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刮刮风]
大风刮过
冬吃羊肉
就在我开始写这期专栏的时候,北京又下雪了。
今年的雨水很丰沛,雪也很多。我在北京住了这几年,这么早就下这么大的雪还是第一次见到。
一到下雪,就想吃点暖和的东西。说起来,羊肉算是最适合冬天吃的食物之一了。
北京的涮羊肉算是一绝,清真店做得最好。最出名的东来顺就是清真店。薄薄的羊肉片,在铜锅里涮,配上小料,实在鲜美。涮锅之前,还可以先用汤底冲一碗热汤喝。暖暖和和的。
羊肉片的片法有讲究,用哪里的肉也有讲究,虽然现在有专门片羊肉片的机器,但始终是手工片的羊肉最好吃,这也是衡量好厨师的标准之一,刀工好的师傅,不单手下带眼睛,更像带了电子秤,片出的羊肉,卷成卷儿码在小碟中,一碟有多少重量,不用称量,就不差分亳。
老北京传统的涮羊肉蘸料里必要有麻酱,还有韭菜花,出名的老店除了特色汤底之外,酱料也是特制的。电视台有美食节目,曾请过这些老店的掌勺大师傅教大家做汤底和酱料,人家在节目里就会明白地告诉你,有那么一两味调料,是不能公开的。
其实比起北京的涮羊肉,我更喜欢北京的羊蝎子火锅,实际上应该写成羊羯子,因为这个羯子太像蝎,大家错叫错写,错别字就是,错的多了,大家都在错,错的就能变成对的……现在满大街招牌上多是羊蝎子,羯这个字反而用的比较少。
我第一次吃羊蝎子火锅是刚来北京工作那年,隔壁部门的领导请客,捎带上我们部门,说请大家吃羊蝎子。
我当时头一次听说这个东西,以为是吃蝎子,就说这么生猛的东西我不敢吃啊。同事很乐呵地告诉我,羊蝎子不是蝎子,是羊的脊骨,炖做汤底,然后一边啃羊肉,一边用汤做火锅。
老北京传统涮羊肉的锅底是清汤白汤,但是羊蝎子的汤底是红汤,加了酱和各种香料,可以选辣或不辣,更对我这种重口党的口味。涮羊肉用的锅是双耳铜锅,中间烧碳,一圈儿涮肉的那种,羊蝎子用的锅一般是大铁锅,一大锅羊肉堆得冒尖地搁在炉子上,羊蝎子的肉和汤是最考验店家水准的,同样要秘方,才能让汤底浓鲜,羊肉烂而不柴,鲜而不膻,咬一口,层叠滋味充溢口腔。汤锅煮得咕嘟嘟开着,边啃羊肉边下进其他涮菜,再美不过了。
羊蝎子火锅的其他配菜,选自己爱吃的就行,对我来说,菌菇必须有,冻豆腐必须有,油豆皮必须有,宽粉更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火锅涮菜单!不过要注意一点,竹笋与羊肉食性有点犯克,最好不要选择。
吃羊蝎子火锅的时候,如果再搭配酸梅汤,那就是神仙一级的享受了!
我老家的羊肉火锅和北京的涮羊肉有点像,也是用那种中间烧碳的铜锅,边缘一圈儿炖上羊肉,清汤锅底,必不可少的要加上大白菜。在我家乡那块儿,大白菜和羊肉是公认的天作之合,炖羊肉的时候一定得它们成双成对地出现。不过我家吃这种羊肉锅比较少,我的口味遗传自我爸妈,我们一家人都更喜欢红焖口味的羊肉。
我爸做红焖羊肉时有时会加红心的青萝卜,将羊腿肉斩成小块,加酱油料酒等红焖,爸爸总能将羊肉焖得恰到好处,肉嫩丰美,酱汁入味,一点也不膻。虽然我非常喜欢羊蝎子火锅,但对我来说,爸爸烧的羊肉,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羊肉!
