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多方面观察研究,发现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教学问题。从多方面剖析其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并分别从这些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开放性
物理教学应当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加以改变,由“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由“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由“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提出恰当的问题,启迪智慧、集思广益、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启发学生思维、主动建构新知和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疑问是创新的先导剂
“疑为思之始”,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疑问时,才会去思考,才会去分析、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可见,要创新必须从疑问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设置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并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诱发创新热情。
二、问题设计
1.抓住实验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有其关键之处,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要在实验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处进行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2.设计开放性问题
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理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包揽所涉及的一切物理事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和补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尽量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丰富他们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 “焦耳定律”一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除了教材中的装置你还能设计出 “显示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的装置”吗?学生思维踊跃,气氛热烈,能设计出多种等效装置,体现出用转化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增强了思维的发散性,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3.解决跨学科的综合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选择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性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从生活、物理、社会 “紫外线与臭氧层”中,讨论 “电冰箱与臭氧层”这一问题,其中就涉及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氟利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氟利昂中的某种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空洞,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无氟冰箱中的制冷剂,影响无氟冰箱推广使用的因素等。其涉及的知识有物理方面的、化学方面的、环保方面的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通过对这类问题的调查、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4.了解科技前沿问题
引入一些科技前沿性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缩小中学物理课程与当代新科技的距离,还能够引导学生走近近代物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创新精神。例如,将电现象与磁现象作类比,能够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电现象中有正、负两种电荷,磁现象中有N、S两个磁极;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磁体具有吸铁性;电现象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磁现象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由此联想:电现象中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那么磁现象中有没有单磁极的磁体呢?通过类比,学生接触了科技前沿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索,不仅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早的萌发。
5.分析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例如,节能型灯泡为什么能够节能?目前节能灯泡的推广存在什么问题?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节能灯泡的使用对于缓解目前电力紧张的局面有无贡献?这类问题的深入讨论在宏观上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学习的广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6.讨论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世界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物理知识有关,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例如,核电站是否安全?如何减少日本东电核泄漏对人类的危害?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培养其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和物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而物理和数学相比更接近生活,在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物理课程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在问题的导引下,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学)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开放性
物理教学应当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加以改变,由“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由“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由“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提出恰当的问题,启迪智慧、集思广益、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启发学生思维、主动建构新知和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疑问是创新的先导剂
“疑为思之始”,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疑问时,才会去思考,才会去分析、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可见,要创新必须从疑问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设置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并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诱发创新热情。
二、问题设计
1.抓住实验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有其关键之处,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要在实验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处进行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2.设计开放性问题
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理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包揽所涉及的一切物理事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和补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尽量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丰富他们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 “焦耳定律”一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除了教材中的装置你还能设计出 “显示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的装置”吗?学生思维踊跃,气氛热烈,能设计出多种等效装置,体现出用转化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增强了思维的发散性,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3.解决跨学科的综合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选择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性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从生活、物理、社会 “紫外线与臭氧层”中,讨论 “电冰箱与臭氧层”这一问题,其中就涉及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氟利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氟利昂中的某种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空洞,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无氟冰箱中的制冷剂,影响无氟冰箱推广使用的因素等。其涉及的知识有物理方面的、化学方面的、环保方面的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通过对这类问题的调查、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4.了解科技前沿问题
引入一些科技前沿性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缩小中学物理课程与当代新科技的距离,还能够引导学生走近近代物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创新精神。例如,将电现象与磁现象作类比,能够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电现象中有正、负两种电荷,磁现象中有N、S两个磁极;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磁体具有吸铁性;电现象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磁现象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由此联想:电现象中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那么磁现象中有没有单磁极的磁体呢?通过类比,学生接触了科技前沿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索,不仅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早的萌发。
5.分析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例如,节能型灯泡为什么能够节能?目前节能灯泡的推广存在什么问题?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节能灯泡的使用对于缓解目前电力紧张的局面有无贡献?这类问题的深入讨论在宏观上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学习的广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6.讨论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世界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物理知识有关,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例如,核电站是否安全?如何减少日本东电核泄漏对人类的危害?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培养其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和物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而物理和数学相比更接近生活,在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物理课程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在问题的导引下,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