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学好语文?如何让短短的40分钟更高效?实践证明,在课前加强预习很重要。要知道,学生在预习的阶段,虽不能理解透彻,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有动脑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的思考,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整个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我不断地求知、获得、提高的过程。因此,抓好语文预习这一环节,对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促进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都至关重要。
一、兴趣入手,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抽出小部分时间,开展预习竞赛活动,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认真思考问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感同身受,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长此以往,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有了预习的方法,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参与度大,探究问题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自预习,思考问题,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因此,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巧妙设计。
例如,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就改变了教学计划,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学生积极思考,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是为了巴结,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的过程,其最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提升,需要培养学生敢想敢疑敢说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韦雄)
一、兴趣入手,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抽出小部分时间,开展预习竞赛活动,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认真思考问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感同身受,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长此以往,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有了预习的方法,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参与度大,探究问题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自预习,思考问题,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因此,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巧妙设计。
例如,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就改变了教学计划,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学生积极思考,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是为了巴结,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的过程,其最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提升,需要培养学生敢想敢疑敢说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