[朱雀航北]
柳具足
山阴四季
山阴,就是山的北面,不能常常照到阳光的那一边,这一年会稽山以北仍被称为“大越”,是越国的中心地带,它不像“路有路神,桥有桥神”的旧都城,时刻被鲜花瓜果的祭品和膜拜人群所环绕;也不是句章港那样桅杆林立、各色水手神色野蛮地进进出出、充满海港的繁忙;而是散布一座座空置行宫、消暑别墅,等待每一年夏季的来临。
一个怪脾气的巫医——巫师、医生、游吟诗人、骗子,几乎是一体的——他走进一所年久失修的驿馆,地板上苍蝇云集,油腻腻地厚厚一层,而驿馆长的围裙比地板还脏。“给我弄点吃的,剩饭也没关系。”巫医仿佛是说“对于我这么独特的人,吃什么都没关系。”
他在山道上遇见一个微服之人,建议他去山阴看一看,于是他打算在此度过一年,伤心而欢欣的一年。这些在山野城市之间往来的巡游者,在春秋战国时代,代表“士”的崛起,一群依靠自身智慧、勇气或美貌的人,突破上古以来血缘铸成的层层铜墙铁壁,开始接近历史的舞台。
巫医的第一个朋友是一个园丁。
园丁带一些顽皮孩子用竹竿敲落、被暴风雨刮下的香袍给他,并笑眯眯地看着他吃掉。这笑容如此诡异,巫医以为里边下了什么怪药,而园丁是等候药性发作。
园丁看守的房子原本是神社的附楼,有两座环廊,四周种满荨麻,围护一口有泉水冒出的神池,池水中立着九根鸠鸟柱,就像今天你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铜铸文物一样,考古专家们猜想这在古时候代表部族图腾,一些最重要的决定(比如征战、庆典、刑罚)在柱子下执行……在园丁记事之前,一位少年觉得判罚不公,投池自尽,神池渐渐失去了人们的尊敬。人们都在距离五里外的鼓楼举行仪式。
在君主们轮流统治越国的时候,某位君主的私生子在废弃神社里已住了半年,作为幽居反省的地点。
巫医曾跟着他的老父亲采集各种祷词、诗歌……原来他是那么充满激情,听到歌唱就忍不住抄写在木板上,每天的布袋都装得满满的。然后,突然一下,丧失了信心……别人唱得再优美,他听到的只是唇间如木屑般干枯,他不再记录任何歌词……当他不再关注它,它也顿时失去了光彩。随后他就像任何丧失了爱的人一样,彷徨而无味,只有酒能让他内心甜蜜。
这坏脾气的巫医就给园丁的少主人看病……慢慢去探望他。少年十几岁才得“惊瘫”,连续高烧、腿脚弯曲。少年说如果巫医每天来陪他,为他念尘封的旧书籍(大部分是无用的卜词),就在死后把房子送给他。于是他们每天有一个时辰在一起。
秋末,两名原籍此地的冶炼学徒,偷了这里的古旧弓弩和长矛,又对鼓楼展开血腥杀戮,十一名男女被杀死,一名神官不治身亡,另有二十三人受伤,有些人永远瘫痪或失去了肢体。刺客双双自尽。人们猜测两名前途光明的学徒之所以大开杀戒,是难以接受学徒生涯的虐待与欺凌,仇恨把他们送走的故乡亲族;但任何死亡都不会如此简单。事件发生时,人们把伤员抬出来,希望最近的巫医能施以援手,他正巧把自己灌得烂醉,扑在那名不幸的神官身上呕吐……他忘不了那瘸着腿也赶到现场并希望能有所帮助的少主人的目光。 少主人死之前,要求把那扇窗户钉死。钉竹钉的声音,仿佛把榫头也钉进了他的棺材。
巫医的酒瘾没有变糟,他也没有变得更好,依然行走乡野,采药、治疗、犹如一个从小就期盼独自生活、并真正离群索居的人那样,他的医术有时灵验,常常失效。
后来,巫医在室内做一次接骨手术,发现光线不够,要求把那扇窗户打开。一扇打不开的窗户,大概有二十年没有打开过了。病人的舅舅用斧头劈开……巫医镇静地接好了断骨。
