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

来源 :中学英语之友·初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uery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学习中,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常常会不自觉地站在汉语的角度去思考所写英语是否正确,因此在英语写作时会不断出现表达上的错误,造成信息传递的梗塞,让人感到不知所云。下面就一些常见错误,探讨一下英汉表达上的差异。
  一、词汇错误
  1.同义词使用错误
  中国的物价低廉。(误)The prices are cheap in China. (正)The prices are low in China.
  cheap虽然能表示“便宜的”(反义词为expensive, dear),但它所修饰的名词应是物品或服务。如:Fruits are cheap in autumn.要表示价格和费用的低廉,需用low这个词。它的反义词是high。
  2.词义内涵理解错误
  我身体很好,因此从不感冒。(误)I have a good body so I never catch cold. (正)I am in good health so I never catch cold.
  body指的是人的“身躯”“身体”(whole physical structure of a human being),而这句汉语中的“身体”指的是“健康状况”(condition of a person’s body),所以只能用to be in health,才能确切表达“身体好”。
  3.搭配使用错误
  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很多有用的知识。(误)Our teacher taught us a lot of useful knowledge. (正)Our teachers imparted/communicated a lot of useful knowledge to us.
  teach表示“教”时,是指传授某种知识或技艺的过程(to cause to know a subject或to cause to know how)。如:Mr. Li teaches us history. He is teaching his son how to swim.而impart或communicate的意思是“使某事物被人知晓”(to make something known to somebody)。所以teach knowledge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词性使用错误
  多数教师反对这个计划。(误)Most teachers against the plan. (正)Most teachers are against the plan.
  汉语中“反对”可作动词用,而against在英语中只是个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需要和动词结合使用。
  二、语法错误
  1.介词使用错误
  1)前天我们坐她的车去北京。(误)We went to Beijing by her car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正)We went to Beijing in her car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介词by用来表示交通、传递等方式时,后面必须接没有冠词或所有格修饰的名词。如:to go by ship, to send sth. by post等。所以要强调“乘她的车”的时候,就要用介词in。
  2)我们学习英语非常重要。(误)It is important of us to study English.(正)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study English.
  在It+be+adj.+for+sb. to do sth.句型中,介词for前面的形容词通常是对不定式所指的事给予评论。如:It isn’t right for you to shout at your parents.(你对你父母大喊是不对的)。但在It+be+adj.+of+sb.+to do sth.句型中,介词前面的形容词通常是表示某人的特质或性格等主观的东西。
  2.形容词前、后置错误
  出席的人都同意他的建议。(误)The present persons agreed to his plan. (正)The persons present agreed to his plan.
  在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可置于名词中心词的前或后,其意义不变,但有的形容词就不同。present置于名词前时,其意义是“现在的”。如:You can do it in present condition.只有当它放于名词后时,才解释为“出席的”“在座的”。
  3.时态使用错误
  收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误)I am glad to hear from you. (正)I wasglad to hear from you.虽然有些情况发生的时间不很清楚,但实际上过去某时发生的,应当用过去时态。汉语动词无时态变化,但英语中动词的时态变化却很多。
  4.动词非谓语形式使用错误。
  天气很凉爽,我们决定去郊游。(误)Being a cool day, we decided to go out for an outing. (正)It being a cool day, we decided to go out for an outing.
  作状语的分词短语逻辑上的主语要与主句的主语一致,当它们不一致时,分词短语应有自己独立的逻辑主语,这种结构语法上称为独立主格结构,多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或伴随情况。如:Later that autumn, his work finished, he prepared to return to his institute.
  5.重复使用连词的错误。
  因为天气冷,所以我们必须穿上大衣。(误)Because it is cold, so wehave to put on coat. (正)Because it is cold, we have to put on coat.
  受中文“因为……所以”结构的影响,忘了英语中是不可以并用的。
  6.对应翻译的错误
  有人认为应当努力学英语。(误)There are some people think we should study English hard. (正)Some people think we should study English hard.
  一句英语中用了既非并列又没有主从关系的两个动词,这是在使用there be句型时,按照汉语对应翻译常出现的错误。如果要用there be 句型表达上述汉语句子,就要用动词非谓语形式或从句。
  7.完整句式使用错误
  末班车开走了,我们只得走回家。(误)The last bus had gone, we had to walk home. (正)We had to walk home because the last bus had gone.
  如果句子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结构,其中一个或更多的主谓结构应充当句子的某一或某些成分。充当一个句子成分的主谓结构称为从句或从属分句,由连词引导。上述原句中缺少连词,违背了构成完整句式的规则。
其他文献
毛泽东早年词作《沁园春·长沙》收入中学课本已有多年。最近看到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参材料上都把词的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解释为设问句。我以为这样的
以断崖为纸,以铁钎为笔,用石像记录着一个朝代曾有的辉煌。这就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在一个落日黄昏,我们匆匆地赶到云冈石窟,匆匆地看了一座座露天的或窟中的雕像,也看到了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rn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关.rn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rn--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教师应立足文本,在文本情感体验中训练语用,在文本精妙处训练语用,运用文本留白,在想象补充中训练语
完形填空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五分之一的分值。是学生感到最困难,最容易丢分的题型。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受词汇量的制约,答题方法欠妥。学生往往是在没有浏览全文,掌握大意的前提下,直接答题,过多的进行选项对比,而不是通过对语篇的理解,文义的需要,去寻找答案,造成思路走偏,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在专项训练中,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是让学生把握完形填空的特点,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在完形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中华古诗文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经典诵读”走进小学成为必
时间:2009年12月3日rn地点:武汉市育才高中高二(六)班rn师:这幅图画上的老人就是巴金,大家对巴金有所了解吗?(多媒体展示)rn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仅占15分,分数不多但是每一分都很关键,并且一直是考生感到棘手的题型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我从题型特点、错误类型及其解题方法几个方面做以下分析:  一、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题型特点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是以篇章为单位, 要求考生有很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必须摆脱孤立片面的思维定势,以一种连贯的思路、整体的眼光去适应这一题型。但是高考短文改错题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感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更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