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修渠路漫漫,奋斗永不停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密码”6:艰苦奋斗的精神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彼时,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这样描述红旗渠:“新中国有两大不朽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而红旗渠则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红旗渠的建成,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大旱连年扰民生
  林县地处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在红旗渠通水之前,林县最仰赖的水源只有雨水,完全看天吃饭,老百姓苦不堪言。
  1954年,杨贵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初到林县时,他带着工作组到马家山村调研,到了农户家想洗把脸,主人端上来一个烩面碗大小的洗脸盆。他瞅了一眼,水是半盆不说,这边洗着脸,那边还不停地“叮嘱”:“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喂牲口哩!”这件事,杨贵记了一辈子,也促使他产生了修渠的想法和决心。他开始研究起林县的地貌。
  从地理环境来看,林县多山,境内有三条河:中部和南部的淅河与淇河、北部短暂流经的漳河。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引淅河与淇河水灌溉饮用,但由于这两条河水量较少,遇到干旱,依然摆脱不了水库干涸、渠道断流的命运。为此,杨贵屡次带队外出找水,一次次地受挫,一次次地尝试,终于有一天,在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远远地听见峡谷中的隆隆水声,众人不禁惊呼:大旱之下的浊漳河竟然有这么丰沛的流量。
  进入峡谷后,杨贵通过仔细勘察,得到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尽快落实修渠的计划,他在勘察结束后立马回到了县委机关,日日夜夜地琢磨、研究“如何修起来、怎么修得好”的问题。夜里他的心情还未平静,挥毫赋诗:“三河流水汇浊漳,源头高于天桥上。昔日漳河沿旁过,隆虑(林县古称)大地闹旱荒。神州今朝日月变,定叫漳水来我乡。林县山川抿嘴笑,穷村有水变富乡。山青水秀人体好,风吹大地五谷香。青羊里(平顺县古称)人多隆虑,谁不抱腹喜故乡。”他深谋远虑地设想,要解决水的问题,还得引浊漳河水入林县。他越想越高兴,就在地图上把辛安村、赤壁断、侯壁断等引水地点用红铅笔重重地画了符号,表明要横下一条心,率领群众大干苦干几年,让漳河水流遍全林县。
  理想是远大的,但是落实起来是困难的,不管是从人力上,还是财力上,当时的林县都并不具备修渠的实力,但是杨贵与林县县委并没有向现实低头。他们迎难而上,决定调用所有的现有资源,从平顺引漳河水进入林县。然而,每条线都得穿越巍巍太行,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杨贵带领群众一次又一次地调整方案,并最终落实于实际。这一干便是近十年,才有了现今这“世界第八大奇迹”。
  “飞虎神鹰”勇闯艰险地
  1927年,任羊成出生于林县任村镇古城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刚出生时,由于母亲有病,缺少奶水,尚在襁褓中的任羊成一度被饿得奄奄一息。后来还是父亲在给别人放羊时,偷偷挤了点羊奶让他喝,才把他养活下来,后来家人就为他取名叫羊成。
  1958年,31岁的共产党员任羊成响应县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带领全村90余名社员奔赴南谷洞水库参加施工。在工地上哪里艰险,他就往哪里闯,哪个活苦就拣哪个活干,人称“小老虎”。
  “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后,任羊成转移到红旗渠工地劈山修渠。在修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放炮,但是放炮后常有松散石头掉下来,给在崖下修渠的民工带来很大危险。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县领导决定成立除险队。听到这个消息后,任羊成一马当先,被大家推选为除险队队长。后面的日子里,他每天带领队员们腰系大绳、飞崖下堑、凌空除险、扫除障碍,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
  除险除险,顾名思义是去除危险,但是任羊成的除险工作却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在某一次的除险工作中,他爬上通天沟,不料失足跌在圪针丛里,好不容易爬了起来,脊背上却扎满了尖尖的枣刺儿。即使是这样,他依旧选择了坚持,忍着疼痛,又爬上山崖坚持除险。有一次,他在虎口崖除险,当快要扑进凹檐里的时候,不巧凹檐顶掉下一块石头,砸在他的嘴上,三颗牙齿横在嘴里,一阵麻木,鲜血顺着嘴角流下来。他取出牙齿,忍着剧痛,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从崖上下来。
  这样的故事,在任羊成的身上还有很多,但不管吃了多大的苦、受了多大的罪,他都选择用微笑去面对。1965年和1966年,总干渠和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时,任羊成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模范。
  青山有幸埋忠骨
  在林县,吴祖太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提起这个名字,人们都充满了无限敬意。因为吴祖太是河南原阳县人,在修筑红旗渠时立下汗马功劳,但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7岁。