他转过身去,像是好好休憩、或是放松一下他的眼睛,朝那个洞开的窗口望出去——越过雁荡山隧道来自南方的阳光,投射了进来,只有色彩、没有声响,光柱成为信仰,黑夜隔在屏风外——他发现能看到整个庭院。
以前,那个少年,就是这样每一天望着窗口,等候他的到来。
[图书馆内乱]
面堂兄
没有死者的玫瑰推理剧——《冰果》(下)
“日常推理”到底好写不好写?《冰果》系列的进化史几乎可以当作教程。
在开篇《冰果》中,费了大力气和无数周折的“追寻33年前真相”的案件本身并不好看,充满了日式的大惊小怪和硬煽情不适感。真正闪光的部分是那位推不动搡不动的“怕麻烦”主角奉太郎如何被热情的美少女千反田打动,从她的信任与赞美中汲取推理的智慧力量,以至于一步步变成了一个自己不愿承认的行动派。
《冰果》教给我们的事是——以缜密推理去应付“教室门为什么反锁?”这类鸡毛蒜皮,反而能写得意外好看。本格步骤的推理越严密,最后的“真相”就越稀松平常到荒诞,反差萌的战力真是不可小觑。
而“主线案件”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故事基底失去了轻松日常之心,反差萌力消失不见,破解谜语时少了那种难以形容的回甘余味。
相信米泽穗信是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及时作出修正,在系列第二作《愚者的终幕》中,没有了作为铺垫的琐碎小事件,而是以一个牵涉人物众多还疑似有“谋杀”桥段的案件硬鼓文力,奇妙的是,它依然是在“日常”范畴之内,并且最终回到微妙酸甜的青春之心。所有要素都以最恰当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还附赠优美从容的气质、没有血腥味的HAPPY ENDING。
《终幕》的情节不复杂却很绕:二年F班为学园祭拍摄了一部推理小电影《古丘废村杀人事件》,编剧本乡同学却中途因病入院。边写边拍的剧组正好拍到“角色死亡”就断了线索,于是请到了“古籍社”诸君来续写剧本,奉太郎陷入了“从半部电影中找出凶手”的推理困境,而委托他调查的F班同学好像也有没交待的小秘密……
这部剧中剧有两个桥运用得十分妥贴高妙。从“里世界”的连续杀人案件来看,正是所谓“手提摄影”和“伪纪录片”带来的临场感满塞,幼稚的拍摄技巧反而带来了别样的幽闭恐怖,黑暗闪回和镜头晃动中有无限残酷的可能,凶手的不确定更把这种焦虑推向顶峰。而“表世界”的案件更像一连串采访实录。古籍社员们分别询问了三位既是演员,又是剧务的剧组成员,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三种迥然不同的意见:一是老实而无趣的物理解决方案,二是熟读本格推理的“密室机关”路线,三是果断走向《猛鬼街》的恐怖灵异结局……每个人都谈得很嗨。并认为自己的续写比本乡这小女生高明。当然,每个版本都被奉太郎找出漏洞而推翻。
这个各执一词结构有“罗生门”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多角度讲述不但拼凑着案情,也同时拼凑着编剧本乡的个性与心情,是“剧中剧的剧中剧”……她为了撰写剧本而恶补推理小说,成了隐藏的一个大伏笔。“从福尔摩斯故事中学技巧”在本格粉丝来看实在太初级太不专业,但她的秘密正藏在独特的阅读篇目之中。
