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术教育是初中生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美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实践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对美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美的正确理解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文章对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审美能力 提高方法
美术教育是初中生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美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实践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对美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美的正确理解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
当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简单的绘画技巧评定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观的培养。要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应更新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美教育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掌握科学,而且懂得艺术。他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提高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发展美、追求美、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感受美的含义
在美术中,绘画的画技与绘画水平是不一样的。“画技”是指绘画技巧,“水平”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含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这里先从技巧说起。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当也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美术的美,应该是给人一种美感,是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也是唯一标准。美的内含却容不得理解得那么浅显。然而,视觉上的花花绿绿反而不是真正的美,美的容貌不一定就有美的灵魂,反而,粗糙的贝壳却可能孕育着珍珠。美是发自内部的生命之光,是一种心灵体操。美不仅是一种轻松、逸然、欣喜,更是一种感动、呼唤、号召、振奋;美可以启发人的心智和行为,向着光明进军。如此之说,一幅绘画作品的成功,虽然在于它的形似、线条、色彩、质感、空间感,更在于它指引观赏者、激励观赏者的深厚内含。这样的观赏者从展览会上买上一幅作品,绝不仅仅是为了装点他的房间,而是为获得无价之宝。
技法的丰厚和思维的丰厚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其实两个丰厚又是一个丰厚,是不能分开的。丰厚的根本在于深沉,深沉才是真正的丰厚。就好比一个拾柴者,拉了一车柴草,但那仅仅是柴草,是拾来的,再重也没有重量;一个种植者,把种子播进田里,让植物的根系在地上形成,那才是真正的丰厚,未来可以结出沉甸甸的金色果实。一个美术教师,把绘画技法和审美意识同情感一起注入学生的心灵。美术教学可能局限于课堂,而美的教育就不止于课堂,随时随地言传身教都可以成为美学教育的大课堂。用美学培育或者抚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当画家,然而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眼界,他们终生的身体力行,都会达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欣赏作品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与绘画教学不同,临摹、欣赏教学中是以作家和学者的成功创作为观察和学习的对象。对作品欣赏和临摹,不能局限于成功作品的表面。在一般情况下,要考虑作者绘画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年代,这是欣赏作品中所必需的常识。在欣赏教学中,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作品,可以利用电脑的有利条件,对图片进行放大处理。
例如在欣赏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董希文所创作的《开国大典》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作者刻画人物的生动表情及所反映的内心世界。该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四、展开评论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展评论,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审美观。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沃土。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审美能力 提高方法
美术教育是初中生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美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实践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对美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美的正确理解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
当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简单的绘画技巧评定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观的培养。要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应更新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美教育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掌握科学,而且懂得艺术。他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提高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发展美、追求美、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感受美的含义
在美术中,绘画的画技与绘画水平是不一样的。“画技”是指绘画技巧,“水平”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含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这里先从技巧说起。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当也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美术的美,应该是给人一种美感,是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也是唯一标准。美的内含却容不得理解得那么浅显。然而,视觉上的花花绿绿反而不是真正的美,美的容貌不一定就有美的灵魂,反而,粗糙的贝壳却可能孕育着珍珠。美是发自内部的生命之光,是一种心灵体操。美不仅是一种轻松、逸然、欣喜,更是一种感动、呼唤、号召、振奋;美可以启发人的心智和行为,向着光明进军。如此之说,一幅绘画作品的成功,虽然在于它的形似、线条、色彩、质感、空间感,更在于它指引观赏者、激励观赏者的深厚内含。这样的观赏者从展览会上买上一幅作品,绝不仅仅是为了装点他的房间,而是为获得无价之宝。
技法的丰厚和思维的丰厚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其实两个丰厚又是一个丰厚,是不能分开的。丰厚的根本在于深沉,深沉才是真正的丰厚。就好比一个拾柴者,拉了一车柴草,但那仅仅是柴草,是拾来的,再重也没有重量;一个种植者,把种子播进田里,让植物的根系在地上形成,那才是真正的丰厚,未来可以结出沉甸甸的金色果实。一个美术教师,把绘画技法和审美意识同情感一起注入学生的心灵。美术教学可能局限于课堂,而美的教育就不止于课堂,随时随地言传身教都可以成为美学教育的大课堂。用美学培育或者抚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当画家,然而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眼界,他们终生的身体力行,都会达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欣赏作品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与绘画教学不同,临摹、欣赏教学中是以作家和学者的成功创作为观察和学习的对象。对作品欣赏和临摹,不能局限于成功作品的表面。在一般情况下,要考虑作者绘画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年代,这是欣赏作品中所必需的常识。在欣赏教学中,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作品,可以利用电脑的有利条件,对图片进行放大处理。
例如在欣赏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董希文所创作的《开国大典》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作者刻画人物的生动表情及所反映的内心世界。该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四、展开评论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展评论,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审美观。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沃土。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