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生,无悔选择;学界楷模,高山仰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开当代中国教育史册,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一书中的11位主人公的名字正嵌入其中。他们之中既有王承绪、朱九思、潘懋元、李秉德等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开创者,也有谢希德这样曾为当代中国科学事业与大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既有刘佛年、汪永铨、顾明远、鲁洁、王逢贤这样德高望重、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一辈教育家,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在基础教育和学校改革领域卓有成就的当代知名教育理论家。“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教授通过对这11位学者的深入访谈,接触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在本书中呈现了他们从童年开始的教育、生活、学术经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家们的“思想肖像”,叙述他们虽饱受沧桑之苦但却从未背叛其使命的人生经历,使人们得以从中领悟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
  阅读本书是一种心灵享受。不仅教育家们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不凡人生令人动容,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力亦值得赞叹,她真实地呈现了11位学者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献身学术、献身教育,矢志不渝地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呕心沥血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走过的道路和做出的贡献,给人以诸多启迪。
  
  启迪之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其不竭的思想源泉和人生动力
  
  在对中国教育学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逐渐了解了中国的老一辈学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均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学习观、社会观和自然观。”“他们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一直在诠释着儒家传统的可能性。在当前这个文明对话的时代,他们恪守的道德即使是在东亚之外也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可以说,这一点认识既是作者本人研究中国教育家的内在动力,也是她理解中国教育家的逻辑起点。但与一般的思想史研究侧重于著作解读不同,作者则是把思想史转换成生活史,并因此采用了叙事的研究方法,不仅生动再现了11位学者的人生经历,而且深刻揭示了其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儒家传统价值观。
  顺着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本书描绘的11位学者在求学的生涯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儒家经典和儒家为学之道,虽然他们中许多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在国内求学者也一样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洗礼,但他们从小浸润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其内心深深扎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接受传统教育,父母受儒家思想熏陶之后形成的价值观与信仰更是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产生过影响。”他们的一生反映出了儒家教育模式的真正特征与不朽价值。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对教育家们的人生起到了支撑作用——无论是战乱、失学、与亲人离散的人生苦难,也无论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酷考验:谢希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从海外返回大陆,并从此与1960年自菲律宾移居台湾直至1986年谢世的父亲终生未得相见;1937—1941年,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汪永铨跟随父母辗转于武汉、桂林、昆明、四川,父亲对他的教育和迁徙的经历使他自幼年时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主意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李秉德曾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刘佛年被残酷批斗,遭受了各种侮辱;等等,社会的剧变以及个人遭遇的坎坷均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11位知名教育家的人生故事或许恰好可以理解为‘儒家之道’变成了‘肉身’。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儒学著作——这些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人性,对于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亦堪称是多姿多彩”,作者的这一概括无疑十分精辟。
  
  启迪之二:献身学术,成就教育人生
  
  20世纪的中国政权更迭,岁月动荡,对选择了教育学术道路的11位学者来说,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磨难。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执著、坚守,淡泊功利是他们的共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李秉德作为教学论和教育实验的开拓者,毕生致力于在中国背景中进行教育实验,为建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与学的方式呕心沥血并卓有建树;顾明远领导创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且在1983—2002年间担任该学会的主席,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潘懋元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学科——高等教育学,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组织编写了第一本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他与他的同事们及弟子们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承绪领衔翻译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与张瑞璠合作主编了三卷本《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主持完成了重大课题《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谢希德从一位知名科学家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女校长,同时也是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刘佛年从1949—1980年一直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之时,使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师范教育领域中的领头羊,并提出师范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教师,还要培养管理者和教育领导;而朱九思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从一所高度专业化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得到世界认可的综合性大学,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先驱;汪永铨在北大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目睹了北大的变迁,并在反思教育和国家发展的一些深刻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领导者;叶澜则开始进行理解教育理论和中国基础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教育思想体系,提出建立“生命
其他文献
2009年春天,《中国教师》杂志杜开启了第一届“诗声校园”征文活动,伴随着时光矫健的步履,在火热的夏天,应征稿件开始纷至沓来。而今却未有料及,在原本10月31日截稿的日子之后,依然有一些热心的校园文友殷来佳作。让我们在感动之余,对这次征文活动也进行了一定的回顾和思索。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教师》杂志举办“诗声”校园征文活动,有自己的独特定位——从心灵上、情感上关注并展现校园生活申的两大人群,尤其
我从教已近20个年头。做一名教师,是我大学毕业时自主自觉的选择,这种自主自觉的选择包含着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某种肯定的评价。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重中之重的是师德。首先,应当对师德有深入的认识。孙中山先生曾经用知行关系来总结人类的发展史,他说:人类早期时代是不知而行的时代,到了文明时代是行而后知的时代,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则是知而后行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理论便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我想在师德问题上亦不例
为更好地了解80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为全区教师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引导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促进他们快速成长,2009年10月至12月,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80后教师专业发展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对全区“80后”教师的生存状态与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通过点面结合、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网络交流等方式开展,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94.6%。在获取第一
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而在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论述中,几乎都会提到一个所谓的事实,那就是“1955年召开的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率先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推动了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则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做出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
大学毕业那会儿,我的心里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理想,憧憬着自己如何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辉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的确,刚到学校那阵子,我就这样心潮澎湃,激情万丈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但是,没过多久,我渐渐发现,身边的同事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富有激情,富有理想,富有追求。他们的生活是周而复始的单调,比如说,上班,备课,改作业,下班后的生活就是看电视,上网,聊QQ,玩游戏。周末的时候,出去耍耍,或者聚在一
一、引言    代课教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代课教师的养老保险体制的缺位,缺乏统一的管理政策和操作方案,以致各地在代课教师转正和清退的各个环节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少数地方政府忽略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使得部分离岗代课教师对地方政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感及不信任感。  可喜的是,许多地方已经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效机制,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更广泛的区域中,离岗
从日常实践与运作技术层面上来讲,教师上课应心有课标、胸有方法、手有教材、眼有学生,此是毋庸讳言的。但如从理论素养与专业锤炼的层面来讲,教师上课还应当关注、思考与追求些什么呢?综合教师课堂教学应然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教师上课还应当做到如下八个“有”。    一、有思想    此间的思想,不是指专业理论人士构建庞大的认知理论与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的独立的价值取向、职业品质、
2000年,国家取消对师范类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后,全国各省市陆续推出教师招聘方案。2003年浙江省瑞安市规定,师范毕业生上岗前都要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试,根据总成绩的优劣排序,准教师单向选择学校。该规定实施以来,社会反响不一。此举提高了行政效率,公平、公正、公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好校有名师,差校有差师的恶性循环。     一、准教师凭实力单向择校:瑞安市的改革实践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
2010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的节目中,谈到了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学与日后就业的关系问题。有一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参加许多实用技术培训,因此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用处。这不禁让人深思:大学教育和就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讨论问题之前,对“大学教育”作一说明。在我国为期不长的现代教育史上,对大学、专业学
前不久,央视风靡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幸福遐想和人生启示。剧中的“傅老大”无钱无权,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可是他善良、高尚,健康、快乐、幸福,他以真诚、乐观、爱心、豁达、“无为”揭示了幸福的真谛——“知足”和“成全”,即幸福的要义在于分享,在于知足,知足是福,知足常乐;在于成全,成人之美;在于奉献、给予、馈赠。正是他的这种纯粹的幸福观,不仅感染了他的兄弟姐妹,也同样感染了千百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