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伊犁九城”建置始末——兼论满城形制的渊源

来源 :清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o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古城地图,"伊犁九城"的建置始末可以得到详细的考证。"伊犁九城"包括了满城、汉城、回城等不同类型城市,在选址、城市形制、城内建筑等方面,各城存在诸多共性,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满城建置的考察,可以将满城形制追溯到明代卫所城,这可在古城形制及内部建筑上得到印证。明清之际北疆城址形制的延续性,是由古城均由绿营兵建造这一事实直接决定的。
其他文献
冯尔康教授,1934年出生于江苏仪征,本科、研究生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1959年毕业后一直任教南开大学,荣退后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冯尔康教授是中国社会史学会创会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冯尔康教授治史60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史、清史、宗族史、社会结构史、史料学,自1985年至今,出版著作60余部。《冯尔康文集》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持、冯尔康教授亲自选编,共10卷,460万字,收入文章403篇,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史学札记、文化随笔、序跋书评、回忆文章等,不包括学术专著,有些文章系首次面世,
本文基于19世纪20年代的数据,对当时尼德兰和长江三角洲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和水平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并对学界近期发表的有关中国和欧洲长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了检视和讨论,发现:尼德兰的人均GDP大约是长江三角洲的2倍;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尼德兰(以及英格兰)相当,然而在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率方面,长江三角洲与尼德兰则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基于这些,本文试图解释人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要素成本的差异。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和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化的反思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5月19日在上海召开,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40余所高等院校、社科院系统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如下。
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发现中国各地级市间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并据此勾画出城市化水平空间聚集的4种类型,其中高一高、低一低的正向空间依赖起主导作用。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也存在很强的空间依赖,构成城市化水平空间聚集的内在机制。空间误差回归模型较好验证并控制住了这种空间依赖关系。受户籍制度、工业化战略及进程影响,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开放程度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人口普查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1月8~9日在香港召开。会议旨在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探讨人口变化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近代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在新与旧、古与今、中与外的碰撞中,中国的各种学术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和发展。在翻译、介绍、发展西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套话语、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下。
以诸申作为被剥削者论述社会性质,似偏颇且有自相矛盾之处。广大旗人官员的主要担任者是诸申,而其面对皇帝又自称"奴才",满文是aha(阿哈),与包衣阿哈、户下家奴的阿哈,是同一个词。但诸申、包衣皆非贱民"奴隶",为正身旗人。诸申的"奴才"身份,只对皇帝、王公本主子家有低贱性,对他人并无意义,他们相当多的是处于社会高等阶层。八旗领主领有诸申的分封制,入关后在下五旗中延续实行。道光朝限制下五旗王公所领旗分佐领诸申(哈哴阿)的数量,并解除较高官员之家对王公主子的奴才身份,但至清末仍有三分之一残留。
梳理《满文原档》记载,可以肯定,manju(满洲)作为ju?en(女真)族所属部落之一,在清太祖时期已然存在。迨其兴起以后,"满洲"之名常被用作国号,指代金国。至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更改族称,以manju(满洲)取代ju?en(女真)。满洲遂名闻遐迩。
2020年7月4日至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首届清代经济史高端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学者与会。本次论坛同步向公众直播。论坛由六场会议组成,主题分别为"大分流之后""士绅、科举与基层治理""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与财政""法律与经济""环境与经济"。论坛还举办了主题为"清代经
《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的现有研究,多专注于清朝、准噶尔和西藏三方面之关系。若把对青海的关注放置于对《熬茶档》的解读,则不难发现乾隆朝准噶尔三次熬茶程序在青海的进展,决定着进入礼佛目的地西藏的成功与失败。如果说乾隆朝的准噶尔熬茶促成了清代藩部体系的最终形成,西宁管理中心和青海接待要地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熬茶档》详实的记载展示着青海在清代边疆事务中关联各路、统辖四方,又在地域、行政中自成体系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