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极光之旅

来源 :新知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坐邮轮沿着挪威峡湾一路北上,直到亚欧大陆的最北端,终于看到了极光:在北极的寒夜里,犹如天空落下的帘幕。
  
  考察者:高杰,资深旅行家,足迹遍及100个国家,曾多次前往南极和北极等地,提倡低碳旅行。现任上海中旅侨务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更多内容请关注:blog.eastday.com/gaojie0317
  2月1日,我将要飞往挪威北极圈内的博德(Bodo),和海达路德(Hurtigruten)邮轮一起,沿着挪威漫长的海岸线北上,在北极最自然、最原始的心脏地带,去近距离接触极光。
  在冬季,每晚10点半都有船从卑尔根群山环绕的海港出发,到挪威的尽头希尔科内斯(Kirkenes)再返回,为挪威西部海岸34个港口运送乘客、邮包和食物,这条航线是这些偏远社区的生命线。随着大约1.2万年前冰河时代的逐渐消退,猎人和渔夫逐步向北迁移,挪威原著居民都聚居在沿海地区,现在沿海航线成了最受欢迎的旅行线路。
  除了风景,我更想看到极光,只有高纬地区才能看到这种绚丽光彩,我希望能感受到这神奇的力量。今天晚上,从邮轮公司得知,我即将前往的航行区域天气很好,看见极光的概率很高。
  
  登上山妖峡湾号
  
  抵达奥斯陆已是深夜。早上8点拉开窗帘,除了灯光还是一片漆黑。早餐时服务员告诉我,要到10点多才能见到初升的太阳。下午12点15分,飞机准时抵博德。北纬67°16’,已经进入北极圈了。
  博德建于1 8 1 6 年, 头3 0 年只是2 0 0个居民的渔村,如今是约3.2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有世界最大的萨特斯特拉姆(Saltstraumen)大旋涡,由峡湾的潮汐水流汇聚形成,在15米之外也能听见滔滔水声,吸引了各种海鸟和各路垂钓高手。从博德机场到邮轮码头,打车共用了大约11分钟。
  我乘坐的这一艘海达路德破冰船总吨1 5 0 0 0,名为“山妖峡湾号”(M STrollfjord),和它的姊妹船“前进号”(MS Fram)几乎一模一样。2008冬季的南极之行和2009夏季的北极之行,我都乘坐了前进号,舱位也是同一间 U522。它的名字是为纪念挪威极地探险家南森和阿蒙森那艘著名的破冰船。1893〜1896年,南森为验证自己关于海流的理论,乘坐自己设计的能防止冰块撞碎的木船 “前进号”,由挪威最北端的瓦尔德岛出发,随北冰洋的浮冰漂流,经过新西伯利亚群岛折向西北,在北极点附近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度过整整一个冬季后,继续漂流返回挪威,历时33个月。完成壮举的“前进号”,后来又为1910年阿蒙森的南极点探险立下汗马功劳。
  用完西式午餐后,就提着相机小心翼翼地上9层甲板,与户外按摩浴缸里洗天体浴的瑞典人闲聊了一会上海的世博会。大约当地时间下午3点左右,海面突然跃出一丝彩霞,慢慢把天染红了一片。这就是“极夜的晚霞消失”。
  
  北极首府特罗姆瑟
  
  2月3日,今天又是幸运的晴天,但北极圈里的太阳只会略高出海平面一点点。下午14点30分,邮轮抵达特罗姆瑟(Tromso)。特罗姆瑟北纬69°39’,被称为北极的首都,北极圈以北欧洲最大的城市,是北极探险的大门。这里被峡湾和群山包围,拥有世界最北端的大学、酿酒厂和大教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黄德宏研究员告诉我,他就是在特罗姆瑟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尽管位于地球的最北面,特罗姆瑟却拥有舒适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天气温通常在5℃和28℃之间,是游泳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地方,冬天历史记录的最低温度也只有-18℃。这里的大量积雪再加上相对温和的天气,又使其成为户外运动的天堂,像狗拉雪橇、雪地摩托和驯鹿雪橇等。
  下船乘坐巴士环岛游览特罗姆瑟,参观了极地博物馆(Polar museum),这里记录了顽强的北极探险家在特罗姆瑟的全部历史,也集中展现了土生土长的萨米(Sami)文化,以及考古、宗教艺术、地理概况和奇妙的北极光。馆内还有水族馆,有两只胡须海豹,是生活在北极的特有物种,性情乖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还有北极大教堂(Tromsdalen church),始建于1965年,独特建筑结构的灵感来自于挪威北部的特色景观。当地居民交谈语气中充满了一种大大咧咧式的幽默风趣。巴士路过特罗姆瑟大学图书馆大楼时的一幕,将吸引我再访特罗姆瑟,透过窗口里面坐满了看书的学生,没有西方学生那种闲散的坐姿,却有着东方式的严谨。
  致敬特罗姆瑟,致敬极地科考学家。
  
