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求知学习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为此,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兴趣
  
  兴趣是一把钥匙,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它的存在。探究性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由学生兴趣驱动的教学,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探究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醒时,必将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即于此。 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有个性的,并非千人一面的复制品。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独特兴趣并及时将之唤醒,使之成为探究求知的不竭动力。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学生课外爱做些什么活动,爱看些什么书,爱与哪些人交往等都是教师应当了解的,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其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指导其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例如有位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爱养小动物,他就引导他们写“我与小动物”的观察日记;有的学生爱种花,他就让他们写“我的种花日记”。学生个性化的兴趣转化成了探究行动中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写出的日记细致而有情趣,个性情感得到了体现,个性体验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其次,要让学生拥有个性兴趣的成就感。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认同和肯定时,他才会将兴趣内化为更深层次的任务驱动,原始的兴趣才会转化为探究学习的动力。上例中,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养小动物、种花)和由其引起的探究结果(观察日记)的认同和肯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求知的热情和欲望。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的尊重与关注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
  
  二、鼓励学生依据个性化兴趣学习
  
  行动就是实践,没有行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此行动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在整个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计划、找资料、探讨、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等,都是行动。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行动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可见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的行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行动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就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行动特点――他们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到什么办法解决。关注不等于包办和代替,而是适时向学生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行动主权,给他们行动的自由。让学生多在探究中学习,多积累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处在行动中才会获得直接经验,这比教师给他的间接经验更为重要。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的经验是间接的,只能供学生参照,无法替代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直接经验;在同样的文本背景下,甲学生和乙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也存在个性差异。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要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融汇、契合,达到互相补充和互相修正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与作文都是间接经验与其个性化的直接经验互相修正与契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早期经验。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习者早期的经验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早期经验与后期经验累积的过程,当经验通过累积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经验时,它便成为了能力。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早期经验并及时肯定其价值。比如在低段识字教学中,一位教师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课前对许多生字已经认识,对有些生字却不感兴趣,她及时的肯定了学生经验的价值,赞扬了他们识字的主动性,同时告诉学生光认识这些字是不够的,动员学生去找一找其他的字在什么地方出现过,想想有什么用,比赛一下,看谁的发现多。学生识字的早期经验被调动了起来,进入了行动,他们通过原先识字的不同的经验途径(教材、画报、故事书、宣传标语、广告等)对本来不感兴趣的生字进行了有目的的探究性学习,由于有了具有个性化的早期经验的支撑,从而增加了探究学习成功的砝码。
  
  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思维活动
  
  思维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因素,也是个性化的核心因素。学习的个性化其实质就在于思维的个性化。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有独立思维的积极参与。不能只有看似热闹的活动却没有思维的碰撞与闪耀。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早期经验、阅读体验等都因生活环境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个性,所以其思维便有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而善于求异,有的学生思维沉稳而追求周密。以作文教学为例,正是因为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才造就了学生表达方式的不同。写同一个人,不同的学生由于观察角度和体验角度的不同,写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教师要自足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成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其他文献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从事计算机教学这么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开始学生都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此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
期刊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我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写作材料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
期刊
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国民素质与国民创造精神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种基本手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具体的推进探究性学习呢?无庸置疑,教师应该清楚的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基本内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并把他们与学
期刊
通过良好沟通方式的选择、教师情绪的合理控制、学生资源的激发与利用、课堂时间的科学分配、教学方式创新等几种手段,基本可以的达到有效课堂的实现。    一、良好沟通方式的选择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多媒体技术等和学生进行沟通,并且通过这些的综合利用,实现学生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师生在不断行进的教学对话中,不断地走出自己原有的狭隘的视界,获得对知识世界、课程意义、人生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和创造性
期刊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现象,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一、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
期刊
比喻,是指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所谓教学比喻,就是把这种修辞方法移植到课堂上,用学生熟知的且与新知识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事例,对应说明新知识的疑难之处,配合正面讲解,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一堂光学课上,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呢?”,教师没有马上正面回答,而是反问学生道:“为什么别人说你像你父亲,而不说你父亲像
期刊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从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本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受,现结合教学总结如下:     一、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教材资料,更新教学观念,进而使课堂得以优化,是教师的教与学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  1、灵活教材教法。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添加一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的内容,如建立电子信箱、申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
期刊
要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在“过程与方法”这个中心环节上积极主动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我个人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理念谈几点认识:  1、创设学习情景,用丰富多采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一幅画图、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一段录像等方法,都会将学
期刊
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