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时光解读人生——析百岁坊银器传统工艺

来源 :云南画报·云南铁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丽江古城依然在光影斑驳中刷新着旅人的面孔,并将他们带来的故事丰富在自己的生命里。然而无论这里每天上演着多少喜怒哀乐,这座古城深处总有那么一个故事,从未停止着书写,也从未因外界的无常而改变步伐,它就是百岁坊手工艺人们与丽江纳西族传统手工制银技艺的故事:从原始的银块,到精美的银器作品,是银子的一番洗礼,也是手艺人们的一场时光淬炼。解读过他们坚定的眼神,听过不息的叮叮当当锤炼声,便能读懂人生有一种意义叫传承。
  时代的齿轮越转越快,人心似乎也愈加浮躁;信息透明的世界,获取方法是那么容易,然而能成事者并不多。心浮躁,又没有足够的执行力,慢慢体会不到人生乐趣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工匠精神被代代宣扬的原因。
  “工匠精神”当之无愧的代表、全世界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厨、纪录片《寿司之神》的主角小野二郎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寿司,他一心提升自己的技艺,固执地坚持己见,始终对制作寿司饱含热情。他是这么诠释做事的意义的:“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没错,对于匠人来说,真正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事情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也正是这种简单与专注,让他们的器物拥有了灵魂与温度。而丽江知名的银器品牌百岁坊,也是从匠人的温度里立世的代表,它自成立以后,便以“传承传统工艺,弘扬银器文化”为己任,将丽江银器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及弘扬。
  百岁坊匠人们一直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人的感情、信念与态度都是弥足珍贵的品质,用心守护与发扬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便是他们将年华与生命赋予在一件件银器作品里的意义。
  百岁坊的很多银匠多为丽江当地人,他们从十几岁开始学徒,而后父传子、子传孙、师传徒,一个个优秀银匠也相继诞生,这是系几代银器手工艺人家传的结果,也证明了百岁坊实实在在传承傳统手工艺的理念。
  在制作银器的过程里,匠人们雕琢着器物,也雕琢着心性。重复烦琐的工序对人来说是充满压抑感的,所以匠人们的心无旁骛与孜孜不倦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当大地与第一缕阳光亲吻,匠人们便在清香的空气中,一步一步走向作坊,开启了制作银器的一天。
  开胚、回火、锤揲、雕刻、定型、打磨,复杂烦琐的工艺看着是那么的了无生趣,再看匠人,素面朝天,粗布为衣,双手清晰可见打磨过岁月的茧子,这种细节里的质朴也深深扣动着人的心弦。如果生命是一场修行,对于百岁坊匠人来说,这场修行就是将对制银的细枝末节的考究赠予无悔的时光吧,当年华逝去,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坚守的富足。
  为了读懂匠人们在传统手工制银技艺上忍耐的繁琐和倾注的心血,我们对百岁坊众多产品里的百岁坊手镯的制作过程中进行了一个解读。
  一个完整精美的百岁坊手镯在背后细分了十五道工序,具体可以概括为材料准备、加工和完善三大部分。
  当原始的银块在高达1000℃的火炉中熔化,一个手镯的生命旅程便开启了,熔化后的银料将先被浇铸制成银毛坯;紧接着将趁银毛坯在未变冷时将其反复烧制锻打至手镯所需的大致形状;然后比照设计好的手镯图稿剪出制作手镯需要的银片(银条),至此就算完成了材料准备的过程。
  到具体的加工环节,将先由银匠选用适当的手工捶捶打出手镯所需的各种形状进行初步的初加工;因为银质较软,延展性强,所以需要在粗加工环节之后自制铅托以拖住和固定需要加工的银片;然后才进入精加工(雕花)环节,进一步完成手镯细节美化的处理,这也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最后将精加工好的手镯盖印上与手镯对应的足银标记,加工过程便结束了。
  进入到最后的手镯完善部分,制成的手镯将先进行一次回火,至两端微火烧成粉红色后将手镯冷却、放人清水中,然后捞、吹干、擦拭干净,这是对手镯的第一次定型;接着将手镯两头剪斜口,锉平手镯边缘,刺边打磨光滑;并继续进行一个系统的打磨工序,直至将手镯打磨至光滑无杂点;再进行第二次回火,深度煅烧至粉红色,冷却5~10秒,放人清水池;接着将手镯清洗、擦去水渍,吹干后圈圆,就完成了第二次定型;最后进行第三次回火,深度烧制,冷却5~10秒,放入清水池;捞出后将内圈外圈进行刷洗后抛光,进行最后一次的定型,一把精巧的手镯便面世了。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世之,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新事物的创造固然需要伟大人物的开创,但将传统工艺传承下来的手艺人,却默默诠释着“巧者”的人生意义:在对技艺的坚守中,不断使打磨工具的手在时光中愈加巧妙,而后将对人生的思考与淬炼时光的印记相融,形成富足的心灵和脚下稳健的步伐。就如人生,“圣人”毕竟是少数,但即使是普通人,依然可以在坚守中,去享受由单纯、用心和勤奋开出的人生之花,它清香而悠远,低调却高贵。
其他文献
被世人誉为滇中琼玉的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因文而雅,是建水最有特色的文化遗存之一,被称为是一种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  2019年,云南省命名授牌21个“云南省特色小镇”,建水西庄紫陶小镇赫然在列。小镇依托千年紫陶文化,以“五彩紫陶之都·修身养性之地”为形象定位,打造“紫陶文创+观光体验”的复合产业体系,致力于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紫陶艺术特色小镇。  自创建以来,小镇紧扣紫陶文化主题,
