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让“真实的作文”成为可能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ji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作文教学,从近年发表的文章来看,“套话作文”已成为语文教育研究者们声讨的话题。关于“套话作文”,有人将其特点概括为:选材固定性;主题万能性;结构模式性;思想浅表性;论述平面性;感情虚假性。[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依据相应的理论或教学经验提出了各种方案。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有人提出要重建写作知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有人提出要改善阅读教学;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有人提出要重视过程指导。
  他们立足于课程教学论提出的治弊良方,对改善作文教学大有裨益。然而作文最终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对学生写作心理的探究也是研究者所应注意的内容。从学生心理来说,真实的作文,应出于自我内心的需要。《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叶圣陶先生也在《作文论》中谈论过这一问题: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2]
  这也就是说,写“真实的作文”必须要有真实的“写作动机”,外物激荡于心,产生非写不可的冲动。王荣生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所批判的“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小文人语篇”的“好作文”,从心理学来分析,可能就是因为作者没有真实的写作动机,对生活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只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才可能避免套作,写出真实的作文。然而思考什么和怎么思考还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他们基本上都在教室、食堂、寝室这“三点一线”中生活。每天面对的不是书本就是作业本,很少能和同学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这种相对简单的校园生活使许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考时显露出狭隘化、平面化倾向。而中学语文教学则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中学生写作需要表现的是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那么,该如何理解这“深度和广度”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的专题目录中探知一二。
  人与自然:像山那样思考;科学之光;慢慢走,欣赏啊
  人与社会:月是故乡明;和平的祈祷;祖国土
  人与历史:历史的回声;文明的对话;慢慢走,欣赏啊
  人与自我: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珍爱生命;号角,为你长鸣;我有一个梦想;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说,教材引领学生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平等相处、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万物的悲悯之情等内容。从“人与社会”角度,思考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战争的本质、祖国和个体的关系等内容。从“人与历史”角度,思考的是历史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等内容。从“人与自我”角度,思考的是人生的意义、苦难的意义、自我在宇宙中的价值等内容。
  上述这些带有终极性指向的话题,就是学生的“感受和思考”所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要引领学生在作文中思考这些终极性指向的话题,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思考”意识,从对作文分数的过度关注转向以启发和深化学生的思考为重点。在高考分数作为高校选拔人才主要依据的前提下,适当的应试训练是相当必要的。为了使学生较好适应考场环境,较快提高作文分数,“快速作文”、课堂写作成为许多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只是要避免应试作文过早介入作文教学,甚至以应试写作代替基本的作文技能训练的倾向。以应试训练代替基本技能训练的做法是违背写作规律的。从写作经验来判断,绝大多数名篇的诞生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校读的结果。从写作学理论来看,在写前准备时,素材的积累、对观点全面深入的理解,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通过五到十分钟的思考便有深刻的见解是不合常理的(考场作文表达的是平时所思考的内容)。有人在比较中美写作教学方法的时候,曾举过一个例子: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教育是课堂交稿,逼得孩子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父亲,从而写出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3]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和讨论,会使思考更深入、全面,更易写出“真实的作文”。在写完之后,则需反复校读修改,使结构更加清晰,观点表达更为明确。修改有利于深化自己的思考。西方写作理论甚至把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认为“修改是一个重新发现、认识和创造的过程”。[4]再从测试学角度来看,考场作文,其本质是对学生所学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检测,它以学生平时真实的思考作为基础。同时,测试研究专家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作文评分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不定性、差异性。[5]因而,把对考场作文的训练奉为鹄的,无论从写作经验、写作理论还是从测试学研究来判断,都是不够科学的。
  因而,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作文需要深入思考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真实地思考成为可能。
  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拥有思考平台,教师应从对作文技巧的高度关注转向对学生生活的开发。中学作文辅导多从结构、立意、语言等几个角度展开,较少对学生作文主题浅显、结构混乱、语言苍白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其实,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诸多不佳表现许多时候是学生对所写的话题“没感觉”,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掌握得不好。无病呻吟,没有情感冲动或理性思考谁能写好作文?李海林老师在《论真实的作文》中提到的那个学生,他之所以产生写情书的冲动就是因为爱情正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有着内心的渴求。而教材设置的作文题,大多抽象概括,使学生感到和自己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思考无从展开或深入。如某些年高考卷的作文题,考生写出大批量的怪文,其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将作文题与自己的生活有效对接。因而,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时,教师应铺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他们原本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原本浅显片面的观点逐步深刻辩证起来。当然,贴近生活并不完全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指向,它更多地指向中学生“应该有的”生活,这是一种区别于成人和儿童的生活。它包括对爱情、代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意义等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生活开始指向道德判断和理性认知,但还处在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因而,这里所说的贴近生活不是一味去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引领他们关注生活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深层内涵,比如通过分析同学之间的矛盾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通过分析犀利哥事件思考悲悯情怀;通过对网络游戏的讨论思考青春的意义;通过对痴迷畅销书的讨论思考阅读与人生的关系等。从这个层面来说,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要以教师对生活事件的深刻思考为前提。只有经过教师筛选的“有意义的生活”才能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
