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会消失吗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部阴极射线管,并以其为基础制造了示波器,让人们能直接看到电流。
  30年后,采用了相同原理的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从那时开始,屏幕就变成了一扇任意门,带我们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人们总在追求色彩更亮丽、更轻薄和更节省能源的显示方式,而阴极射线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于是,在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后,阴极射线管屏幕开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家用和商业市场上让位于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液晶屏和等离子屏。
  新出现的屏幕往往是一个个小格子紧密排列而成,最终如马赛克般拼出画面:等离子屏幕其实是诸多小型日光灯,而液晶屏则是装满了液体的大量小胶囊。
  这些技术现在已经成熟,但是人们的需求永无止境。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革新,为屏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者,它们可能会让屏幕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屏幕可以弯折或者透明;以EInk为代表的电子纸屏幕正在压缩传统书籍的生存空间;量子点屏幕可能会在几年之内成为家用显示装置的标配;眼镜甚至隐性眼镜式显示器让显示无所不在—甚至还有直接刺激视觉神经以产生光感的设想,能彻底让屏幕遁于无形。
  屏幕界的明日之星
  OLED也许可以算得上是屏幕界的明日之星。它的每一个显示单元都像个汉堡包,顶层和底层是电极,中间夹着薄薄一层发光材料。通电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迁跃至不稳定的高能级;然后在再次迁跃回低能级的过程中,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和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发光二极管是同样原理。因为使用材质的不同,OLED产生出红、绿和蓝的显示器三原色,组合成不同色彩。
  这种技术虽然1975年就已经被发明,但是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显露出巨大优势而成为厂商们追逐的热点:它不需要背光源、电压低而发光效率高,对比度和亮度都相当出色,而且更轻更薄、响应速度比液晶屏幕快得多。
  除了这些在显示性能上的优势,它还有其他优点:采用不同的基板材料和不同的电极,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能够卷成一卷的柔性显示器——虽然还不能像纸张一样对折压扁,但是已经可以缠绕在几毫米直径的管子上—和透明显示装置,让“屏幕”的概念一再被颠覆。
  当柔性屏幕和透明屏幕不再是科幻和奇幻电影中的道具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如同注入了魔法般一样奇妙。窗户和镜子可以显示画面、信息甚至作为照明灯具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尺寸可以变得更小。屏幕可以跟随墙壁的走向而弯折,可以幻化出任何能想象得到的景致。海报可以针对每一位观众的兴趣而显示出不同的内容,GPS和仪表盘可以直接呈现在汽车风挡玻璃上—这些都不再是幻想。
  现实生活中,我们现在已经能买到使用OLED作为屏幕的手机,更多的OLED产品也在研发中。东芝已经开发出拥有透明屏幕的笔记本电脑,能够达到60%的透明度;至于可以卷成一卷的屏幕,更是从七八年前就出现在科技产品展上了。
  这些产品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在市场上,是因为成本和良品率的限制。对OLED产品的封装还是技术难点之一,而在柔性屏幕的加工过程中,多层电子元件之间微小的错位都会产出废品。这些技术问题可能会在几年内获得突破,但是在那之前,大块的柔性或者透明OLED屏幕依然只能在实验室和试制车间中见到。
  什么是量子点屏幕
  一种新的屏幕似乎有取代OLED的可能:量子点屏幕,在具有OLED所有优势的同时,还能绽放出更艳丽的色彩。
  “量子点”这个听来有些科幻的名字是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家提出的,也往往被叫做“纳米点”或者“零维材料”。量子点是一类特殊的纳米材料,往往是由砷化镓、硒化镉等半导体材料为核,外面包裹着另一种半导体材料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每个量子点颗粒的尺寸只有几纳米到数十纳米,包含了几十到数百万个原子。因为其体积的微小,让内部电子在各方向上的运动都受到局限,所以量子限域效应特别显著,让它能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
