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课要少一些理解,多一些情趣。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审美情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美的欣赏活动的产物。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直接感受与深层次体验,时代赋予教师神圣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张扬学生个性、唤醒学生灵性与激活学生创造性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大课题。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如能有效设计良好的开头,可以说是奠定了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导入新课的直接目的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中去。
图片、音乐激发情趣。对于有些抒情性的课文,教师可运用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学生借助音乐所描绘情景,课文内容就自然在头脑中“鲜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自然会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渴望深层体验文本。比如执教《二泉映月》时,有位教师一开始就引领学生聆听阿炳二胡独奏,再加上教师的旁白点拨,学生仿佛走进阿炳内心,在音乐中唤起对阿炳身世与毅力的强烈关注。
故事激发情趣。比如执教《秦兵马俑》时,一位教师新课伊始就凭借“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引领学生体验修筑万里长城的艰辛,再由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一壮举过渡到兵马俑的威武,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对兵马俑的赞美之情,促使学生的阅读期待达到高潮,使语文教学获得了良好的开端,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了基础。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保障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缺少切身感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需要,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提升审美情趣。比如执教《草原》时,一位教师引领学生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优美旋律中欣赏多媒体呈现的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的画面,教师将学生引入一望无际的草原:碧绿的草原上散布着星星点点的牛羊,开阔无垠,无遮无挡。在那穹庐似的天幕下,展现的是一幅壮阔的风景。导读完毕,这位执教老师问同学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犹如置身于仙境,看到了一幅静逸安详的草原风景画;有的说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空气清新,天空晴朗,仿佛看到了许多牧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还有的说真是一碧千里,仿佛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图……泰戈尔说得好:“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造就了亮丽的鹅卵石。”充盈情趣的体验拨动了学生心灵之弦,唤醒了学生的潜能,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放飞了学生美好的情愫。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核心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鼓励教师睿智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解释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长城》;人文色彩的“事”——《金色的鱼钩》;人格魅力的“人”——《李时珍》,人文关怀的“情”——《船夫》等等。小学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度过美好时光。诗歌教学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散文教学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验……教材犹如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还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学生与教师都是教材的读者,都要与教材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又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相互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一是“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与意图,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二是“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与语气。三是“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与方法,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习的持续进步。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如能有效设计良好的开头,可以说是奠定了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导入新课的直接目的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中去。
图片、音乐激发情趣。对于有些抒情性的课文,教师可运用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学生借助音乐所描绘情景,课文内容就自然在头脑中“鲜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自然会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渴望深层体验文本。比如执教《二泉映月》时,有位教师一开始就引领学生聆听阿炳二胡独奏,再加上教师的旁白点拨,学生仿佛走进阿炳内心,在音乐中唤起对阿炳身世与毅力的强烈关注。
故事激发情趣。比如执教《秦兵马俑》时,一位教师新课伊始就凭借“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引领学生体验修筑万里长城的艰辛,再由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一壮举过渡到兵马俑的威武,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对兵马俑的赞美之情,促使学生的阅读期待达到高潮,使语文教学获得了良好的开端,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了基础。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保障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缺少切身感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需要,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提升审美情趣。比如执教《草原》时,一位教师引领学生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优美旋律中欣赏多媒体呈现的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的画面,教师将学生引入一望无际的草原:碧绿的草原上散布着星星点点的牛羊,开阔无垠,无遮无挡。在那穹庐似的天幕下,展现的是一幅壮阔的风景。导读完毕,这位执教老师问同学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犹如置身于仙境,看到了一幅静逸安详的草原风景画;有的说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空气清新,天空晴朗,仿佛看到了许多牧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还有的说真是一碧千里,仿佛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图……泰戈尔说得好:“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造就了亮丽的鹅卵石。”充盈情趣的体验拨动了学生心灵之弦,唤醒了学生的潜能,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放飞了学生美好的情愫。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核心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鼓励教师睿智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解释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长城》;人文色彩的“事”——《金色的鱼钩》;人格魅力的“人”——《李时珍》,人文关怀的“情”——《船夫》等等。小学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度过美好时光。诗歌教学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散文教学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验……教材犹如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还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学生与教师都是教材的读者,都要与教材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又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相互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一是“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与意图,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二是“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与语气。三是“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与方法,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习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