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与学中求“生成”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S版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主要写的是丑小鸭经历种种不幸,最后终于长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对这篇童话很感兴趣。当我投入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讲授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教学中的“生成”。
   一、学生回答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课前,我用讲述丑小鸭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讲课了,故事暂且讲到这儿,你们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故事呢?”上课前,我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会怎么样?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问:“丑小鸭会找到天鹅妈妈吗?”还有的问:“天鹅蛋怎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之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教学设计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地融入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当学生提到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他个子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他们都是集体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传达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生成”,生成得有价值。
   二、教学资源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课文的主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思路异常开阔,生成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傻,他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他自己的生存领地,当别人闯进它的领地时,它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他生存的领域,离开他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只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学效果的“生成”使教学设计发生改变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的环节。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用优美的煽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味全文:“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它离家出走是想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更加冷酷,它只好一个人悄悄地过日子。困境让它变得越来越坚强,终于,它熬过来了,在丁香开花的季节,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时,我请出一名学生,配上优美的钢琴曲,让他朗读课文。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现在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你想说给谁听?丑小鸭?鸭妈妈?他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小鸟?猎狗还是农夫?”可当配乐朗诵时,教学时间已经到了。我想,学生已经在听配乐朗诵时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如果在这一时刻就用优美的语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所以,我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丑小鸭经历了夏天、秋天、冬天的磨难,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我想他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从南方飞回来与他团聚。幸福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为他祝福吧!”结束语突出了人文关怀,为丑小鸭设计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又回答了学生课前的提问:“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这样的结语令人回味无穷,深深触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美的教育。这个“生成”,一举数得,“生成”得妙!
   对教学中的“生成”,我们要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应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中求“生成”,教中求“生成”,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教师要教好这类文章,须构建合理的教学思维,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假设和论证假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恐龙无处不在》在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部分,是一篇有名的科普类文章。这篇文章属于证明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和过程。文中所反映的观点都是没有经过证实的,只有经过论证才能确定其正确性。  一、科
期刊
一、《班级整本小说学习》简介  1.书籍简介和作者介绍  《班级整本小说学习》作者是美国纽约的初中教师Ariel Sacks,她有着九年教龄和不同学校的丰富教学经验,书中全面记述了作者采用整本小说教学的原因、方法,包括整本小说的阅读和写作。这本书体现了作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  该书具有实践性和可测试性,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也给其他实践者留有发挥空间的
期刊
周晓枫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散文创作的重要倡导人之一,她的散文有着鲜明的风格和一以贯之的韵味。她说:“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她的散文代表作《斑纹》选人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严格来说,《斑纹》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或科普文,而是闪耀着智性、充满哲思的思辨性文本。要想充分挖掘《斑纹》的深刻内涵,教师必须对周晓枫
期刊
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针对来华外国留学生开展文化教育是提
期刊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共同构筑起语文教材这座大厦。一个练习系统有缺陷的教材,是不合格的。为此,设计、开发科学、合理、有序的练习系统,成了教材编写者的理想追求。与之前使用的其他版本教材相比,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练习系统设计上别具匠心,尤其在语言范例的呈现上独具特色,读懂它成了用好教材的关键。本文试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为例,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
期刊
所谓有效性,就是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用最短的时间,最优化的方法,最科学的设计,最少的物力投入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怎样才能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下面以“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有效讲解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不需要讲解,这种想法笔者认为是
期刊
汤显祖生活在思想十分活跃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他所创作的《牡丹亭》也成为明代戏曲的代表作。明代的文学家沈德符在《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中评价《牡丹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可见《牡丹亭》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而同样的时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孕育了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本·琼生认为莎士比亚不只属于那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时间验证了琼生的预见
期刊
【活动主题】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主题分析】以“五一”长假为契机,教会学生合理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劳动和休闲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现代基础教育早已摈弃了仅仅是为未来工作、就业而实施专业训练的观念,而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以充实人生、发挥人生价值。对于青少年来说,生活的内容不外乎学习、劳动和休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人们
期刊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研究也在逐步的加深。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1.关注全体学生的全
期刊
英语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整个教学过程离不开“动”,动则“活”、则“灵”、则“成”,因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是非常基础和必要的。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在英语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过程。    一、教学中“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