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还是陪葬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玫瑰》是由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所创作。他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位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清纯的少女,在饱受南方父权制摧残后沦落为杀人魔鬼的南方女性艾米莉的形象,由此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巨大變迁。本文剖析其生活背景并从爱情三角理论进一步解读造成艾米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艾米莉 父权制 爱情三角理论
  一、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得到的温暖体验;承诺是爱情的安全气囊,失去了安全感爱情就会出现危机,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艾米莉的爱情悲剧就是由于缺乏承诺而导致的。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无论她的出身、年龄以及相貌如何,她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都有对爱情以及婚姻的渴望。艾米莉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由于固执己见,霸道专横的父亲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三十岁的她比别人对爱情更多了一分好奇与渴望。所以当她爱上了一个黑人工人霍默·伯隆后,她就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情感。霍默·伯隆于艾米莉来说是唤醒她灵魂的神药,更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现代主义和南方文学代表作家,不仅获得了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且还创造了著名的“约克那帕托法世系”。他的作品多以展现南方和北方新旧交替时期南方社会的种种矛盾为主题,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1930)讲述了一位饱受清教思想和父权制摧残的南方没落贵族女子艾米莉(Emily)凄惨的爱情故事。作者采用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独特叙事手法,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叙述:从艾米莉的葬礼到艾米莉拒绝付税,再到她房子里散发出了难闻的气味,再到她父亲的死亡以及和霍默约会,再到艾米莉购买盥洗物品,最后又返回她的葬礼揭露令人惊讶的真相。像我们所熟悉的哥特式小说一样,充满悬疑惊悚的色彩,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试图从爱情三角理论这一视角来剖析艾米莉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及造成她整个人生悲剧的一系列因素。
  二、造成艾米莉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南方社会根深蒂固的傲慢
  种植园经济为南方带来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社会阶级结构,大种植园主成为当地的贵族,他们有着南方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和渗透在南方文化中的“南方尊严”思想。在当时南北双方关于蓄奴制问题的争辩中,南方人表现出地方主义意识,坚决捍卫南方的尊严。在他们看来,南方人是不可侵犯的。艾米莉就是这种传统的贵族教育、贵族观念以及父亲保护下的牺牲品,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将艾米莉视为纪念南方没落传统的纪念碑。所以即使在北方经济文化的大力冲击下,艾米莉始终保持着贵族的高傲与荣誉,所做的一切始终在维护着格里尔生家族昔日的尊严与荣耀。艾米莉作为镇上唯一的贵族,把头抬得高高的,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贵族地位,傲慢十足,我行我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周围发生的一切来对抗,以此向外界表明她的贵族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二)父权社会压迫下的牺牲者
  小说中,艾米莉生活的那个时代,以种植园为经济基础的美国南方是一个浸透着浓厚的清教主义父权制社会,即男性占据着统治地位。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成为女性的主宰,妇女被排挤到一个阴暗的角落。艾米莉的父亲就是专制父权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专横霸道,手举马鞭赶走了所有向艾米莉求婚的青年男子,使艾米莉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最好时机。在全镇人的印象中,艾米莉和她父亲的形象被定格成一幅画: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莉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艾米莉,手执一根马鞭。在这幅定格的画中,父亲形象被刻画得高大有力,而隐藏在其身后的艾米莉却显得极为柔弱。父亲对艾米莉已形成了一种精神禁锢,她的思想和行为完全由父亲的意愿决定,因此,她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抵制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可见,在男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的命运最终由男性主宰,妇女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地位被否决。这就是造成艾米莉人生悲剧的另一重要因素,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一直被父亲所操控,度过了一个没有朋友,没有快乐,没有爱情的青春期,使得她的心理扭曲变形,无法经受住被抛弃这一事实,所以酿成了她的爱情以及人生悲剧。
