,拿出一个下午去细品一杯清茶是一件再奢侈不过的事情。茶,沉静优雅,淡香宜人,犹如一个不善言语但内涵丰富的男子,又如同一个即使素面朝天也掩不住天生丽质的女子。除非有相当的心境,否则,任何一丝不安都会破坏了原本该属于茶的境界。想到这里,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张一元茶庄会躲在前门狭长的胡同中,而不是在到处都是茶馆的茶叶一条街里。因为张一元的茶是需要让人细细品味的,它拒绝任何浮躁。就像张一元的茶一样,历经百年的时间,需要的是每一步的仔细与踏实,它同样拒绝任何尘世的喧闹。
   作为百年老字号的张一元,在北京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新茶上市的季节,注定会有一大批新老茶友们来到张一元,买上几包自己爱喝的茶。这个店的老板徐年子说:“我们这儿一天得来好几千人呢。”
   翻开张一元茶庄的历史,发现远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一家张一元茶庄就已经在北京出现了。掐指一算,原来张一元陪伴北京人已经喝了一个多世纪的茶了。
  也许张一元茶庄的创始人张文卿在他的一元茶庄开业的那一天,都未曾想过,他的茶庄,会陪伴北京人走过百年的光阴。一元,取意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寓意开市大吉,不断创新发展。安徽人张文卿希望这名号能给他的买卖带来永远的兴旺发达。在创办大栅栏张一元茶庄后,1925年,张文卿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在福州郊外半山坡上,盖了几十间房子,雇佣当地雇工,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并买花自己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在京城百姓中广为流传,即使是挑剔的北京人,也被茉莉小叶花茶的清汤香馨迷倒。
  张文卿自己办茶场,不仅可以窨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卖得便宜。张一元茶庄还经常派人到一些茶店了解售价,掌握商品行情,并且买回别人销售的茶叶,与自家同级茶叶比较,以便使自家的茶叶质量优于同行。
   在当时北京的商店中,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据说,当时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人。
   前门店的徐经理说,不管什么时候,张一元总是力争做到让每一个顾客都满意。就像最开始的时候一样,老板会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茶庄还有电话和函购业务,凡买2.5公斤以上茶叶者,都送货上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张一元茶庄的茶香悠悠地飘荡开来,永远不会在这条街上散去,永远不会在喜欢喝茶的人心中散去。
   1947年茶庄失火使张一元茶庄一蹶不振。1952年,观音寺张一元茶庄和大栅栏的张一元文记茶庄合并。1990年在北京召开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亚奥理事会官员和各国运动员慕名来买茶叶的络绎不绝 。1992年,以张一元茶庄为主成立了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公司成立后,在弘扬张一元老字号传统的同时,适应市场,多方努力,使张一元一些失传断档的传统品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
   现在的张一元茶庄既有龙井、碧螺春、 君山银针等名茶,又有深受京城及北方人喜欢的各种档次的花茶、紧压茶、红茶、保健茶等;同时还相继推出张一元包装系列礼品茶,其茶叶品种多达二百余种。
   其实弘扬茶文化最离不开的还是人,因为茶由人制,茶境由人创,茶水由人鉴,茶器由人选,人才是传播茶文化的主体。在张一元茶楼,夏天您看到的茶艺小姐就像那淡雅飘香的茉莉花,冬天则像是绿叶镶红边凝重的乌龙茶。从她们的服饰上就能体现出茶的韵味,“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艺术格调,充斥在茶楼的每个角落和空间。处在这样的环境、意境和人境当中,再沏上一杯好茶,伴随着氤氲的茶香,似乎让人“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了。
   不同经历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语言来诠释自己的人生, 在张一元茶的世界里,人们则是用茶去看人生。躲在小阁楼上,泡上一杯普洱茶,在悠悠的茶香中,听着窗外老北京的吆喝声,品茶中那一丝丝苦涩,留在唇中的,是历经甘苦的醇香。那种淡香,那点苦涩,那些甘味,其实就是在演绎喝茶者的人生经历。在大栅栏里的张一元茶庄喝茶,茶香四溢的时候,时空似乎已经转到百年前了。或许,这味道,只有在这里才能喝到了。
其他文献
河北原非产茶区,但赵县却为何成了茶禅一味的发源地呢?尤其是赵县的柏林禅寺,在禅宗的地位更是突出。我好饮茶,一直想去这个距我很近的柏林禅寺,但一直未能如愿。今年3月中旬,相约太原的西鲲等茶友,去了一次赵县的柏林禅寺,开始了一次难得的问茶之旅。    赵县古称赵州,位于河北石家庄市。我们去的是远近有名的柏林禅寺。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在这个禅院(当时叫观音院)主持40年,有着“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等几
