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又已成为民族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利用学习中的兴趣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巨大推动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左右。如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会感觉心情舒畅,动力充足,效率高;反之,就会缺乏激情,效率低下。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慢跑——徒手操——专项练习,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不用慢跑、徒手操形式进行,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自创热身项目,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得到扩大,那么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相对提高。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热身效果,学生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来投入课堂。又比如耐久跑教学,怎样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来参与练习,完成教学任务,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如果教师仅仅是靠压迫来推动学生练习,那上课的效率肯定很低,学生同样会叫苦连天,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把枯燥的学习内容改编一下,在跑的过程中加上游戏,例如寻宝游戏——在一定的距离之间隐藏某些东西,并且鼓励学生找得越多所得到的奖品就会越多。教师巧妙地将乏味的跑变成趣味的寻宝。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得到转移,就不会感到特别累。因为兴趣的原因,学生参与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因此,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
二、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必要和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新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积极营造问题环境的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鼓励和提倡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同时,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地表露和提升,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
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不去讲解其动作要领,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创式垫球,以此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提出问题:怎么才能把球垫准、垫稳?这样,学生在自由练习的过程中,会带着问题思考,谋求独立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学生得到的结论,提出练习口诀:一插二夹三抬臂。这样做,既改变了一味的“填鸭式”,又能把知识点灵活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将知识得到提取和升华;另一方面,这样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发散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教学中要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例如在跳绳练习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跳绳,发挥组内队员的集体智慧,去创编多样的图案,如各种几何图形、班级标语等,并为自己的独特创举命名。学生还可以利用跳绳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如鲤鱼跳龙门、单脚过独木桥、三足鼎立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尊重每一个有个性化色彩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不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又比如在三门球的放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彩旗进行舞龙游戏,把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的活动。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强烈的创造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达到在教学中创新的目标。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利用学习中的兴趣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巨大推动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左右。如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会感觉心情舒畅,动力充足,效率高;反之,就会缺乏激情,效率低下。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慢跑——徒手操——专项练习,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不用慢跑、徒手操形式进行,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自创热身项目,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得到扩大,那么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相对提高。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热身效果,学生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来投入课堂。又比如耐久跑教学,怎样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来参与练习,完成教学任务,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如果教师仅仅是靠压迫来推动学生练习,那上课的效率肯定很低,学生同样会叫苦连天,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把枯燥的学习内容改编一下,在跑的过程中加上游戏,例如寻宝游戏——在一定的距离之间隐藏某些东西,并且鼓励学生找得越多所得到的奖品就会越多。教师巧妙地将乏味的跑变成趣味的寻宝。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得到转移,就不会感到特别累。因为兴趣的原因,学生参与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因此,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
二、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必要和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新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积极营造问题环境的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鼓励和提倡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同时,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地表露和提升,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
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不去讲解其动作要领,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创式垫球,以此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提出问题:怎么才能把球垫准、垫稳?这样,学生在自由练习的过程中,会带着问题思考,谋求独立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学生得到的结论,提出练习口诀:一插二夹三抬臂。这样做,既改变了一味的“填鸭式”,又能把知识点灵活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将知识得到提取和升华;另一方面,这样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发散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教学中要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例如在跳绳练习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跳绳,发挥组内队员的集体智慧,去创编多样的图案,如各种几何图形、班级标语等,并为自己的独特创举命名。学生还可以利用跳绳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如鲤鱼跳龙门、单脚过独木桥、三足鼎立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尊重每一个有个性化色彩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不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又比如在三门球的放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彩旗进行舞龙游戏,把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的活动。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强烈的创造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达到在教学中创新的目标。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