  在受到外界光源的照射后,量子点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从稳定的低能级跃迁到不稳定的高能级,而在恢复稳定时,则将能量以特定波长光子的方式放出。这种激发荧光的方式与其他半导体分子相似;而不同的是,量子点的荧光颜色,与其大小紧密相关,只需要调节量子点的大小,就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纯色光。
  和OLED类似,量子点屏每种颜色的像素都和一个薄膜发光二极管对应,由二极管发光为量子点提供能量,激发量子点发出不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人眼中组合成一幅图像。由于量子点发光波长范围极窄,颜色非常纯粹,所以画面比其他屏幕更清新明亮。
  韩国的三星电子在2013年2月发布了全球第一款4英寸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颜色和亮度更高,但是成本却只有OLED屏幕的一半。当这种技术变得更加成熟的时候,也许有实力和OLED一决高下呢。
  三五年之后的谷歌眼镜
  如果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也许一块屏幕就可以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只要它被放在合适的位置—比方说,人们的鼻梁上。从2012年谷歌宣布开发眼镜式显示器开始,各大IT厂商似乎一起发现了这片新蓝海,纷纷投身其中。到了今天,没有开发眼镜式显示装置的IT厂商反而屈指可数;因为人们都意识到,能在每天大部分时间占据人们整片视野的设备,其实就是这种已经有六百年历史的透明薄片。
  现在已经进入测试阶段的谷歌眼镜,采用的是投影技术,即把一小幅画面直接从眼镜框上投射进使用者的眼睛,原理和家用投影仪类似。考虑到当前的技术水平,这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方式。
  在谷歌眼镜开发团队中,有个人的名字十分突出:巴巴克·帕尔维兹,一位曾供职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学者,在2008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隐形眼镜显示器。在当年,他已经实现了在隐形眼镜上显示图案、传递数据和无线供电的功能,但是这种和眼睛紧密接触的显示装置还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毕竟,当我们眼睛和世界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眼皮—也不复存在时,任何微小的疏忽都会带来巨大的不幸。
  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是可以想见他在谷歌眼镜团队中的作用;也许再过三五年,屏幕将会直接贴在我们的角膜上,把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叠加在一起。
  到那时,屏幕就会成为非常个人化的工具,现在这种满世界都是的屏幕甚至会渐渐消失;毕竟,我们已经有了能够占满整个视野的显示装置,又何必在其他地方多摆几块呢。
  把屏幕植入脑中
  随着技术的发展,屏幕这一连接我们和数字世界的工具将可以完全消失——更精确地说,成为我们身体内植入的一个小器件。人们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发现,直接以电流刺激视神经来产生光感,以这种方式来再造视觉也水到渠成;就像我们已经可以以人工耳蜗的方式让听觉障碍者重获听力一样。
  之所以能够把屏幕植入脑中,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其实与数码相机有些相似。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眼球后方的视网膜是感光器件,视神经等同于连接感光器件和存储卡之间的线路,而大脑后部的视觉皮层则是存储卡和后期处理软件。使用电流刺激视觉神经,就可以让大脑接收到视觉信号—虽然实际的过程相当复杂。
  在这个领域,人们已经尝试了近40年,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帮助特定眼部疾病患者获得光感的人工植入设备,但还远远无法与演化了上亿年的视网膜相比。也许在本世纪之内,我们才会看到真正与原生视网膜效果一样的体内植入屏幕,甚至会让大脑无法分辨哪些是真实,哪些才是虚拟。
  到那时,也许“屏幕”这个词会过时。这样的未来看起来似乎有点不舒服;但是仔细想来,屏幕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作者系科技专栏作者,关注IT技术、技术史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曾出版《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作品。)
其他文献
在“钓鱼岛”持续占据日本媒体头条的这段日子里,我却连续在中日交往的起点之一奈良,被“友好”了两次。  第一次是个晚上,从苏州回到奈良,下大雨。从车站走到家差不多10分钟的路,但犹豫了一下还是钻进了一辆出租车。  是不是所有国家的出租车司机都健谈?看我大包小箱,司机就问我,从何方归来?  我答上海。上海?上海是在中国吧?他反问。明知故问- - -就是把话题转移到“中国”。看来,最近的中日关系,日本人
