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精神,还必须大胆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创新和实践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把人类推向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机器人的问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遗传工程的动用、航天技术的进步及时髦的“纳米技术”等显示了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
目前,知识激增和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培养富有创新的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教师讲课趣味盎然,感情充沛,学生就会情绪高昂,专心听讲,积极参与,学生对教师所授的内容印象深刻,难以
忘怀。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言:“智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普说:“学习的最佳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从教材中挖掘其精妙之处,充分利用故事、诗歌等事例诱导兴趣。如在讲南亚时,联系《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故事,扩展学生思维能力。在讲《中国政区图》时,引用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诗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讲课时,教师的内心一定要充满激情,用深刻、含蓄的情感,形象、逼真地姿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把知识和趣味融于一体去感染学生,要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解说词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情认识和直观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易学、易懂的乐趣。如在讲《中国地形图》时,拿出模型图使学生很直观地理解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趣味因素,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青少年学生对新颖适度的教学材料最感兴趣。因此,我在讲经纬网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想盖一座房子,使它四面的门窗方向都向北,可能吗?如可能,该把房子建在哪里?”学生听到问题后,觉得非常有趣,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起来,从而诱发了思维的创新。这样,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思维的创新得到了较好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质疑问难,发展创新
质疑问难是提高素质、启发思维、督促学生在解疑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精心设计。例如:在学习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水文特征后,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水文特征如何?进而再“从果追因”,了解河流和气候、地形、植被的联系,使学生在比较总结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质疑是创新的种子。前苏联学者鲁宾斯坦曾说过:“思维点是开始于问题”。问号像一把钥匙,人类用它打开一扇又一扇的求知大门,问题更像绽开绿叶的种子,在未来的原野上开放出一朵朵创造之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要求,精心设计、创设情绪,恰当时机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讲授“拉丁美洲”高原、山地、平原时,让学生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有什么不同?讲授《中国的气候特征》一课后,及时启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青藏、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基本在同一纬线(北纬300)两边,为什么气候特点却各不相同呢?等等。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促进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克服思维定势,训练创新
习惯是创新的大敌。在《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中,正是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司马懿错失良机,失去了一次活捉诸葛亮的大好机会,而诸葛亮正是靠出奇创新的大智、生死度外的大智才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富有挑战的课题提问,让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联系、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学生只知道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发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想象力,训练发散思维,提出“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昼夜现象将怎样变化?”再讲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的影响时,学生知道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广大内地产生丰富的降水,河流滚滚向东流。若提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座落着青藏高原那么我国的气候又怎样呢”?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展开了讨论。
四、充实课外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地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接触地理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更好地培养他们创新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现有农村中学有限的情况下,本人总是极力鼓励学生就地取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现象讲解,如讲“地图”这一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看全校,让学生画出学校平面图,为下节课要讲述的三要素打好基础。如讲《陆地地形》这一节时,我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让学生体察五种类型的地形不同之处,从而识别它们各自的特征。这种课外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求新的积极性,而且也开发了创造力。
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精神,还必须大胆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地理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使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老师加以适时点拔,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下马渡中心校)
【关键词】创新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创新和实践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把人类推向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机器人的问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遗传工程的动用、航天技术的进步及时髦的“纳米技术”等显示了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
目前,知识激增和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培养富有创新的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教师讲课趣味盎然,感情充沛,学生就会情绪高昂,专心听讲,积极参与,学生对教师所授的内容印象深刻,难以
忘怀。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言:“智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普说:“学习的最佳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从教材中挖掘其精妙之处,充分利用故事、诗歌等事例诱导兴趣。如在讲南亚时,联系《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故事,扩展学生思维能力。在讲《中国政区图》时,引用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诗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讲课时,教师的内心一定要充满激情,用深刻、含蓄的情感,形象、逼真地姿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把知识和趣味融于一体去感染学生,要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解说词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情认识和直观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易学、易懂的乐趣。如在讲《中国地形图》时,拿出模型图使学生很直观地理解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趣味因素,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青少年学生对新颖适度的教学材料最感兴趣。因此,我在讲经纬网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想盖一座房子,使它四面的门窗方向都向北,可能吗?如可能,该把房子建在哪里?”学生听到问题后,觉得非常有趣,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起来,从而诱发了思维的创新。这样,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思维的创新得到了较好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质疑问难,发展创新
质疑问难是提高素质、启发思维、督促学生在解疑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精心设计。例如:在学习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水文特征后,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水文特征如何?进而再“从果追因”,了解河流和气候、地形、植被的联系,使学生在比较总结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质疑是创新的种子。前苏联学者鲁宾斯坦曾说过:“思维点是开始于问题”。问号像一把钥匙,人类用它打开一扇又一扇的求知大门,问题更像绽开绿叶的种子,在未来的原野上开放出一朵朵创造之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要求,精心设计、创设情绪,恰当时机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讲授“拉丁美洲”高原、山地、平原时,让学生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有什么不同?讲授《中国的气候特征》一课后,及时启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青藏、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基本在同一纬线(北纬300)两边,为什么气候特点却各不相同呢?等等。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促进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克服思维定势,训练创新
习惯是创新的大敌。在《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中,正是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司马懿错失良机,失去了一次活捉诸葛亮的大好机会,而诸葛亮正是靠出奇创新的大智、生死度外的大智才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富有挑战的课题提问,让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联系、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学生只知道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发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想象力,训练发散思维,提出“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昼夜现象将怎样变化?”再讲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的影响时,学生知道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广大内地产生丰富的降水,河流滚滚向东流。若提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座落着青藏高原那么我国的气候又怎样呢”?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展开了讨论。
四、充实课外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地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接触地理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更好地培养他们创新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现有农村中学有限的情况下,本人总是极力鼓励学生就地取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现象讲解,如讲“地图”这一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看全校,让学生画出学校平面图,为下节课要讲述的三要素打好基础。如讲《陆地地形》这一节时,我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让学生体察五种类型的地形不同之处,从而识别它们各自的特征。这种课外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求新的积极性,而且也开发了创造力。
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精神,还必须大胆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地理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使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老师加以适时点拔,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下马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