  1958年,水利设计科班出身的吴祖太主动请求调往条件艰苦的林县,一头扎进了太行山的水利一线。1960年,红旗渠总干渠开建,吳祖太成为红旗渠工程技术设计的核心人物。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为了让数据更加精准,他白天在悬崖峭壁上勘探测量,晚上伏案测画图纸,整日灰头土脸。在条件极其恶劣的那些年里,吴祖太数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红旗渠建设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吴祖太经历了许多悲恸之事。27岁的他先后遭遇母亲病重、妻子丧生的变故,却始终坚守岗位,将生命奉献给了造福百姓的“人工天河”。在同事告知其妻子的死讯后,悲痛欲绝的吴祖太简单处理了妻子的后事,转头又投入了工作。然而祸不单行,丧妻之痛与身心劳累终于还是让吴祖太病倒了。这时,工人反映洞壁上出现了裂缝,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考虑,吴祖太深入洞内查看险情,不料洞顶意外坍塌……
  工程指挥部为吴祖太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红旗渠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牺牲人员名字中,第一个便是吴祖太。
  红旗渠建成后,不仅是林县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水源”,默默影响了几代人。
其他文献
1  林松和阿雅吵了一架,感觉又委屈又莫名其妙。  就因为没有回她的微信?就因为她说话时没有及时接茬?林松是真心觉得阿雅给他发来的那些信息不需要回复,阿雅说的话也不需要接茬。  她都发些什么信息呀!  “快看,天上有只鸟飞过,它飞得好自在啊!”  “这朵花开得真艳!现在的花长得越来越好。人的日子好了,花的日子也好了。”  “今天中午食堂开始卖凉粉了……”  见面也是这样,阿雅会把她看到的、听到的大
期刊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
期刊
我的同学阿松有个妹妹叫小雨,五年前她才五岁。在某一年的新年春节,她突然来敲门,说是要给我拜年。我一琢磨,立刻明白了,她那个厚脸皮的老哥故意让她来要压岁钱了。我就故意问:“你给我拜年啊?那我也跟你说一声‘新年好’。来,给你一包饼干,快回家吧。”  小雨接過饼干,嘴巴一嘟,开始撒娇:“我哥说啦,不能光嘴巴拜年,我还没拜完呢。”我一愣,就看见她“啪嗒”一声,从背后拿出一个布垫子来,飞快跪下,给我一连磕了
期刊
你见过“会动的木头”吗?还是会“讲故事”的那种!  传统文化、生活趣事、古老传说……这些有意思的题材,通通可以拿来“讲故事”,让凝固呆滞的木头“活动”起来。这些幽默的木制玩意儿,名字叫Automata(机关人偶装置),是基于传动原理设计而成的机械装置。  Automata在国内还是一种不为人所知的冷门艺术,一名石家庄小伙在制作这种会动的“机关玩具”的过程中,不仅治愈了自己的失眠,还开拓出一片事业的
期刊
若你曾仔细凝视过冬天的树,便会发现,以虬枝在天空挥洒水墨的它们,潇洒轻逸。  若你在树旁站立过,就能感觉到,树下的根系通达延展,正在汲取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树比人类更能理解“沃土”的含义。  于是,你便不敢轻易将这形态谓之干枯。人家分明是在归藏蓄势,分明是开启春天——地下之冬,即地上之春。这是一体两面,人以一端观之而分荣枯,于树而言,四时轮转,生机从未停止。  人有生机,自然生长、发育,原与树
期刊
锻造镰刀和铁锤的人,火种藏在袖里  手捧一本《共产党宣言》。把信仰  和誓言放在一条船上淬火。他们  手持大刀、长矛和画笔,将一块版图  染红,让共和国登上了世界封面  正是这条红船领航,才有不灭星火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燎原  回望上世纪20年代,三座大山  压住了东方黎明的曙光。这时  有无数的革命者,站了出來  我仿佛听到了那些奔跑的脚步声  呐喊声、叹息声,从华夏深处  传来,激越,
期刊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还有“四科十哲”。“四科”就是孔子教学比较注重的四个方向: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十哲”就是这四科的十名优秀代表,子贡就是言语科的优秀代表。言语科,显而易见,就是善于说话,特别会说话。  学习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卫国人。他善于说话,办事通达,还会经商,是儒商鼻祖,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是个官运亨通、财运亨通的人。拥有财富之
期刊
女孩苏春熙出生在吉林延边,朝鲜族,高中毕业,正值豆蔻年华。  苏春熙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汉语,她汉语和朝鲜语都说得非常好。要知道,当时朝鲜族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人不算多。  “文革”动荡刚刚过去,一切秩序都在恢复中。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夕,国家拟举办一次全国民族工作展览会。展会上的解说员,需要抽调各地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担任。朝鲜族只有两个名额,她被选中了。  于是,苏春熙告别边城,乘火车来到北京,
期刊
风从故乡来。  风或松或紧,或柔软或莽撞,我总能够闻见故乡的气息,总可以感受到麦苗的馨香。我穿越了风,看见祖母的坟前早已经荒草萋萋。  我觉得城市的风与家乡的风截然不同,城里的风有味道,酸甜苦辣咸;家乡的风清淡,像一杯茶。  從小我便喜欢关于风的古诗,我崇拜过刘邦,觉得他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中找到了一统华夏的信念;我喜欢孟浩然,“夜来风雨声”是一种难于超越的意境;更喜欢崔护先生的“桃花依旧笑春风”
期刊
在五楼的窗口,听到有人唤我的乳名  一种垂直距离的张望  倏然,苍老的声音翻转着时光的沙漏  阳光下,白发很耀眼  佝僂的身影紧贴着地面蠕动  那些颤颤巍巍的动作  像极了小时候,蹒跚学步的我  我熟悉的每一个路口  都是你迷宫里探询的暗道  林立的楼群,总是亲近地相似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  第一次,我成了母亲心中的坐标  不远不近  正好能听到你唤我的乳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