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

来源 :新长征·党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be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3岁的他走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產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躺在病床上,靠着床头,用书写过无数巨著的双手在学生们的学术论文上留下了一行行铿锵有力的文字,他用坚定、严谨、奋斗的一生阐述着“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



  他就是郑德荣教授,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坚定信仰站在真理一边


  1926年,郑德荣出生在吉林延边,当时的中华大地正被大革命前北洋军阀黑暗残暴的统治以及大革命失败后新军阀的白色恐怖所席卷。幼年的困顿、少年求学时所目睹的日寇横行、残暴不堪,中华大地几经沦陷、中华儿女被迫当了亡国奴的悲惨景象,让郑德荣像无数仁人志士那样发出了“何以救国”的感叹。
  1948年9月,郑德荣目睹了国统区的残暴统治,怀着对新世界的向往,几经波折来到了位于解放区的东北大学二部,进入短训班学习。那是不平常的一堂课,郑德荣见到了闻名已久的大诗人公木先生,他望向讲台上自信而洒脱的公木先生,不禁赞叹,公木先生不仅诗做得好,讲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也是极具吸引力,似乎在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真理的光辉。公木先生用口语化的风格讲授理论,传播真理,让人入耳、入脑、入心。这一课在郑德荣心中埋下了真理的火种。当时给郑德荣授课的还有校长张如心等,郑德荣后来回忆说:“他们都是文化层次相当高的老师,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共产党的理论,我就坚信不疑,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1949年5月,郑德荣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1952年10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此踏上了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之路。当时,校领导为了加强马列主义的教学工作,成立了4个教研室,郑德荣被安排到了中国革命史任教,从事党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这为他后来成为中国党史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打下了基础。任教第一天,郑德荣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再看着一张张对知识渴求的青涩面庞,他的心中充满力量,便伸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了“理想、勤奋、毅力、进取”8个大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与学生共勉。在随后的日子里,郑德荣刻苦钻研,全身心扑在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中。1953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郑德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忘初心以党性铸人生


  郑德荣是一个拥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让人感慨万分。



  1955年,郑德荣出差前往西安,作为知识分子,他对文物与历史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到了西安,自然是要去亲眼看一看世界文化遗产大雁塔。郑德荣满怀激动,利用周日的休息时间驱车前往一睹大雁塔的风采,他下车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远望大雁塔,而是将此行花费的4分钱车票撕掉。原来,他是怕路途劳顿,日子久了,把这张车票与公差的报销票据弄混。
  2017年,也就是生命的最后岁月,郑德荣饱受着结肠癌的折磨。一天,他拿出手机,说是要给组织打电话。医护人员很好奇,难道是郑老遇到了难题?可郑老是有什么事儿都不麻烦组织的人,究竟为什么要打电话呢?郑德荣解释说,他打电话是因为党支部活动的日子到了,他要参加党支部活动。同事们考虑到郑德荣的身体情况,建议由学生代为参加,可是郑德荣坚决不同意。他坚定地说:“参加党支部活动,这是一名党员的基本职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政法学院党委书记齐仁庆说,有一次,郑德荣的亲属想用他的医保卡买点药,却被郑德荣严厉地训斥了:“公私分明,党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随便开这个口子。”
  政法学院团委书记吉喆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榻上的郑老师心里只有党和科研事业。他告诫前来探视的弟子要‘不忘初心’……”

精益求精视学术为生命


  郑德荣曾立下志愿,真信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努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研究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穷一生而不悔。
  只要来到郑德荣的办公室,准能看到他在书桌前,静静地研读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被翻破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学习心得。对于他来说,可以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不搞研究,研读经典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翻开厚重的《毛泽东史稿》,可以看到郑德荣、黄景芳、陈一华三个重量级的名字。这部书是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地位,修订本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确定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理论学习的配发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共党史博士点是全国高校最早的3个中的一个,郑德荣是这个博士点的奠基人。
  2013年,天空阴雨绵绵,郑德荣被确诊为结肠癌并患有肾结石。得知要先做肾结石手术,再做结肠癌手术时,87岁高龄的他显得很乐观,笑着说:“不就是肚子割一刀吗,没什么大不了。”手术后,郑德荣的伤口发生了排线反应,内部出现了化脓情况,医生明令禁止他继续搞研究,希望他安心休息。但是,当时正赶上申请国家级课题,根本不容耽搁,郑德荣对医生的劝告置若罔闻。学生们得知老师拼命的做法后,急得红了眼,开始了“车轮战”,轮番上阵劝阻老师。哪知道郑德荣像个老小孩,口头上答应得非常好,反复地说着:“大家伙放心。”“我肯定好好休养。”“今儿个不看书了。”“你们回家休息,我也休息,你们在这我都休息不好了。”望着学生们担忧的眼神和离去的背影消失在门口,郑德荣会心一笑,大家前脚刚走,他就拿出了枕头下面的专著研究起来。最让学生们生气的是,老师没过几天就擅自出了院。