奉太郎最终不辱使命,在荒村废屋实地考查,找到了不露面的凶手,给出了无懈可击的第四种结局,使电影得以如期完成。但这只是“里世界”的结束——现实的“表世界”还有深藏不露的小小反转,那就是本乡同学的执著与温柔。
对于习惯了在本格推理中看到连续杀人而不投入感情的解谜爱好者,“不愿看到剧中有人死去”真是难以理解的幼稚吧——但这正是《愚者的终幕》藏得最深也是最动人的梗,“日常推理”的魅力在这个结尾中光彩照人。机关算尽的谋杀是悠久的推理惯例+要素,米泽穗信却用他极尽匠心的描写来证明——平凡人的善良与感性,在推理世界中也有不被轻视的意义。
[那些妖怪教会我的事]
花布
旱魃
喜欢林正英的朋友,应该对僵尸不陌生。僵分一旦为魃,便可吞云去风、赤地千里。所以,又称为黄帝女儿。
是天神之一。乃旱神。
最早记录在《诗经,大雅,云汉》,曰:旱魃
在著名的神魔大战中,黄帝命令女魃下凡,战五种,白、黑、跳、飞,第五种就是魃。相传僵尸旱魃、旱母。但真正的旱魃,早于僵尸传说,实体为虐,如惔如焚。
胜蚩尤的风伯雨师,解救苍生脱离涝灾。因神通用尽,女魃无法归天,所以留在人间。可以说,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巾帼英雄。魃因此留居赤水一带,赤水常年干旱。
魃不忍民不聊生,主动离开。
在此前,旱魃一直以神的形象出现。唐代曾出土虎吃女魃图,图中女魃身形优美、长发披肩,红衣曳地,甚是美艳。
《说文》卷十二中,曾以妭为魃:妇人美也,从女,发声。但后世,则慢慢被人妖魔化,描绘成怪物。
《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且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魃渐渐被污名化。许多古籍均有记载,旱魃相貌丑陋、头秃嘴阔,只一足。甚至开始有人认为,旱魃可借人之腹,转为人生。宋代有妇女产魃一说,称鬼胎,常有孕妇被活活打死。
逐渐演变,旱魃便和人、和尸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东北有打旱魃一说,传闻若有坟冢冒水、现裂缝,即为尸魃,是大旱之征,需挖坟取尸,鞭打焚之,才可迎来甘露。这种打旱魃的传统延续许久,人们相信裂缝是尸体僵化、能够活动的表现,又传闻旱魃会趁夜挑水入坟,所以,坟冢之上才有润土。
明清时,产魃和打魃的传闻更甚。
许多新生畸形儿,均被认为是旱魃现身,产妇或产儿会被水淋致死,或活活溺毙,手段残忍。打魃的传闻则多种多样,
《听雨轩笔记》记载一猎人打魃之异事:猎人偶至龙湫前山,见一怪物跃出,朝天吐气,风雨即停。
猎人杀之,见其额生一目、口大及耳,为魃。
这时的魃已完全妖魔化,但神通不降反增。龙为雨神,魃为旱神,因惧怕旱魃吐出的火气,所以行云布雨的龙神,闻之而逃。于是,旱魃又出现新分类,有日魃分三种,生于山林间为格,亦有一种称为鬼魃,想必即僵尸所化。
最后一种为狃,常以佛骑,龙见惧怕。
狃的出现,略表人善之心,让旱魃皈依佛门,意图明显,希望从此去恶扬善。
而现在有关旱魃之说,人们知之甚少,基本都以魃为僵尸,为恶为歹。却忽略旱魃初为天神,造福百姓。更可悲的是旱魃自己,演变为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连亲爹都不待见的丑女,只能在人世间苟延残喘。
我只想说,下次再怀旧看僵尸片时,想一想他们其实也不容易。