  三、从爱情三角理论的角度分析艾米莉的爱情
  (一)艾米莉的爱情在亲密和激情阶段
  在父亲去世后,摆脱了父权制摧残的艾米莉尝试着挣脱南方淑女形象,过正常人的生活,她“剪短了头发”“看上去像个姑娘”,开始尝试着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恰好此时,霍默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位来自北方新英格兰的建筑工头,个子高高,皮肤黝黑,声音洪亮,目光有神。他风趣幽默,擅长社交,他所到之处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霍默对于艾米莉来说,像火苗般迅速在她内心中燃起了。艾米莉在青春年少本应萌发爱情的时期,却被其父亲手执马鞭赶走了所有向她求婚的年轻小伙,并且摧毁了艾米莉的青春、爱情和幸福。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沉浸在初恋的甜蜜之中的艾米莉与其恋人霍默驾着轻便马车兜风。无论小镇其他人纷纷在背后议论,还是她的两个堂姐妹的劝阻,艾米莉依然对霍默之爱坚如磐石,她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每次与霍默出门时,“她都把头抬得高高的”,爱情中的亲密和激情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她宁愿放下高傲的贵族门第与架子,摆脱世俗的条条框框,毅然投入到了爱情之中,她为了守护这份迟到而且来之不易的爱情,宁愿与亲人反目,与天下人为敌。
  (二)艾米莉追求承诺的阶段
  艾米莉在经历了爱情中亲密与激情阶段后,她想寻求一份承诺,来确保她的爱情能够地久天长。正常的爱情,在经历了爱情的亲密和激情之后,必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姻不仅是爱情的归宿,也是使爱情得以长存的基本保障。所以她想要结婚了,一个三十岁,无依无靠的女子想要过一份安定的生活,过一个普通女人渴望的正常生活。人们看见她去了珠宝店,订制了一套男人用的银质洗漱用具,每一件上都印着H.B.(霍默名字的缩写);还买了成套的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可见,她浪漫、细腻而优雅,对霍默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此时的她沉浸在爱河之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精心规划着每一个细节。为此她可以挣脱根深蒂固的父权压迫,她可以放下自己的贵族架子,只为了与一人长相厮守,得到一份爱情中应有的天长地久的承诺。   (三)艾米莉希望落空
  小镇的人们以为艾米莉的爱情修成了正果,要跟霍默结婚之时,她却惨遭情人的遗弃。当艾米莉热情洋溢地筹办着婚礼,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中的时候,霍默却说出自己并不想结婚,他喜欢男人。被抛弃的悲惨命运与性的极度压抑使“她的内心无法宁静,精神上永远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艾米莉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无论如何她都要把自己这来之不易的爱情挽留住,艾米莉最终选择了将爱人谋杀来永久实现长相厮守的愿望,因为死亡不会背叛,比爱情来得长久。固执己见的父亲使艾米莉的精神贫瘠不堪,而霍默的背叛则把艾米莉推向了萬劫不复的深渊。艾米莉再也没有追求幸福的力气与动力,她尘封了一切,缱绻在万劫不复的深渊,直到她死后,小镇上的人才发现艾米莉之谜。艾米莉的葬礼后,人们撞开那间尘封已久的房间时看到“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褪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灯罩”,玫瑰是艾米莉曾经最美好的爱情与期盼,而如今退了色的玫瑰正如艾米莉消逝的爱情一样苍白。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社会经济和文化急剧变革时期,尽管南方传统贵族思想正在逐步瓦解,但它根深蒂固的贵族荣耀感仍然占有统治地位。艾米莉的爱情经历了亲密与激情阶段,却没有得到爱情中应有的承诺,这导致了她的爱情无疾而终。艾米莉为了挽留她的爱情做出了毒杀情人之举,她得到了天长地久的陪伴,却也随之将自己埋葬在这畸形的爱情深渊之中。
  参考文献:
  [1] 威廉·福克纳著,陶杰选编.福克纳作品精粹[M].杨岂深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即出自此版本)
  [2] 罗伯特·斯滕伯格.爱情是一个故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7.
  [3]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 魏玉杰.上帝与撒旦的冲突——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主题分析[J].国外文学,1998(4):64-69.
  [5] Skei, Hans H. William Fulkner: The Novelist as Short Story Writer—A Study of William Faulkner’s Short Fiction [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124.
  [6] Sternberg, Robert.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J].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2004.