  2013年10月份,郑德荣的术后排线反应更严重了,医生下了最后通牒,必须住院进行长达半年的治疗。面对家人和同事以及领导的“严厉批评”,他“乖乖地”住进了医院,但是为了治学,他每天都会往返于学校与医院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还跟学生们谈起了条件,“要想让我住院,就得给我拿《邓小平时代》和《毛泽东年谱》。要是没有这两本书,我就出院。”面对视学术为生命的郑老师,学生们只好妥协,送上两本著作以慰恩师。
  2018年3月,郑德荣在桌前手写着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的论文,他秉承着一颗赤诚之心,整个书写动作一丝不苟,研究了一辈子的马克思主义,他说什么也要写好这篇文章。写着写着,他的额头渗出了豆大的汗珠,汗水流下来,模糊了视线,此刻的他忍受着剧痛,继续书写。在郑德荣手写到第9页的时候,手开始不受控制,身体虚弱到了极点。他叫来自己的学生,用微弱的声音口述,由学生打字,前后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将文章初稿完成。时隔一个月,郑德荣由于癌症晚期,不得不住进医院,在癌细胞转移全身时,他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剧痛,拔掉吸氧管对他写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2018年5月3日,郑德荣教授走了,他没有为家人留下遗言,他说的最后一个词是“不忘初心”。
其他文献
一迈进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大门,记者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整个大厅宽敞而明亮,十几个现代感极强的触摸屏摆放得错落有致;办公区内工作人员个个着装整齐,面带微笑,精神饱满;自助区内各种现代化电子设备一应俱全;等候区内桌子上摆放着书刊,冷柜里有各种饮品,让人感觉到温馨而安静。在办公区七号窗口,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全国优秀法官孟宪玲。她看起来比照片年轻许多,中等个子,身板笔直,面庞端庄而秀丽
期刊
一年多来,我们研发团队提出了“学习黄大年精神,打造国家碳纤维产业基地”的目标,加快碳纤维技术研发的信念更加坚定,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信念坚定、产业报国的决心是凝聚起开拓创新的强大合力  碳纤维素有“黑色黄金”之称,是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碳纤维,但一直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质量和成本上缺乏优势。我们与长春工业大学联合攻关,经历了70余项技术
期刊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国家急需大量人才,我和徐如人等1500名热血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从上海乘坐专车到达东北。当时我任小队长。1952年9月18日我来到长春,被分配到当时的东北科学研究所。1955年,通过选拔,我被派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分析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海洛夫斯基,主攻当时新兴的在中国科技界很少有人问津的极谱学。我用了3年半的时间就拿到了别人5年也很难拿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关系到高校能否正常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能。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加强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问题的分析,探索党建工作质量提升路径。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党员质量下滑。在新形势下,学生群体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
期刊
法治思维是一个新命题、新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加强法治思维,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全党“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法治思维成为新时代我们党和领导干部增
期刊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教师团队,是上世纪60年代在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周宗璜老先生的带领下创建的。目前,这个团队由68名教师组成,横跨老中青三代跨学科、跨院系,承担着植物保护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及5个本科专业的建设任务。多年来,团队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探索凝练形成了与我省重点农业产业高度契合的、以“三个一”(一株菌、一只
期刊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日子,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当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编织出荣誉的桂冠,当汗水浇灌的日日夜夜凝成胸前闪光的奖牌,何丹,这个80后中的佼佼者,在2018年4月28日这一天,站在了吉林“百名工匠”颁奖盛典的舞台上。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自信的笑容。这自豪,源于自己是吉林化纤百亿企业航母上的一名尖兵;这自信,源于融入吉林化纤建设发展摸爬滚打18年,化验技能丰富的存储量以及在从事管
期刊
时光荏苒,岁月流金。很久没有联系郑德荣先生了,惊闻93岁高龄的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專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先生在5月3日驾鹤仙去,十分震惊。回想起和先生的相识、几次往来,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睿智大气、他言行高尚的品质,一幕幕浮现眼前。慕名聆听教诲  按照师门讲,我不是郑先生的本科学生,无缘当他的硕士研究生,更别提能够成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了。在1980-1984年间,我在四平师院历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期刊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村突出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就为吉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主攻方向。一、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误区  存在照搬城镇化要求和理念建设乡村的误区。乡村的形成是人与自然长期演变的结果,很多乡村有千百年的历史。因此,乡村的发展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还要尊重生态发展规律和
期刊