天地人三界不容,何处才可栖身。借旱魃观人类,我们则用可善、不用可憎,以自己为理由驱赶旱魃,大旱不可生,那大涝又该如何,其实我们比旱魃更可悲、更可恶,礼仪仁德皆可借神明之口,还句句铿锵有力,要是哪天又一次神魔大战。
鬼知道旱魃还肯不肯帮我们。
大风刮过
冬吃羊肉
就在我开始写这期专栏的时候,北京又下雪了。
今年的雨水很丰沛,雪也很多。我在北京住了这几年,这么早就下这么大的雪还是第一次见到。
一到下雪,就想吃点暖和的东西。说起来,羊肉算是最适合冬天吃的食物之一了。
北京的涮羊肉算是一绝,清真店做得最好。最出名的东来顺就是清真店。薄薄的羊肉片,在铜锅里涮,配上小料,实在鲜美。涮锅之前,还可以先用汤底冲一碗热汤喝。暖暖和和的。
羊肉片的片法有讲究,用哪里的肉也有讲究,虽然现在有专门片羊肉片的机器,但始终是手工片的羊肉最好吃,这也是衡量好厨师的标准之一,刀工好的师傅,不单手下带眼睛,更像带了电子秤,片出的羊肉,卷成卷儿码在小碟中,一碟有多少重量,不用称量,就不差分亳。
老北京传统的涮羊肉蘸料里必要有麻酱,还有韭菜花,出名的老店除了特色汤底之外,酱料也是特制的。电视台有美食节目,曾请过这些老店的掌勺大师傅教大家做汤底和酱料,人家在节目里就会明白地告诉你,有那么一两味调料,是不能公开的。
其实比起北京的涮羊肉,我更喜欢北京的羊蝎子火锅,实际上应该写成羊羯子,因为这个羯子太像蝎,大家错叫错写,错别字就是,错的多了,大家都在错,错的就能变成对的……现在满大街招牌上多是羊蝎子,羯这个字反而用的比较少。
我第一次吃羊蝎子火锅是刚来北京工作那年,隔壁部门的领导请客,捎带上我们部门,说请大家吃羊蝎子。
我当时头一次听说这个东西,以为是吃蝎子,就说这么生猛的东西我不敢吃啊。同事很乐呵地告诉我,羊蝎子不是蝎子,是羊的脊骨,炖做汤底,然后一边啃羊肉,一边用汤做火锅。
老北京传统涮羊肉的锅底是清汤白汤,但是羊蝎子的汤底是红汤,加了酱和各种香料,可以选辣或不辣,更对我这种重口党的口味。涮羊肉用的锅是双耳铜锅,中间烧碳,一圈儿涮肉的那种,羊蝎子用的锅一般是大铁锅,一大锅羊肉堆得冒尖地搁在炉子上,羊蝎子的肉和汤是最考验店家水准的,同样要秘方,才能让汤底浓鲜,羊肉烂而不柴,鲜而不膻,咬一口,层叠滋味充溢口腔。汤锅煮得咕嘟嘟开着,边啃羊肉边下进其他涮菜,再美不过了。
羊蝎子火锅的其他配菜,选自己爱吃的就行,对我来说,菌菇必须有,冻豆腐必须有,油豆皮必须有,宽粉更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火锅涮菜单!不过要注意一点,竹笋与羊肉食性有点犯克,最好不要选择。
吃羊蝎子火锅的时候,如果再搭配酸梅汤,那就是神仙一级的享受了!
我老家的羊肉火锅和北京的涮羊肉有点像,也是用那种中间烧碳的铜锅,边缘一圈儿炖上羊肉,清汤锅底,必不可少的要加上大白菜。在我家乡那块儿,大白菜和羊肉是公认的天作之合,炖羊肉的时候一定得它们成双成对地出现。不过我家吃这种羊肉锅比较少,我的口味遗传自我爸妈,我们一家人都更喜欢红焖口味的羊肉。
我爸做红焖羊肉时有时会加红心的青萝卜,将羊腿肉斩成小块,加酱油料酒等红焖,爸爸总能将羊肉焖得恰到好处,肉嫩丰美,酱汁入味,一点也不膻。虽然我非常喜欢羊蝎子火锅,但对我来说,爸爸烧的羊肉,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羊肉!
