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预习习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jjf_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学好语文?如何让短短的40分钟更高效?实践证明,在课前加强预习很重要。要知道,学生在预习的阶段,虽不能理解透彻,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有动脑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的思考,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整个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我不断地求知、获得、提高的过程。因此,抓好语文预习这一环节,对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促进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都至关重要。
  一、兴趣入手,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抽出小部分时间,开展预习竞赛活动,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认真思考问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感同身受,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长此以往,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有了预习的方法,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参与度大,探究问题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自预习,思考问题,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因此,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巧妙设计。
  例如,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就改变了教学计划,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学生积极思考,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是为了巴结,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的过程,其最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提升,需要培养学生敢想敢疑敢说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韦雄)
其他文献
有一天,一家著名的珠宝店来了一位看起来财大气粗又有些粗鄙的客人。他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用命令的口气指使店员拿各种珠宝。店员忍气吞声地应付着。  突然,那位客人一不小心把手里的一小袋钻石掉到了地上。他吹了个泡泡,一边不怎么诚心地道歉,一边蹲下和店员将钻石一粒粒捡起来。这时,店员发现有几颗钻石是假货。店员坚信那几颗钻石被那位客人调了包。他喊来保安,又调阅了监控录像。可是,保安仔细检查了那位客人,也没有
引入的目的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所以要使学生掌握一门功课,就应该让学生对这门功课有兴趣.一堂课,引入得好,整节课就活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融洽、和谐;反之,一上来吸引不了人的话,整节课就找不到感觉,师生间的互动就会出现阻碍.  一、利用知识的横向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初一有关垂直的知识时,我会用王维《使至塞上》引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
语文学习中积累很重要,而背诵是最有意识、最有目的的积累。这其实是就表达而言,表达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作基础。首先要积累“建筑材料”:从词汇、成语、俗语,到诗文、名言警句,甚至“建筑样式”——独立而多样的篇章形式。其次要通过积累熟谙“建筑规则”:从语法、逻辑,到文法、修辞。背诵是积极而有意识的积累,效果最佳,然后才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表达自由。此外,语文不同于数学,言语活动有大量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学出能力,从而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
谈起菲利普这个人物,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他对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不同态度变化(由“撵”到“盼”再到“躲”)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菲利普对于勒前后态度的鲜明变化,充分表现了他虚荣、势利、自私的性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然而,作者的写作意图果真如此吗?菲利普真是一个虚荣、势利、自私,为世俗所难容的人吗?认真阅读、细心体会就不难发现,他对于勒由“穷”到“富”再到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而设。好的导人傢一把新奇、神秘的钥匙,能打开课堂知识的宝库。    一、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 “激”情原则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激”情是课堂中的一种策略,就是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必要先动情。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基本理念.所以,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大胆地体验,真正地成为学习数学的主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写作提出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2006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的要求中,“独特感受”、“真切体验”这些关键词语频频出现,对新课程标准作出了积极而具体的回应,例如吉林省中考卷就明确提出“要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可是批阅了2006年中考作文,阅卷老师普遍认为“怦然心动”的感觉鲜有出现,倒是作文的“假”、“平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迹。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风俗甚至科技等都会影响文学艺术的创作。一卷《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对北宋汴京的繁盛有了确切直观的认识,进而了解北宋时期的风貌。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了解某一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唐宋时期,我们从唐宋诗文中又能看出什么呢?从《小
中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文言文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蕴涵了古代先贤的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是国家几千年文化精髓的体现。这无疑给我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世事变迁,现代人在学习文言文时,不可避免地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一定的距离感。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语体化、精练化的文言文不能不读,不能不品,不能不赏。  宋代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