  在北纬70度的寒夜等候极光
  
  从2月3日晚上11点至4日凌晨4点50分,邮轮在黑暗中航行。航行图上显示,快要进入北纬70度了。漫漫长夜,气候奇寒,甲板上结着一层冰。世界很寂静,很单调,但这是观测极光最好的时间和纬度,我准备好三脚架和相机静静地等候着那神秘地极光出现。
  困意终于压倒了期待和耐性,要准备回舱休息了。甲板上-10℃,我穿着所有的衣服还是觉得寒冷刺骨,只能坚持15分钟就逃回网络室。休息室书柜里有本介绍挪威著名北极探险家南森的传记,难以想象100多年前,他们坐着木船去探险北极的壮举!
  极光(英文Polar light,但是北欧人更爱用Aurora这个词)是高磁纬地区上空,大规模放电过程造成的绚丽壮观多彩的发光现象。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也就是太阳风,被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场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形成若干扭曲的磁场。带电粒子的能量瞬间释放,与极地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激发产生了极光。
  古代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神灵的火炬。13世纪时人们认为那是格陵兰冰原反射的光,直到17世纪库克船长在南半球看到极光,才使人们认识到极光可能是一种天象。1773年2月17日他在驾驶“利卓鲁号”船环绕南极周边大陆航海途中,在印度洋的南纬57度看到极光,称之为南极光。这是人类的最早的南极光观测记录。
  明天还是一个晴天,希望见到极光。
  
  欧洲大陆的最北端
  
  2月4日早上,舱房喇叭声起,提醒旅客邮轮正经过哈瓦松(Havoysund)峡湾。从窗口看见了竖立在岛上的十几个风力发电装置,在寒风中与大雪共舞。船停靠了25分钟,主要是为了卸货。“码头”很小,只有几间平房,但是岛上近千个居民离不开每天一班的邮轮,这就是挪威人典型的峡湾生活。在这里,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他们生活画卷的一支笔。
  在挪威这样一个山脉遍布、峡湾纵横的国度,即使石油和天然气使得他们成为世界首富之国,但恶劣的气候和环保的理念也让他们放弃了很多道路和跨海大桥的计划。哈瓦松峡湾的风速达每秒9米,风力发电120千瓦。岛上居民依靠风力发电,过着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
  再往前就是欧亚大陆的最北端了。中午我们抵达了霍宁斯沃格(Honningsvag),北角(the North Cape)的首府。巴士在扫雪车的开道下行走45分钟,来到高出海平面307米的北角。再也不能往北走了。
  这里风速更大,我只能端着相机侧身在厚冰上小心翼翼地向前,雪沙被风吹着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脚底下穿行。幸运的是我又撞见了晚霞,金色的晚霞几乎是沿着水平方向袭来,引起了同行的阵阵欢呼。
  自从1664年这里迎来了第一位游客之后,来此参观的游人就从未间断过。世界各地的客人愿意花上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到这里感受自由,亲近这片寒冷的北方之地。
  靠近北冰洋的方向,我大胆走近用铁栏杆围起来的悬崖旁,身后是北角标志,一座镂空的球形纪念碑,我俯瞰北冰洋,突然有些感动,很难用言语表达。这里一共七座圆形车轮状的雕塑前,这是1988年由来自世界七大洲的7位儿童以“幸福,友爱,团结”为主题而建的“世界儿童”纪念碑。
  