[朱雀航北]
柳具足
山阴四季
山阴,就是山的北面,不能常常照到阳光的那一边,这一年会稽山以北仍被称为“大越”,是越国的中心地带,它不像“路有路神,桥有桥神”的旧都城,时刻被鲜花瓜果的祭品和膜拜人群所环绕;也不是句章港那样桅杆林立、各色水手神色野蛮地进进出出、充满海港的繁忙;而是散布一座座空置行宫、消暑别墅,等待每一年夏季的来临。
一个怪脾气的巫医——巫师、医生、游吟诗人、骗子,几乎是一体的——他走进一所年久失修的驿馆,地板上苍蝇云集,油腻腻地厚厚一层,而驿馆长的围裙比地板还脏。“给我弄点吃的,剩饭也没关系。”巫医仿佛是说“对于我这么独特的人,吃什么都没关系。”
他在山道上遇见一个微服之人,建议他去山阴看一看,于是他打算在此度过一年,伤心而欢欣的一年。这些在山野城市之间往来的巡游者,在春秋战国时代,代表“士”的崛起,一群依靠自身智慧、勇气或美貌的人,突破上古以来血缘铸成的层层铜墙铁壁,开始接近历史的舞台。
巫医的第一个朋友是一个园丁。
园丁带一些顽皮孩子用竹竿敲落、被暴风雨刮下的香袍给他,并笑眯眯地看着他吃掉。这笑容如此诡异,巫医以为里边下了什么怪药,而园丁是等候药性发作。
园丁看守的房子原本是神社的附楼,有两座环廊,四周种满荨麻,围护一口有泉水冒出的神池,池水中立着九根鸠鸟柱,就像今天你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铜铸文物一样,考古专家们猜想这在古时候代表部族图腾,一些最重要的决定(比如征战、庆典、刑罚)在柱子下执行……在园丁记事之前,一位少年觉得判罚不公,投池自尽,神池渐渐失去了人们的尊敬。人们都在距离五里外的鼓楼举行仪式。
在君主们轮流统治越国的时候,某位君主的私生子在废弃神社里已住了半年,作为幽居反省的地点。
巫医曾跟着他的老父亲采集各种祷词、诗歌……原来他是那么充满激情,听到歌唱就忍不住抄写在木板上,每天的布袋都装得满满的。然后,突然一下,丧失了信心……别人唱得再优美,他听到的只是唇间如木屑般干枯,他不再记录任何歌词……当他不再关注它,它也顿时失去了光彩。随后他就像任何丧失了爱的人一样,彷徨而无味,只有酒能让他内心甜蜜。
这坏脾气的巫医就给园丁的少主人看病……慢慢去探望他。少年十几岁才得“惊瘫”,连续高烧、腿脚弯曲。少年说如果巫医每天来陪他,为他念尘封的旧书籍(大部分是无用的卜词),就在死后把房子送给他。于是他们每天有一个时辰在一起。
秋末,两名原籍此地的冶炼学徒,偷了这里的古旧弓弩和长矛,又对鼓楼展开血腥杀戮,十一名男女被杀死,一名神官不治身亡,另有二十三人受伤,有些人永远瘫痪或失去了肢体。刺客双双自尽。人们猜测两名前途光明的学徒之所以大开杀戒,是难以接受学徒生涯的虐待与欺凌,仇恨把他们送走的故乡亲族;但任何死亡都不会如此简单。事件发生时,人们把伤员抬出来,希望最近的巫医能施以援手,他正巧把自己灌得烂醉,扑在那名不幸的神官身上呕吐……他忘不了那瘸着腿也赶到现场并希望能有所帮助的少主人的目光。 少主人死之前,要求把那扇窗户钉死。钉竹钉的声音,仿佛把榫头也钉进了他的棺材。
巫医的酒瘾没有变糟,他也没有变得更好,依然行走乡野,采药、治疗、犹如一个从小就期盼独自生活、并真正离群索居的人那样,他的医术有时灵验,常常失效。
后来,巫医在室内做一次接骨手术,发现光线不够,要求把那扇窗户打开。一扇打不开的窗户,大概有二十年没有打开过了。病人的舅舅用斧头劈开……巫医镇静地接好了断骨。
他转过身去,像是好好休憩、或是放松一下他的眼睛,朝那个洞开的窗口望出去——越过雁荡山隧道来自南方的阳光,投射了进来,只有色彩、没有声响,光柱成为信仰,黑夜隔在屏风外——他发现能看到整个庭院。