雅安的碧峰峡地处龙门山地质断裂带南段,天然的“大氧吧”,传说中女娲化身的地方,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7级地震让这一带山区的民房大面积受损。人们面临重建家园的课题。  第一步,就是盖房子。  借鉴传统,自己动手  “现代工业技术跟乡村脱节,很多乡村建筑表面上像现代建筑,但是实际上又达不到现代建筑的要求,一地震就不行了。”雅安地震之后对灾区做了大量考察的壹基金秘书长杨鹏对《瞭
2008年在京毕业后,我和女友做了“毕婚族”, 我们的积蓄只有两万多元,在朝阳区甜水园附近租着一套小一居。那时,朝阳区青年路地铁还未开通,房价一平才一万二左右,通州城区的房价也才七八千元。  记得大约2008年9月前,北京房价一路下跌。当时的北京也在大兴土木修建6、8、9号地铁线,不少楼盘纷纷开建。我同事纷纷起了购房心思,已购房的也想趁机入市投资第二套房。其中,做经营的牛姐最为积极。朋友告诉她,朝
我是一名新公务员。这几天在学习公文格式,有一条,正文用三号仿宋,行间距25到27,平时工作中看到的公文也都是这样。这样编排看起来确实清爽整洁,但总觉得这样大而稀疏的编排有浪费纸张之嫌,更有字数不够张数来凑的架势。  所以我想我们的公文格式能不能做些变通,正文改用四号仿宋,行间距改为22。笔者做了试验,如此一来,原本20页的某政府报告可以缩至12页,可节省40%的用纸量。可能这样一来有人会说字太小看
周末的傍晚天气凉爽,带着女儿到徐家汇公园玩耍,女儿看到滑滑梯很兴奋,就立即玩了起来。  因为过度拥挤,滑梯上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推了一下另外一个稍微矮一点的小男孩,小男孩险些跌倒,引起了这位小男孩妈妈的不满,并立刻大声指责推人的小男孩。被指责男孩的妈妈也不甘示弱,厉声回应起来。  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家长大战,你一嘴我一句地争吵起来,而一旁的孩子们则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们的“激烈战斗”。其他小朋友也吓得赶
1943年6月7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等人来到李庄考察访问。当李约瑟一行拜会了史语所的傅斯年等人后,很想拜会一下陶孟和夫人沈性仁。没想到陶正沉浸在巨大悲伤的阴影中尚未缓过气来。他的妻子,民国时期的一代名媛---沈性仁去世了。  当年浙江嘉兴的沈家兄弟姐妹四人,其学识风度,名动公卿。  大姐沈性真,字亦云,早年热衷于社会改革,辛亥革命时曾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日战争中又创办上海南
17岁的黑人少年特雷翁·本杰明·马丁,与美国“开国三杰”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同名。后者在236年前起草《独立宣言》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言:“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对于马丁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枪击案却让他的生命权从此消失。  发生在一年多前的枪击案,撕裂的不仅是一个年轻人未及展开的梦想,还有美国民族融合的面纱。在美国,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理事长。他曾创办了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并出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  “核高基”价值何在  《瞭望东方周刊》:许多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的成绩有质疑,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倪光南:“核高基”专项的价值在于它将使中国在IT核心软硬件技术,特别是CPU和OS等基础软件方面,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使
暑假,旅游旺季。大连旅顺人潮涌动,喧哗热闹,打着花花绿绿小旗的导游忙得不亦乐乎。在清代南子弹库前面,有导游对着地图在介绍南子弹库,末了,还不忘调侃着:“这是南子弹库,注意哦,不是男人的子弹库,因此,也就不要等下再来问我女子弹库在哪里……”游客中有笑声传出,我看见其中有四五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捂着嘴笑着。孩子旁边就是写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的牌子,这样带着庸俗调侃的介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初衷实在是
在众多世界顶尖交响乐团中,费城交响乐团和中国人民有着非比寻常的深厚友谊。1973年乐团进行了历史性首次访华,成为第一支访问中国的西方知名音乐表演团体。而今年5月28日至6月3日,国家大剧院将联手这支交响乐“百年老店”,在北京举办长达一周的音乐活动。音乐周结束后,乐团会来到天津、广州、上海进行中国巡演。此次活动为中美文化交流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必将推动两国人民在文化领域更多的合作。作为首个在中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