期刊
孟加拉国,这个在南亚大陆上的美丽国度,随着中孟两国近年在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加深,越来越多的孟加拉国人选择到中国学习和工作,并爱上中国文化和中国便捷的生活,山达·玛丽安(Shanta Maria)就是其中一位。40多岁的山达·玛丽安是云南民族大学南亚学院的一名孟语老师,她也是孟加拉国享有盛名的流行诗人,从四岁开始口头创作诗歌的她,已经出版了11本书,其中一本游记《从月光集市到中国》(《CHA
期刊
大理,是一个柔软的城市,一伸手,便可掠到一缕柔软的花香、一片未及化作雨的云和一丝若隐若现的甜蜜。如此静好的城市,曾经也是王者之邦、戎马之地,这里温柔的风,吹起猎猎的战旗,在湛蓝的天空下,吟唱着永不停歇的战歌。  在大理,有一方净土,将这份万古柔情和这段铮铮历史完美融合,隐藏于绝色风光之中,这就是清远神秘的浪漫江湖“南诏风情岛”。  洱海三岛,独占水头  大理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三岛之一,位于苍洱国家级
期刊
当我们从空中鸟瞰地球上这片39.4万平方千米的神奇大地,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在青藏高原、印度次大陆、印支半岛的环抱中,在群山缭绕,江河纵横中,大地扭曲,形如褶皱。正因为这片大地的神奇,才造就了云南的神秘魅力。  大地的运动,造就了云南多样性的地质地貌与生态环境,形成了云南的美。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峡谷深切,雪山耸峙;滇西南的热带雨林,生态独特,物种繁多;滇中的高原湖泊,碧水蓝天,鱼米之乡;滇东南的
期刊
前世今生  说起延寿堂,稍留意清宫建制的人一定不陌生,在慈宁宫花园西侧,延寿堂作为太后嫔妃们疗养游憩之处,皇上及后妃有恙,即招太医于延寿堂望闻问切、开方奉药。  史料记载,延寿堂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代设“御医医馆”时称“延寿堂”。顺治十七年(1660年),吴三桂在滇开藩。程云沿用延寿堂医理及文化,辅佐吴三桂军医务,因深感云贵边民缺医少药之苦,遂以“延寿堂”名号为民问医送药。  云南药
期刊
《三字经篆帖》  是刘承玮先生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呕心沥血,用篆刻形式贡献的一份瑰宝。篆帖成章一百一十八枚,将《三字经》-千四百一十六个字,栩栩如生呈现在世人眼前。  铁笔驰骋刻雄强  感受穿越千年的文字魅力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孔融四岁知道把大梨让给兄長这种礼節深厚每个人從小就應该知道  三字经第十节注释  日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金木水火土叫五行 古代用来
期刊
2019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于2019年6月12-18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商洽会会期7天,以“共聚开放前沿、共建辐射中心、共享繁荣发展”为主题,紧扣两型三化、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以数字经济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展设馆,共设17个展馆7500个标准展位,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主题国为斯里兰卡,主宾国为柬埔寨。主要分为专题、东南亚、南亚、国际、国内
期刊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命脉。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在让世界感叹。8小时拆桥,9小时通路,一个个数字,一项項工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刷新纪录,中国早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和建筑产业,并在全球的基建市场上留下了“基建狂魔”的名号。  我国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果离不开以钢铁产业为龙头的,直接关系到国家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玉昆钢铁集团始终把
期刊
说到云南,鲜花不得不提,香格里拉的杜鹃、普者黑的荷花等暂且不说,光是斗南花市里白菜价的鲜切花就可以惊掉一众第一次来云南的外省人的下巴。十块钱三把的玫瑰,放眼全国,你可能再也找不到另一个地方能够以如此实惠的价格买到玫瑰花。  云南的鲜花也是出了名的,这里有远近闻名的斗南花市,也有老少咸宜的鲜花饼;这里有天然形成的花海,也有精心打造的庄园。在云南,赴一场鲜花之约,赏花买花拍花吃花几不误。  大理  吃
期刊
编者按:  这是一组令人兴奋的人像。摄影师李岳金长期观察西双版纳的人文特质和社会变迁,2017年2月,他与好友来到西双版纳勐海县一个小寨子,了解这里的生活,认识这里的傣家人,并打开了快门……  曼扎,是西双版纳勐混镇的一个普通傣族小寨。据寨子里84岁的岩温坎老人说,傣语“曼扎”是“骑马而至,安营扎寨”的意思。最初,村民们的祖先骑马路过,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于是选择在此辛勤耕耘、繁衍后代。从此,寨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