  极光终于降临
  
  2月4日晚上7点时分,驾驶舱里突然传来了呼唤,五楼餐厅里的人放下餐盘里的帝王蟹,纷纷起身奔向九层甲板。
  快失去耐心的我激动地扛着三角架冲向甲板。人群一片欢呼,北极光终于出现,犹如100多年前南森日记中描写的,“天穹下出现了一片抖动着的银光闪闪的面纱:一会儿呈黄色,一会儿呈绿色,一会儿又变成红色,时而舒展,时而收缩,变幻无穷;继而辟开成一条条白银似的多褶的波带,其上闪耀着道道波光,接着又光华全消。不久,天顶上可见微光闪烁,像几朵火苗摇曳,继而一道金光从地平线上冲天而上,逐渐融入月色之中⋯⋯”
  此时此刻,似乎可以听到一个正在离去的幽灵的叹息,在天空中留下了几条飘忽的光带,让人难以捉摸。
  回到温暖舒适的船舱,望着窗外的白雪世界,想象着当年的挪威北极探险家,愿北极和南极永远是和谐的白,纯净的水,圣洁的雪。
  在北极光下,我给远在南极航行的“雪龙号” 船长王建忠短信,向“雪龙号”科考船致意!
  
  极光之旅的摄影装备
  镜头 EF70-200MM f/2.8L IS USM,EF100-400MM f/4.5-5.6LIS USM,EF16-35MM f/2.8L II USM,EF24-70MM f/2.8LUSM4只镜头,涵盖了大部分有用的焦段 。
  三脚架 JENOVA ITALY大风中需要重分量的三脚架,为防止冻手还在脚杆上粘了多层膏药。
  快门线 CANON RS-80N3可以拍摄时手指不至于触动相机,让拍摄更加稳定 。
  相机 CANON G10,CANON 5D全画幅的单反5D是主力相机。由于户外-40℃,极易消耗电池,故准备了8块电池板。
  
