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S版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主要写的是丑小鸭经历种种不幸,最后终于长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对这篇童话很感兴趣。当我投入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讲授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教学中的“生成”。
一、学生回答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课前,我用讲述丑小鸭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讲课了,故事暂且讲到这儿,你们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故事呢?”上课前,我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会怎么样?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问:“丑小鸭会找到天鹅妈妈吗?”还有的问:“天鹅蛋怎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之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教学设计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地融入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当学生提到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他个子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他们都是集体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传达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生成”,生成得有价值。
二、教学资源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课文的主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思路异常开阔,生成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傻,他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他自己的生存领地,当别人闯进它的领地时,它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他生存的领域,离开他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只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学效果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的环节。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用优美的煽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味全文:“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它离家出走是想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更加冷酷,它只好一个人悄悄地过日子。困境让它变得越来越坚强,终于,它熬过来了,在丁香开花的季节,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时,我请出一名学生,配上优美的钢琴曲,让他朗读课文。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现在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你想说给谁听?丑小鸭?鸭妈妈?他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小鸟?猎狗还是农夫?”可当配乐朗诵时,教学时间已经到了。我想,学生已经在听配乐朗诵时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如果在这一时刻就用优美的语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所以,我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丑小鸭经历了夏天、秋天、冬天的磨难,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我想他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从南方飞回来与他团聚。幸福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为他祝福吧!”结束语突出了人文关怀,为丑小鸭设计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又回答了学生课前的提问:“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这样的结语令人回味无穷,深深触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美的教育。这个“生成”,一举数得,“生成”得妙!
对教学中的“生成”,我们要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应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中求“生成”,教中求“生成”,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学生回答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课前,我用讲述丑小鸭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讲课了,故事暂且讲到这儿,你们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故事呢?”上课前,我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会怎么样?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问:“丑小鸭会找到天鹅妈妈吗?”还有的问:“天鹅蛋怎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之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教学设计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地融入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当学生提到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他个子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他们都是集体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传达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生成”,生成得有价值。
二、教学资源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课文的主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思路异常开阔,生成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傻,他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他自己的生存领地,当别人闯进它的领地时,它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他生存的领域,离开他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只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学效果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的环节。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用优美的煽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味全文:“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它离家出走是想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更加冷酷,它只好一个人悄悄地过日子。困境让它变得越来越坚强,终于,它熬过来了,在丁香开花的季节,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时,我请出一名学生,配上优美的钢琴曲,让他朗读课文。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现在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你想说给谁听?丑小鸭?鸭妈妈?他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小鸟?猎狗还是农夫?”可当配乐朗诵时,教学时间已经到了。我想,学生已经在听配乐朗诵时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如果在这一时刻就用优美的语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所以,我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丑小鸭经历了夏天、秋天、冬天的磨难,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我想他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从南方飞回来与他团聚。幸福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为他祝福吧!”结束语突出了人文关怀,为丑小鸭设计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又回答了学生课前的提问:“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这样的结语令人回味无穷,深深触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美的教育。这个“生成”,一举数得,“生成”得妙!
对教学中的“生成”,我们要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应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中求“生成”,教中求“生成”,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