以前,那个少年,就是这样每一天望着窗口,等候他的到来。
[图书馆内乱]
面堂兄
没有死者的玫瑰推理剧——《冰果》(下)
“日常推理”到底好写不好写?《冰果》系列的进化史几乎可以当作教程。
在开篇《冰果》中,费了大力气和无数周折的“追寻33年前真相”的案件本身并不好看,充满了日式的大惊小怪和硬煽情不适感。真正闪光的部分是那位推不动搡不动的“怕麻烦”主角奉太郎如何被热情的美少女千反田打动,从她的信任与赞美中汲取推理的智慧力量,以至于一步步变成了一个自己不愿承认的行动派。
《冰果》教给我们的事是——以缜密推理去应付“教室门为什么反锁?”这类鸡毛蒜皮,反而能写得意外好看。本格步骤的推理越严密,最后的“真相”就越稀松平常到荒诞,反差萌的战力真是不可小觑。
而“主线案件”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故事基底失去了轻松日常之心,反差萌力消失不见,破解谜语时少了那种难以形容的回甘余味。
相信米泽穗信是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及时作出修正,在系列第二作《愚者的终幕》中,没有了作为铺垫的琐碎小事件,而是以一个牵涉人物众多还疑似有“谋杀”桥段的案件硬鼓文力,奇妙的是,它依然是在“日常”范畴之内,并且最终回到微妙酸甜的青春之心。所有要素都以最恰当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还附赠优美从容的气质、没有血腥味的HAPPY ENDING。
《终幕》的情节不复杂却很绕:二年F班为学园祭拍摄了一部推理小电影《古丘废村杀人事件》,编剧本乡同学却中途因病入院。边写边拍的剧组正好拍到“角色死亡”就断了线索,于是请到了“古籍社”诸君来续写剧本,奉太郎陷入了“从半部电影中找出凶手”的推理困境,而委托他调查的F班同学好像也有没交待的小秘密……
这部剧中剧有两个桥运用得十分妥贴高妙。从“里世界”的连续杀人案件来看,正是所谓“手提摄影”和“伪纪录片”带来的临场感满塞,幼稚的拍摄技巧反而带来了别样的幽闭恐怖,黑暗闪回和镜头晃动中有无限残酷的可能,凶手的不确定更把这种焦虑推向顶峰。而“表世界”的案件更像一连串采访实录。古籍社员们分别询问了三位既是演员,又是剧务的剧组成员,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三种迥然不同的意见:一是老实而无趣的物理解决方案,二是熟读本格推理的“密室机关”路线,三是果断走向《猛鬼街》的恐怖灵异结局……每个人都谈得很嗨。并认为自己的续写比本乡这小女生高明。当然,每个版本都被奉太郎找出漏洞而推翻。
这个各执一词结构有“罗生门”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多角度讲述不但拼凑着案情,也同时拼凑着编剧本乡的个性与心情,是“剧中剧的剧中剧”……她为了撰写剧本而恶补推理小说,成了隐藏的一个大伏笔。“从福尔摩斯故事中学技巧”在本格粉丝来看实在太初级太不专业,但她的秘密正藏在独特的阅读篇目之中。
奉太郎最终不辱使命,在荒村废屋实地考查,找到了不露面的凶手,给出了无懈可击的第四种结局,使电影得以如期完成。但这只是“里世界”的结束——现实的“表世界”还有深藏不露的小小反转,那就是本乡同学的执著与温柔。