  作 者:王雪玲,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948746558@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当代诗人伊沙的《等待戈多》与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题名相同,题旨上承续、延伸了前者,深刻呈现了关于等待的当代光景。伊沙笔下的观众尽管知道戈多不会来,但是仍然像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一样,无聊地摆着等待的姿态。在《等待戈多》的尾声,他们等来的不是上帝、幸福、希望,而是剧场看门老头的傻公子。戈多是个“傻子”,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实,打破了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暗示我们能拯
期刊
摘 要:汪曾祺对色彩的感知十分敏锐,从儿时对大自然中万物色彩的洞察到作画时对色彩的自如运用,无不透露出他对色彩的执着追求,他的小说也时常流露出色彩的印记。《晚饭花》中,汪曾祺赋予孙小姐“珠子灯”般华丽的色彩,赋予王玉英“晚饭花”般艳丽蓬勃的色彩,赋予三姐妹水一般的色彩,这不同色彩的差异正蕴含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 《晚饭花》 色彩  汪曾祺曾在文章中写道:“世界充满了
期刊
摘 要:除了刊物编辑外,通俗文学作家还以报人的身份来办报纸副刊,如周瘦鹃、严独鹤、张恨水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报人。与办刊物娱悦市民心性不同,他们以报纸副刊为阵地,写作大量的报人杂感,抨击时政沉疴,引导市民反帝爱国,提倡现代文明生活范式,体现了市民喉舌、社会良知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其在“抗战”时期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提振市民大众爱国热情,展示其作为抗日爱国文学的重要一脉,以期重新厘定通俗文学价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中的尤三姐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具有相似的悲剧命运,其成因主要有三:一是矛盾、软弱、冲动、急躁等女性特有的性格弱点,二是窘困的经济状况和卑微的社会地位等物质因素,三是不公正的道德法律和宗教教条等社会文化因素。这两位女性的多重困境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在现今社会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悲剧 尤三姐 苔丝  尤三姐和苔丝在各自的时代环境中都兼具独特性与典型
期刊
摘 要:苏童“香椿树街”系列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鲜活的少年形象。小说《骑兵》通过对罗圈腿少年左林追逐骑兵梦的描写,生动细致地展现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群体无意识造成的伤害、社会对人的异化、少年人内心的绝望与孤独以及成长中爱的缺失等问题,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几代人晦涩迷惘的青春与挣扎。  关键词:苏童 童年与成长 香椿树街少年  阅读苏童的小说,尤其是“香椿树街系列”,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期刊
摘 要:王蒙的小说《女神》在“非虚构”这一艺术形式下,展开对主人公陈布文生平事迹的叙述。汪洋恣肆的语言背后隐含着作家丰沛复杂的情感。作家在小说中表达的情感按类型可以分为三方面:对主人公的赞美、作家本人的革命情怀和作家的自陈心志。通过多种复杂情感的合鸣,《女神》不仅是对小说主人公的深情致敬,更是对作家自我的深沉剖析。  关键词:赞美崇敬 革命缅怀 自我澄清  2016年末,王蒙在《人民文学》第11期
期刊
摘 要: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位实力派作家,方方透过她所描绘的生活表象,为我们展现了人作为生命主体存在的痛苦与矛盾、无奈与挣扎,方方对人性与生活有着冷峻而严肃的观察:普通市民的卑微生存困境、知识分子信仰的终结、男女情爱的自私与婚姻不幸、亲情爱情的种种不堪,这些共同构成了方方小说中的悲剧世界。在方方的小说中有三种悲剧形态: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  关键词:方方 小说 悲剧形态  一  人类繁衍与发
期刊
摘 要:《雷雨》剧中人物的命名极具文采意匠,其主要人物周朴园的命名寓意是值得探究的话题。由于作者曹禺受佛教文化影响,《雷雨》剧中多有佛教苦难思想流露,但他并不完全信佛,尤其对佛教宣扬的功德圆满就可离苦得乐等观点不以为然,因而在创作中对主要人物周朴园其命名时,以“朴园”暗示“不圆”,寄寓现世不圆满之意。  关键词:《雷雨》 人名寓意 圆满  文学作品人物命名是一门艺术,鲁迅先生曾说过,“创作难,就是
期刊
要: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以火箭作为科学力量的象征,以香蕉作为人类情欲的代表,以彩虹的出现带给人希望与绝望来表现小说的主旨。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火箭、香蕉、彩虹等象征性意象的分析,透视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类未来之路该如何选择这一主题的深度思索,揭示出科学技术的无节制发展导致了病态情欲的无限膨胀、人类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  关键词:无限制科技 病态欲望 未来之路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
期刊
摘 要:回族作家马金莲的小说《蝴蝶瓦片》,反映了一种书写苦难的独特方式。小说共时性地讲述了在严酷生活环境下几代人的生存故事,以一个六岁半的女孩作为叙事者,来表现不同生命个体的超越苦难的“飞翔”的意志;在人们相依相伴的生存图景中,显示着最本真的生存与生命的意义;小说以温情而又不失浪漫的格调,倡导走出生活泥泞的精神;这些都与当下一些为写苦难而写苦难的乡土小说明显不同。  关键词:马金莲 《蝴蝶瓦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