期刊
一盒伯爵茶躺在书架上,我的英国茶好像都是朋友送的,Twinings的品牌。这个午后,闲暇之时便想起它来。  一打开,佛手柑浓郁的香味直扑上来,忍不住多吸了几口,一种来自维多利亚王朝的味道,一种绅士的典雅,在空间里轻扬了起来。佛手柑气味浓郁,盖过了茶,香得让人迷惑。   据说伯爵茶的制法,始于维多利亚时期,此茶特别为英国首相查理士·格雷伯爵二世(Charles Grey,2nd Earl 1764-
期刊
近夏,天气晴热,南山子如荠一大早即动身,乘车前往终南山如荠居普茶。    据文献记载,普茶之事起源于禅门。历代祖师为了广种善根,普结佛缘,以喫茶为契机,以宣示禅宗心要为皈旨,因此有了普茶之举。古时候寺院里产茶,上者奉佛,中者供奉诸方大德,下者自奉。又专设茶头,用以供奉大众茶汤。禅宗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禅门清规,当然值得大力提倡了。    赵州从谂和尚住观音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积极创新举措,狠抓责任落实,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精准扶贫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对乡村社会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从海西州乡村社会实际出发,如何将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
期刊
王朝早已衰亡,而茶香依旧浓烈。  本期继续推出中国贡茶中的两种珍品:被誉为“茗味可通仙”的雁荡毛峰以及声名显赫的洞庭碧螺春。   “人间妙品”之雁荡毛峰茶,无纤尘之染,有灵秀之气。“雁山春茗味通仙”,《龙云集》记载,雁荡茶早在宋朝已是贡品。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烟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吴越,太湖洞庭湖山所产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秀气之精华于一身,它的历史与现在,让人神往。     雁荡毛峰
期刊
在一方超俗的山水之间,必然有最甘醇的茶叶芬香。《寻访中国最美的茶乡》系列文字的推出,能让我们更好地去领略和评价那些充满美丽色彩或神秘故事的地域,让我们跟随悠悠茶乡的过去与现在的步伐,为她一次次怦然心动。   《中国最美的茶乡》系列的第一期,将带大家走进婺源。婺源,被称之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在这方绿意无边的土地上,醉人的茶香已经飘了千年。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
期刊
茶有道,亦有惑;又,道可道非常道,故答疑亦见仁见智。然道理不争不明,本栏目继续欢迎广大茶人参与“茶博士”。    茶先生问:夏天到了,此时最适合饮用什么茶?  茶博士答:一年四季节令气候不同,喝茶种类宜做相应调整。夏季酷暑炎热,最宜喝绿茶,因为绿茶性味苦寒,能清热、消暑、解毒、增强肠胃功能,促进消化、防止腹泻;对皮肤疮疖感染有消炎作用等。     茶先生问:茶叶质量有疑问怎么办?   茶博士答:如
期刊
茶喜虚静,也可欢喜喧闹的浊世。  上海有个城隍庙,城隍庙里有间茶馆,唤做“春风得意楼”——听听这名儿,多么畅快舒展,“春风得意马蹄疾,千日看遍长安花。”   春风得意楼开设于光绪年间,是上海最早、最得人气的茶楼。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得意楼、五云日升楼、文明雅集这般的茶楼和当时多家电影院一起,构成了旧时上海闲暇消费生活的传统和时髦两端:人们在清茶、瓜子、热手巾中聊天,听评弹,也热衷于西装革履,开着
期刊
家,是存放自己的地方,那我们的精神存放在哪里呢?  在很多人家里,最集中存放精神的地方,莫过于书房。但是,书房是主人和自己精神对话的地界,和朋友、和家人要有什么精神交流盛放在哪儿?最好的地方莫过于茶室了,一杯清茗,几个好友,聊几句心有灵犀的话题,摆一盘散散淡淡的围棋……  不过,这茶室不是现在流行的茶馆,不是那种人际交往、交流信息、谈论生意的公共场合,而是一种相对封闭、安静的所在,人不能没有独处思
期刊
饮茶乃中国人的一大习俗,据说已有几千年历史,待客,商事,会谈都有备茶的礼仪。随着饮茶的普及,人们在生活中也把茶作为了必备物品,加上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迥异的民风与渊源的茶文化的结合,造就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茶风俗。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有幸亲历了从傣族的“竹子筒茶”,畲族的“蕙明茶”,“宝塔茶”到哈尼族的“土锅茶”,彝族撒尼人的“铜壶茶”等多个民族的饮茶习俗,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要数纳西族的“龙虎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