  北极邮轮实用信息:
  1气温和极光:冬季挪威北部的温度-5~-40℃。所有挪威的旅馆(阿尔塔冰酒店和希尔科内斯冰雪饭店除外)和游轮都有良好的供热设施。从11月中旬至次年1月底,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太阳始终不超过地平线,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光照。邮轮航行的地区看到极光的机会很大,越往北机会越多。邮轮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只要有极光出现马上通知到乘客。
  2货币:船上使用挪威克朗。可以兑换旅行支票以及大部分主要流通货币。可以使用维萨卡、运通卡、万事达卡及大来卡。一种有信用卡功能的巡游卡可在大部分游轮上进行支付。
  3电话:全部邮轮都装有付费电话,可以在服务台购买电话卡。在船上可以使用移动电话。
  4餐饮:早餐是自助餐,有冷肉、奶酪、鸡蛋、粮食类以及水果;午餐是著名的冷餐,有各种鱼类、冷肉、沙拉,还有各种热餐、甜点和水果 可供选择;正餐有三道菜,乘客通常不能点菜。有特殊饮食需求的人,如素食主义者,提前告知可以满足其要求。
  5穿着和洗衣:无论参加任何航海游,建议您携带透气雨披和风衣、保暖帽子、手套、围巾,绝热保暖外衣和内衣在冬季非常适用。地面上有时会结冰,如果进行岸上短途旅行或北欧式行走,请一定穿防滑靴。携带防紫外线眼镜。许多船上都有户外按摩浴缸,请携带泳装。
  6医疗:船上没有医疗设施或医生,但沿岸都有可以随时出诊的医生。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船上工作人员将立即与离港口最近的医生联系。此外,船上的工作人员都接受过急救助训练,可以提供紧急救助。
  7稳定器:海达路德的船队中只有四艘最老的船装有稳定器,但仅在航行中的几个小时,即游船进入公海时使用稳定器。其他大部分时间,游轮都在挪威大陆和沿岸岛屿之间航行,海面风平浪静。
  (以上摘自海达路德邮轮《旅客航线实用信息》)
其他文献
如果……全世界的摄像头都被随机连接在一起,猜猜网络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    “你是谁?”  “我是一只猫。”  “喵”。  ……  一家名为Chatroulette(聊天轮盘)的聊天网站近日迅速蹿红,各大论坛上的用户纷纷“晒”出截图,讲述自己在这家网站上的新奇遭遇,其中就有这只穿着猫纹服的男士。  “灰鸽子”肆虐时,被偷窥的人们愤怒异常。但当换到另一种情形时(事先被告知将遭“窥视”),大家又都趋
期刊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中国地震局地质所的老专家强祖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他对震前热红外异常的研究经验,一直得不到主流学界的认可。    中国要做地震预测预报的“最高指示”,由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发出。在以前,地震能报的立场肯定是政治正确的。汶川大地震后,微妙变化开始。年近八旬的中国地震局地质所老专家强祖基察觉到,从前报道过他的地震预测技术的中央级媒体的记者在汶川地震后已经不愿意找他了,因为“(
期刊
在马术中,头盔、礼服、马裤、马靴让你风度翩翩,但更为重要的是马鞍,它让你在快马加鞭时不至于失了仪态,更保障了你的安全。    “马术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贵的征服。”深蓝说,她是一名马术爱好者,在淘宝上经营着一家马具用品店。“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马场里,随处可见穿着笔挺骑士服的男男女女,端坐在骏马上,姿态优雅。但如果搭乘时光机器去古代看看,会是另外一番场景。”    从汉朝到罗马    “人类早期骑马不是
期刊
天生红绿色盲的人还能看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吗?2009年9月,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基因治疗成功治愈猴子色盲的结果。这个长达19年的研究,结果让人不由惊叹:原来感官系统在成年后仍然能够重建。    墙壁上许许多多比硬币还小的光点亮了起来,其中有一圈与其他灰白的光点不一样。道尔顿飞快地触碰这一圈光点,哈,一股葡萄汁从下面的水槽里涌了出来,它的色彩和那些“不一样的光点”相同:红色!  红
期刊
咏春拳是中国的南拳之一,因曾跟随叶问系统学习咏春拳的李小龙的影响力,它已成为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4月底电影《叶问2》即将上映,我们采访了该片的咏春拳顾问欧阳剑文,与其切磋了一下咏春拳术与运动科学。    记者手记:  对于《新知客》提出的问题,电影《叶问2》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他们的咏春拳顾问欧阳剑文老师连连称赞这些问题“非常有深度,亦可见这些问题来自不同的咏春资讯群”。全民健身和娱乐是一对孪生
期刊
安慰剂安慰了谁  安慰剂是如何安慰人的?此前有一种假说认为,安慰剂产生的效应至少有部分是因为从脑部下降至脊髓的疼痛抑制系统受到了激活。目前,德国的一项研究为此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汉堡大学的法尔科艾珀特(Falk Eippert)等人发现,“相信疼痛治疗会起到作用”的信念会有效降低疼痛信号在脊髓中一个名为背角(dorsal horn)的区域内的传递。10月16日的《科学》杂志报道了这一研究结果。
期刊
Uratelornis chimaera  门: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鸟纲目:佛法僧目科:佛法僧科 地佛法僧亚科列入IUCN红皮书   保护现状:易危    只有在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西南部的小沙漠地区,才能见到长尾地佛法僧。30到60公里宽、200公里长的一块狭小区域,是全世界最后9,50032,700只(2009年IUCN估计数量)长尾地佛法僧的唯一家园。地佛法僧亚科(地宝鸟亚科)5种鸟
期刊
英国威尔士一家建筑公司Affresol用18吨重的废塑料,在位于斯旺西西部工业园的工厂后院建起了一座三居室小房。样子不算好看,但这的确是个处理塑料垃圾的办法。    塑料垃圾房的创始人是兰麦克弗森(Ian McPherson),他和Affresol的建筑看上去并不十分结实,参观过的人担心,这些改造后的废塑料能抵御经常光顾英国的季风吗?或者它们会不会突然在一个很热的日子融化掉?    赌注压在新材料
期刊
秦始皇的陵墓被打开,未来的分子生物学能否为他找到生父?    “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现在是2022年2月29日下午2时22分,镜头前面的这块石墙就是秦始皇陵地宫的大门。我和身边的考古工作人员一样,穿戴好了防护服和氧气面罩。打开秦始皇陵已经进入倒计时!10,9,8,7天哪!从头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这已经是两个月之前的事了。作为一个分子生物学的博士生,我当时也在电视上看过这段现场直
期刊
“索菲娅”安置在飞行平流层中的波音747飞机上,它是一台2.5米口径的红外线望远镜,将向人们揭示行星形成的宇宙奥秘。    空间天文学并不总是需要火箭与航天飞机。有时候一架普通飞机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索菲娅”(SOFIA),全名“平流层红外天文台”,是一个架设在波音747SP宽体飞机上的天文台。望远镜的口径2.5米,重20吨,飞行在距地面大约1.2万米高的平流层。如果能在今年或者明年正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