  教师只有将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的是学生尚未达到的理解水平)的生活事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才会产生思考的兴趣,并逐步使思考走向深处。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要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范式,使读写从相对独立转向读写紧密结合。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们也都有自成体系的理论观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是不分家的,多阅读会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常写作易产生阅读的需要。但是,我们一般偏重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容易忽略课内作品的轴心地位。教材选文是落实课程内容的依托,编者通过有序编排相应的文本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读教材选文也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往往以此为基点向课外辐射,提供相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虽然写作内容的编排也是与相应单元(或专题)的内容存在较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教材选文的轴心地位,往往会提供较多的课外素材或者课外的范文。而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从写作角度再度开发教材选文,汲取教材选文语言、立意、结构等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写作提供表达思考的范式。比如表达战争主题,《桥边的老人》的教学为学生思考战争与平民的关系开启了一扇窗;而其“冰山原则”的创作风格则为学生的简洁叙事提供了典范,这可能比他们课外单纯地模仿某一名家(甚或是网络名家)的写作风格有更大的收益。对此有人会担心,对阅读文本的模仿会不会出现新的“套作”,比如所谓的“余秋雨体”,通过卖弄自己文字上的才情来博得阅卷者的欢心。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学识涵养的不足,看不到《文化苦旅》“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的思索和探求”[6],只被余秋雨那刻意追求的语言风格所吸引,而忽略了深层的思考,因而就诞生了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模仿——“余秋雨体”。这种文体的出现,就是学生对文本缺少理性分析所导致的。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探讨,一起研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意蕴,这样就能较有效地避免空洞无物的“精彩语言”了。
  因而,只有深入地读,才能更有效地为深入地写服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重视课内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以深入地读来为学生的写作树立学习的典范,提供思考的成功范式。
  总之,“真实的作文”源自学生对生活深入的思考。而要使学生的思考得以实现,教师要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李海林老师在《论真实的作文》一文中为我们指出了中学作文教学所应努力的方向,本文则对如何使真实的作文成为可能作了点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凤祥. 学生“套话作文”现象值得关注[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2):38.
  [2] 叶圣陶. 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
  [3] 张艾琴. 从美国作文课看素质教育[J].新作文,2007(13):12.
  [4] 祁寿华. 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7.
  [5] 章熊. 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2.
  [6] 赵学勇. 表现于洒脱背面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苦旅》的精神联系[J]. 兰州大学学报,2005(5):132.
其他文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道,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其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物理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科学的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得到了体现. 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生成性教学,正是在这一改革浪潮中被推到了前沿,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持续不断地改组或改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在生成中才是自由的、灵动的、富有创造力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及时地赏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不同解法、不同理
三星在推出主打超薄的Z5之后,于近期又推出了一款堪称旗舰的产品——T9。T9是一款主打蓝牙无线概念,集成视频播放,图片浏览、电子书、FLASH游戏等多功能的一款MP4播放器。
当网络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我们对网络的依赖和眷恋也就油然而生。我们渴望着网络能够随时随地相伴在
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从前两年的教学来看,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日益提高,对教材的认识更为深刻,对改进教学方法的自觉性有了增强。但是也不可否认,教学中所取得的进步离新课程的要求还很远,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探索中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有的教师还继续采用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对新课程,其结果让学生无所适从。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没有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2014年11月5日,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式挂牌,标志着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正式启动。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挂银川市政务服务中心牌子)是银川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11个处室。主
很多人都说广州是个排外的地方,我却不以为然,在这里生活只有一年,我便有离不开的感觉。只要了解广州,欣赏广州,就能真正地融入广州,爱上广州。
一、问题的提出  往CaCl2溶液中通入CO2能否产生白色沉淀?这是一常见的元素化合物试题,在笔者所任教的2006级学生在不同时段所做的练习中,一共碰到5次,但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做错的次数在3次以上,甚至有同学是靠对答案的记忆来解答试题。笔者认为学生出现如此高的错误率是对初中“往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能产生白色沉淀”的知识点进行负迁移的结果。认为CO2可以和含Ca2 溶液反应产生沉淀。认知心理学认为
iPod风靡全球,当然有其令人趋之若鹜的独到之处。除了最基本的MP3播放功能.玩家和商家也乐此不疲地琢磨和开发各种玩法.希望榨干iPod最后的一点功能,如果身为一个苹果“粉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