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元益阴”法辨治小儿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重症肌无力一例

来源 :环球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以重症肌无力较为严重.本案患儿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重症肌无力,其证候复杂、病情较重、治疗难度大.中医学认为本案瘿病为气郁生火,耗伤阴液,虚热蒸炽;痿证则属元亏气陷,中焦不足而肌肉失养.二证互相影响,共成此病.临床可以“气陷阴中”为机,升元益阴为法辨治,治疗收效良好.
其他文献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寒热温凉四气的概念,用于描述中药的属性,且沿用至今.但四气与四性两种概念混称已久,不少医者误将其划等,直到北宋医家寇宗奭首次提出二者应分开使用.四气是指香臭腥臊,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本文结合古今文献,系统梳理了四气理论的历史源流与演变进程,分析历代诸家对于四气的不同见解及发展,阐明四气与四性的不同.结合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发现,四气之中属香的药物使用最为广泛,诸如藿香、佩兰等;而臭腥臊药物因为用药好恶等原因而被淡化甚至不再使用,诸如鸡屎白、人中黄等.不过香臭腥臊四气在指导临床用药、中药炮
《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重用芍药创立了桂枝加芍药汤、当归芍药散和小建中汤三方,三者在理法思维与脉证规律上均有差异,由泻实慢慢向补虚渐变,而其方证规律的理论基础正是基于《神农本草经》中芍药“苦平轻泄”的认识.后世医家不断总结张仲景重用芍药蕴含的“抑木”思想,在金元时期正式创立了“抑木法”,针对“木亢乘土”和“土虚木乘”的病机,为治疗相关脾胃疾病创立了众多有效方剂.临床中应用抑木法、辨别木土相关病机虚实侧重以及最经典的方药加减,均不出仲景重用芍药三方的加减示范.因此,深究张仲景重用芍药方证规律,对于探讨“抑木”
目的 探讨6.0 Gyγ射线对性成熟期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卵巢组织凋亡的影响,以及左归丸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60只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辐射组、补佳乐组、左归丸高剂量组、左归丸低剂量组和左归丸高剂量+补佳乐组,每组10只.γ射线一次性照射(6.0 Gy,LD40)24小时后给予补佳乐、左归丸高剂量、低剂量、左归丸高剂量+补佳乐灌胃,每日一次,连续用药21天后,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激素(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苏木精—伊红观察卵巢的组织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组织凋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所在.既往的诊疗过程往往是医家根据病人的主诉及症状,通过望闻问切以辨证施治,即证由症出,法随证立.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部分紫癜性肾炎患者在发病中常无明显不适,以传统的四诊手段很难发现形之于外的临床表现,从而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形,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困难,现代医家对此少有论述.故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在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论述风邪与本病发病的相关性等,探讨“无证可辨”情形下,应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寡证辨证、微观辨证等方法论治紫癜性肾炎的新思路,以供同道参考.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观点已被广大学者熟知,诚不知“阴虚亦能致自汗,阳虚亦能致盗汗”.阴虚之人,阳气偏旺,又合昼日天阳之助,内热加重,阳热之气伏于阴分,蒸腾津液外出,故见自汗;阳虚之体,卫气亦弱,人寐卫气入于里,则卫表更虚,失其固摄之功,故见盗汗.治疗大法,不外乎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凡阴虚所致,滋阴降火之当归六黄汤皆可用;凡阳虚所致,温阳固表之桂枝加附子汤亦可使,临床用之,当结合脏腑辨证,随证加减,不可束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误区.
本文旨在探讨“提壶揭盖”法背后的中医原理.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梳理了“提壶揭盖”法的历史源流,并发现了与“提壶揭盖”法相反的“逆提壶揭盖”法,这一现象有悖传统认识,故在综合分析二法的基础上探讨其中医学原理.结论为将人体水液代谢循环抽象为人体上下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清相—相变点—浊相”的相变治疗方法是“提壶揭盖”法的内涵,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该治法作了探讨.最后从中医思维方法角度,批判性地讨论了象思维在“提壶揭盖”法中所起的作用.这些分析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以“提壶揭盖”法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思想的认识.
本文总结李果烈运用“通法”论治眩晕经验.李果烈认为眩晕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通”是保持脑窍阴平阳秘,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眩晕病机核心在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衡,脑失通运.病理因素包括阳亢、风火、痰湿、瘀血等,辨证分为肝阳亢盛证、痰湿阻滞证、肾亏瘀阻证及气血亏虚证.治疗以通为用,以恢复脏腑及脑窍气血阴阳平衡为要.肝阳亢盛,脑窍不通者,予天麻钩藤饮化裁潜阳通窍;痰湿阻滞,清阳不通者,予半夏白术天麻汤祛湿通阳;气血失调,肾虚血瘀,脑络不通者,予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加益肾药物化瘀通络;气血不足,土松木摇,脑
炙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气血阴阳俱虚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千古名方,组方配伍法度严谨,诸药合用阴阳双补、气血同调,共奏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功.但方中孰为君药,自古争议颇多,至今未有定论.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张仲景学术思想和命方规律,结合《方剂学》中“君臣佐使”定义,认为在炙甘草汤中,炙甘草生化气血、通利经脉、用量重达四两,生地黄峻补阴血、逐血通痹、用量冠绝全方,两者均符合君药的标准;借鉴现代药理研究,炙甘草是方中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有效成分,生地黄不仅能通过强心扩冠、保护心肌发挥稳定心律的作用,还能拮抗大剂量炙甘草的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不良预后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毒—瘀”是COPD合并PH的重要始发环节,“毒邪袭肺,瘀毒内生,毒瘀损肺”为COPD合并PH的核心病机,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毒—瘀”理论与COPD合并PH的现代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炎症反应为“毒”,肺血管重塑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瘀”,二者构成因果关系,相互从化,形成COPD合并PH“毒瘀损肺”
近年来银屑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传统医学对治疗银屑病具有较大优势.本文基于中医理论及现代“脑—皮”轴理论,从心的生理功能出发,梳理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则治法,提出从心论治银屑病的观点,认为心与皮肤密切相关,即心部于表,统领皮肤气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藏神而主血脉.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神不宁、心火亢盛、血脉瘀阻、心血亏虚是银屑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临床治疗以安心神、泻心火、畅血脉、补心血为主,使心静、神安、脉畅、血充,恢复机体阴阳平和的状态.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