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训练的重点与难点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唱艺术是集语言(歌词),音乐(旋律) (和声),演唱(发声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中最有表现力,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演唱形式。
  校园合唱队的训练,有助于队員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无论合唱队员来源怎样,人数的多少,训练的方法就是要将合唱队成员的声音整齐统一起来,让合唱队员逐步建立合唱概念和合唱意识而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进行起步训练,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训练方法
  
  1.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姿势,才能唱出好的声音,发出好的共鸣音。
  2.发声与听音相结合的训练。发声训练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感觉,从而将队员的声音统一起来。听音训练也是为了增强队员的听音能力,使队员有固定的音准概念。把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在训练中不感到枯燥无味,也为训练节约了时间。
  3.和声感觉与声部统一相结合的练习。
  4.音准节奏与节拍感的训练。发声与听音相结合的训练使队员有牢固的音准节奏概念,合唱中节拍感与速度、力度的统一是完成歌曲表现的重要保证,是合唱效果的关键。
  5.咬字,吐字与寻找共鸣。合唱中力求咬字与吐字要正音、清晰,在这样的基础上寻找共鸣,才能发出良好的合唱效果。
  
  二、对于合唱技巧这一基础工程,特别是在训练中的重难点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
  
   1.解决好声音的高位置及音色的和谐统一是难点,也是提高合唱队水平的关键。初到合唱队的同学,往往自然声区的声音较好,但声音位置低,缺乏气息支持,真假声结合不自如,唱高音困难,因此,培养声音高位置,获得真假声的统一,音色优美的效果是合唱队训练的难点与关键。其训练方法有:第一先哼后唱,以哼带唱,辅导队员寻找声音高位置的感觉,同时要注意声音的关闭感觉,尽量增强头声成分,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把这共鸣的感觉固定下来,而且即使是唱低声区,也要求队员高位置。另外也可以采用辅助方法,比如启发队员用“闻花法”,“微笑提面颊打哈欠似的口腔动作”等外在方法寻找和获得声音高位置。
  2.先“念”后唱,以“念”带唱求得真假声的结合与统一,让队员双手触摸横隔膜间感受气息支持的部位,软口盖打哈欠般抬高,带上假声,以中等音量“念”mi,ma.lu,la,然后将“念”变歌唱。
  3.培养学生的听觉辨别能力,保护和珍爱音色的纯净,甜美。合唱的感人之处在于其自然,明亮,优美的音质特点。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培养队员用听觉去辨别和调整声音的能力,随时纠正那些不正确 的唱法,比如口型不宜太开,声音位置不能太靠前,以避免声音发散,发白;但口型也不宜过分关闭,声音位置也不能太靠后,否则将破坏甜美,明亮的音色。要强调用“竖”的感觉唱歌,切不可“咧”或“横”着唱,要让声音有一种“漂流感”。
  4.重视气息控制的训练。正确的气息控制是合唱训练的生命线,失去它,真假声结合音色优美都将受到干扰和破坏。音量也难以控制和调解,要帮助队员体会气息支点和动力在小腹的感觉,切忌歌唱时吸气耸肩,气息上浮,脸红脖子粗。音量控制的训练也是在不失去“气柱感”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音量的增加与减少时靠横隔膜控制气息的力度与幅度来实现的,要合理运用气息,使声音能大能小,反对盲目地追求音量,甚至“喊歌”。
  
  三、合理选择曲目,正确分析处理作品,指挥,合唱,伴奏形成一体式合唱艺术的重点。
  
  选择合适的曲目。在选择合唱曲目时,本着量力而行,突出自身特点,能够展示水平的原则,注意以下几点:歌曲内容健康向上,体现时代精神,风格鲜明。合唱形式的以复调和声式为主,少选立柱式和声的作品,以使演唱鲜活、热烈、富于表现力。有一定的技巧难度,艺术感染力强,能调动每名队员的表现欲。演唱两首以上歌曲尽量选择风格不一,速度和情绪不同的作品。歌曲的内容是否贴近队员的生活,是否有情趣,是否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广泛的为队员选歌,进行歌曲教唱。
  
  四、演唱的艺术处理及要求。
  
  应确定演唱的基本情绪和基本速度,进而在歌曲发展中找出声区、感情、意境的变化,安排好乐段与乐句之间的层次,起伏与高潮,提出各种强弱、快慢、力度的变化要求,还有巧妙的设计和运用各种演唱形式(如领唱、重唱、轮唱、衬唱等)以丰富艺术表现力。
  临近演出时的排练应做到指挥,合唱队,伴奏三位一体高度统一,应注意提前沟通情况,交流体会,提出要求,达成默契。特别是指挥教师的手势,要意图明确,动作简洁明了,使合唱队员一看就熟悉,就明白,从而提高合唱水平。
  合唱队的建立,无论是从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丰富其想象力,扩大视野,以及演唱能力及表演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编辑/牛小源
其他文献
“老牛”不是牛,是我的妹妹,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眉毛里还长了两个常人不容易发现的小旋儿,乌黑的头发扎成两个“冲天炮”,远看像两只牛角。她个性古怪,脾气暴躁,哭起来“哞——哞——”像牛叫,而且半天停不下来。所以我给她取了一个雅号:“老牛”。  “老牛”的嘴可是很馋的,比小猫还馋。  记得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瓶饮料,她喝得嘴角淌出了两股清泉。喝完了她还想喝,抱着饮料瓶不松手,一直对着空瓶口吮吸。就
期刊
在我家的院子里摆着两盆美丽的兰花,开花时节,每当微风吹来的时候,一股悠悠的清香便扑鼻而来。  兰花的茎刚长出来时是浅绿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成深绿色,跟韭菜一样粗细,大概有五六寸那么长。远远望去,是一片醉人的绿色。  兰花的一脉脉绿茎上长出了一个个小花骨朵,鲜嫩嫩的,油亮亮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影。  不久,兰花的茎上绽开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那小花渐渐地舒展开放,很快就呈现出许多花
期刊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了师生、家长头疼的一件事,孩子升入高年级,作文水平却没有太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却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厌倦写作文,对作文丝毫没有喜爱之情。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样使学生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呢?就这个问题,我淡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1. 适当地放低作文水平,由低到高慢慢过渡。  其实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喜欢作文,可以适当地给出固定模式来进行作文指导。在二年级教学作文
期刊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最具素质教育特征的主课题,它给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更给习作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学生在写作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视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并大力提倡着,可见,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谈一谈小学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4条策略。  一、精布局,设创新思维之境。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兴趣和爱好又是提高习作水
期刊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本人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谈如下几点:    一、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动力。为此,我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举办地理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相互竞争、相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应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今后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组织教学的一大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
期刊
随着现代化外语教学设备的普及和英语环境的改善,英语教学中听、说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效果也越加显著,但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听说能力差的现象依然较普遍,所以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组织和引导工作,加强听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反应及分辨能力    “听说读写”4种基本技能,把听放在首位。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一开始就接
期刊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之大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情感教育与智力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情感与智力珠联璧合造就一代有知识,有才智又充满感情的人呢?这是摆在新世纪教师面前的一道新课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因为它的价值在教学中是无法估量的 。  长久以来 ,我们忽略了情感教育,使学生离善良、勇敢、诚实、刚毅、大度、恻隐等优秀品质越来越远,一门心思地抓学习、抓分数是
期刊
随着“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日益完善与推广,它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已逐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其充分发挥了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适时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学生超前的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但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也很难在短时间求得尽善尽美,其中的错别字问题引起了实验老师的普遍关注。那么,如何正确的认识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错别字问题呢?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认识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