对于习惯了在本格推理中看到连续杀人而不投入感情的解谜爱好者,“不愿看到剧中有人死去”真是难以理解的幼稚吧——但这正是《愚者的终幕》藏得最深也是最动人的梗,“日常推理”的魅力在这个结尾中光彩照人。机关算尽的谋杀是悠久的推理惯例+要素,米泽穗信却用他极尽匠心的描写来证明——平凡人的善良与感性,在推理世界中也有不被轻视的意义。
[那些妖怪教会我的事]
花布
旱魃
喜欢林正英的朋友,应该对僵尸不陌生。僵分一旦为魃,便可吞云去风、赤地千里。所以,又称为黄帝女儿。
是天神之一。乃旱神。
最早记录在《诗经,大雅,云汉》,曰:旱魃
在著名的神魔大战中,黄帝命令女魃下凡,战五种,白、黑、跳、飞,第五种就是魃。相传僵尸旱魃、旱母。但真正的旱魃,早于僵尸传说,实体为虐,如惔如焚。
胜蚩尤的风伯雨师,解救苍生脱离涝灾。因神通用尽,女魃无法归天,所以留在人间。可以说,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巾帼英雄。魃因此留居赤水一带,赤水常年干旱。
魃不忍民不聊生,主动离开。
在此前,旱魃一直以神的形象出现。唐代曾出土虎吃女魃图,图中女魃身形优美、长发披肩,红衣曳地,甚是美艳。
《说文》卷十二中,曾以妭为魃:妇人美也,从女,发声。但后世,则慢慢被人妖魔化,描绘成怪物。
《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且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魃渐渐被污名化。许多古籍均有记载,旱魃相貌丑陋、头秃嘴阔,只一足。甚至开始有人认为,旱魃可借人之腹,转为人生。宋代有妇女产魃一说,称鬼胎,常有孕妇被活活打死。
逐渐演变,旱魃便和人、和尸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东北有打旱魃一说,传闻若有坟冢冒水、现裂缝,即为尸魃,是大旱之征,需挖坟取尸,鞭打焚之,才可迎来甘露。这种打旱魃的传统延续许久,人们相信裂缝是尸体僵化、能够活动的表现,又传闻旱魃会趁夜挑水入坟,所以,坟冢之上才有润土。
明清时,产魃和打魃的传闻更甚。
许多新生畸形儿,均被认为是旱魃现身,产妇或产儿会被水淋致死,或活活溺毙,手段残忍。打魃的传闻则多种多样,
《听雨轩笔记》记载一猎人打魃之异事:猎人偶至龙湫前山,见一怪物跃出,朝天吐气,风雨即停。
猎人杀之,见其额生一目、口大及耳,为魃。
这时的魃已完全妖魔化,但神通不降反增。龙为雨神,魃为旱神,因惧怕旱魃吐出的火气,所以行云布雨的龙神,闻之而逃。于是,旱魃又出现新分类,有日魃分三种,生于山林间为格,亦有一种称为鬼魃,想必即僵尸所化。
最后一种为狃,常以佛骑,龙见惧怕。
狃的出现,略表人善之心,让旱魃皈依佛门,意图明显,希望从此去恶扬善。
而现在有关旱魃之说,人们知之甚少,基本都以魃为僵尸,为恶为歹。却忽略旱魃初为天神,造福百姓。更可悲的是旱魃自己,演变为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连亲爹都不待见的丑女,只能在人世间苟延残喘。
我只想说,下次再怀旧看僵尸片时,想一想他们其实也不容易。
天地人三界不容,何处才可栖身。借旱魃观人类,我们则用可善、不用可憎,以自己为理由驱赶旱魃,大旱不可生,那大涝又该如何,其实我们比旱魃更可悲、更可恶,礼仪仁德皆可借神明之口,还句句铿锵有力,要是哪天又一次神魔大战。
鬼知道旱魃还肯不肯帮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